日本救護人員幫助震區居民撤離。 路透社
地震使巖手縣多處路面破損變形。路透社
「幸虧有了這幾秒,我才可以抱著孩子躲起來。」大崎市居住的家庭主婦佐佐木瞳說,餘震到來前的兩三秒,她看到了電視上的警報,馬上抱起了一歲的孩子。
日本東北地區6月14日早晨發生芮氏7.2級地震。截至6月15日上午10點,累計發生餘震264次,最大餘震5.7級。據不完全統計,已造成9人死亡,11人失蹤,233人受傷。災區出現了斷水斷電斷煤氣的情況,電話也很難打通。部分受災山區發生了山體滑坡和大壩裂縫。
雖然這次地震震級為7.2級,但是並沒有造成大範圍的人員傷亡,這與日本政府推行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有一定關係。
何謂地震速報?
所謂「緊急地震速報系統」遵循的是這樣一套理論:地震發生時,一般是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地震波(日本簡稱「P波」)先活動,接著就是破壞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簡稱「S波」)。兩種震波之間存在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日本技術人員正是利用這個時間差,使用儀器探測出P波後,迅速發出預警。在S波來臨之前,人們可以得到幾秒到十幾秒的寶貴逃生時間。
這套預警系統以前多用於特殊機構。如安裝了信號接收裝置的列車、電梯在接到信號後,可以迅速自動停止運行,建築工地和醫療機構等也能夠馬上停止作業,減少工程人員和病人的損失。
從去年9月開始,日本氣象廳開始面向一般市民提供5級以上的地震警報。普通市民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和專用的防災行政無線設備接收警報,在更大的地震波來臨前,保存生命,減少損失。
地震來臨前的幾秒
6月14日早上8點43分51秒,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檢測到了「巖手宮城內陸地震」震源地的P地震波,3秒後總務省氣象廳發出了面向一般國民的5級弱自動緊急地震警報,1秒後自動修正為5級強地震,4秒後再次更正為6級強地震。
宮城縣大崎市田尻地區在這次地震中的震度為6級弱。在S波到來前的5.33秒,地震預測警報啟動了。據《朝日新聞》報導,49歲的高橋厚志當時正在看電視,電視裡響起了「大地震!大地震!」的警報,「快躲起來!」他馬上朝在客廳的兩個兒子大喊。就在一家人剛躲好時,地震來了。所幸,一家人沒有受傷。
大崎市的古川第三小學的學生們也很幸運。因為學校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距離震動10秒前,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附近的安全地帶,逃過一難。
實際上,離震源越遠,震度越低,預警時間與實際S波到來之間的時間差就越大,預警效果就越好。除了宮城縣的大崎市(震度為6級弱)在地震前5秒就接到預警以外,離震源70公裡的仙臺市宮城野區五環(震度為5級弱)在15.32秒前就接到了預警。
由於這套防災無線裝置造價昂貴,動輒數百萬日元。根據總務省消防廳統計,日本全國1788個市町村中只有61個安裝了此系統。這次遭受地震的宮城縣慄原市和巖手縣陸前高田市就是其中的兩個。
地震速報並非萬能
世界上20%的6級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日本。對於這個「老朋友」,大多數日本人都能夠平和面對。在一些國家懷疑地震能否預測時,日本卻執著於建立有效的地震預報體系。日本政府還立下了「實現預測地震的夢想」、「和地震波賽跑」的壯志。實際上,在緊急地震速報還沒有面向一般國民廣泛利用之前,早在2005年8月宮城縣地震時,仙臺就在劇烈震動前13秒接到了速報。
但是,有了緊急地震速報並不能高枕無憂,這套系統還存在很多制約。比如從預測到地震P波到S波之間只有短短數十秒,對於離震源地很近的地區來說,往往來不及。這次地震中,巖手縣奧州市由於距離震源很近,強震發生4秒後緊急地震速報才姍姍而來。另外,這套系統有時還存在誤報。此外,有些地震是先出現S波,這種情況下系統就無用武之地了,這也是國際質疑日本這套系統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有些專家認為,並不是所有地震都有前震。
另外,在這次地震中,速報沒有受到重視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一些安裝了接收裝置的醫院和機場根本沒有注意到速報,也沒有採取相應的緊急措施。
80所學校校舍出現裂縫
根據宮城縣災害對策本部統計,14日的地震已經造成縣內的80所公立學校校舍出現裂縫。其中45所學校位于震度6級的慄原市。該市60%的公立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和職業學校校舍出現裂縫。
不過,這次地震發生後,並沒有發生大面積的房屋坍塌現象。這與日本各地方政府在平時就對房屋的抗震級別進行檢測和監督有關。政府還資助危舊房主為提高耐震能力進行房屋改造,資助金為改造費用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但是,也有一些日本地震專家指出,這次沒有發生大規模房屋倒塌與日本東北地區建築的特徵和這次地震特點有關。該地區冬天積雪嚴重,為了防止房屋坍塌,屋頂通常為鐵板,比磚瓦結構輕,這也降低了遭遇地震時坍塌的可能。另外為了防寒,該地區建築的門窗開口設計得較小。這些因素可能在地震發生時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此外,也有專家分析,這次地震的搖晃周期在一秒以下,對建築物的損害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