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31日電 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第一場預選將於2月1日在艾奧瓦州拉開帷幕。這個中部小州預選結果向來被視為競選人能否獲得黨內提名的「風向標」,兩黨競選人必將在此上演一場廝殺大戰。
自去年春天競選人陸續宣布參選以來,希拉蕊「郵件門」、川普「冒血門」等各種爭議已經上演無數。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都無關宏大主題,而聚焦於競選人的人生經歷和品格操守,換而言之,要想勝選,整對手的「黑材料」可謂不二法門。
然而,美國的競選環境並不公開提倡抹黑,但這道菜偏偏選民愛「吃」。為迎合觀眾口味,標榜政治正確(川普除外)的競選人必須抹黑得很有技巧。談資君就跟你八一八,這些年來美國選戰中都爆些什麼料,祭出哪些招兒,整了多少「黑材料」。
【英雄得論「出生」】
在「出生」這碼子事兒上,最著名的被質疑者當屬歐巴馬了。這都選上總統多少年了,還有美國人弄不清楚:「咱總統好像不是在美國生的吧?」這當然是一場烏龍,歐巴馬確實出生於美國,他的老家是夏威夷。
為什麼美國人關心總統出生地?因為美國憲法裡明文規定:「只有美國自然公民,或在本憲法實施時已為美國公民者,可被選為總統。」所以說,競選人的「出生」,關係到他的參選資格,如果在「出生」上有「小辮子」,可讓對手抓個正著。
2008年,歐巴馬的對手,共和黨推舉的候選人約翰·麥凱恩也在「出生」上被質疑。麥凱恩1936年出生於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域,但好在他的雙親都是美國人,法學專家大都認為,這符合「美國自然公民」的定義,即「a natrual born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在2016大選中,也有一位陷入「出生門」的競選人——來自共和黨的德克薩斯州聯邦參議員特德·克魯茲。他的情況比麥凱恩還複雜,而且因參選資格問題已兩度被告上法庭。
克魯茲1971年出生於加拿大,直到2014年才放棄加拿大國籍,雙親中僅母親是美國人,而且根據法庭收到的訴狀,他父母在生他時「打算取得他國居留權和公民身份」。
遇到這樣的「猛料」,競選對手們怎能放過?同為共和黨人的蘭德·保羅和川普已然開轟:
——保羅:毫無疑問,克魯茲如果要選個加拿大總理噹噹,是完全夠格滴。(這當然是玩笑話,克魯茲已放棄加拿大公民身份。)
——川普:共和黨同仁們,你們難道想推舉一個「可能要打兩年官司」來證明自己參選資格的候選人嗎?(揶揄之外,川普還揚言也想跟風再給克魯茲送上一場官司。)
據談資君了解,在美國,大多數的法律專家還是認可出生在美國或出生在海外但父母中有一方為美國人的子女為「本國自然公民」的。然而,迄今為止,美國最高法院尚未出現過涉及「本國自然公民」的判案。由於缺乏「一錘定音」的判例,法律界仍然在「本國自然公民」解釋上缺乏統一。
【您老身體硬朗嗎?】
要當美國總統,身體不好可不行,美國民眾也十分看重他們的總統有沒有一個健康陽光的形象。因此高齡競選人一般都得過道坎兒,自己的健康問題為民眾所談論、為對手所質疑,「選情危急」時還得奉上體檢結果。
這不,現年68歲的希拉蕊去年8月公布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她的醫生確認,她生活方式健康,已經完全從2012年的腦震蕩中康復,「適合出任美國總統一職」。
希拉蕊2012年12月因胃部病毒感染脫水暈倒,撞到頭部導致腦震蕩。醫生當時發現希拉蕊的腦部有血塊,有「看到重影」的症狀。
「身體不行」是對手經常攻擊希拉蕊當不了總統的理由。在公布身體狀況之前,她時不時地得在公共場合「表健康」,連丈夫柯林頓有時也被拉來站臺:「她(希拉蕊)比我還要健康。」
實際上,如果希拉蕊當選,她也不會成為美國就職時年齡最大的總統,這頂「桂冠」屬於1980年當選的裡根,他當時已經69歲。競選時,裡根的健康問題也是對手攻擊的目標。對此,他以「身體不行就辭職」來回應,同時公布了自己的病歷。
在健康問題上遭虐的競選人還有麥凱恩,他2008年參選時已71歲,而且曾罹患皮膚癌,越戰經歷也給他留下過創傷。歐巴馬當年曾在講話中感謝麥凱恩「半個世紀以來對民眾的服務」,暗示他年齡過高。麥凱恩最終也不得不公開個人醫療檔案回應質疑。
競選美國總統,健康真是個硬指標。身體不行,就算瞞天過海撐到了黨內提名,真相也會被公之於天下。因為按照慣例,美國總統候選人在獲自己所屬政黨提名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會公開個人病歷,以證明自己的健康狀況足以勝任總統職務。
【少不更事留後患】
在美國,60年代進入青春期的一代被視為問題一代。當時的年輕人被貼上的標籤是反戰、逃兵役、毒品和性開放。30年後,美國迎來了來自這一代的首位總統候選人,那就是民主黨的比爾·柯林頓。
對於這樣一個候選人,共和黨似乎可以挖一籮筐的料來噴,他們選擇的進攻點是大麻。在六十年代的美國,使用大麻的情況相當普遍。那麼共和黨的問題來了,柯林頓先生,你抽過大麻嗎?
柯林頓回答抽過或沒抽過都會「掉粉」。說沒抽過,會被懷疑撒謊,而選民最蔑視的就是撒謊者。說抽過,就等著共和黨的炒作吧——大麻可是毒品啊,看吧,民主黨的候選人是個吸毒者。
柯林頓對這個問題的官方回答是:我年輕時試抽過大麻,我吸了,但是沒有把煙吞下肚去就吐出來了。這個嘗試使我發現我不喜歡大麻,從此,我就再也沒有碰過這一類的東西。這個回答雖非完美,但也算是幫助柯林頓躲過一劫。
柯林頓之後的共和黨總統小布希也來自問題一代,他也遭遇了「少不更事留後患」的坎兒。2000年,他作為共和黨候選人與民主黨的艾爾·戈爾爭奪總統寶座時,在投票的前幾天被曝年輕時曾因醉駕被拘捕。
接下來,兩名候選人的競選陣營和支持者間爆發了罵戰:
——小布希的競選陣營:民主黨自以為抓到「小辮子」了,但美國人民早就厭倦了這種「最後幾分鐘」的伎倆。
——戈爾競選陣營:布希競選團隊暗示我們與此爆料相關,這簡直荒謬!
——小布希支持者打出標語:戈爾,認輸吧!布希已經贏了!
——戈爾支持者打出標語:「喝得淋漓暢快」的總統。
好在小布希此前在被問及有否被捕經歷時沒有說謊,他巧妙地回答說「我的紀錄並不完美」,因此投票前的爆料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打擊。而小布希弟弟傑布·布希也適時地出來站臺:我哥年輕時本來就不是「天使」啊,但他也從來沒有隱瞞這一點嘛。
【性醜聞葬送總統夢】
在美國大選各種「黑材料」中,性醜聞最具毀滅性,如果跟這扯上關係,對方幾乎不用怎麼動拳腳,自己的總統夢就等著破滅吧。
2011年的共和黨候選人提名角逐中,美國前全國餐館業協會總裁赫爾曼·凱恩本是一匹被看好的黑馬,卻在風頭正勁時被幾名女性跳出來控訴性騷擾。還有一位女士說,自己與凱恩有13年婚外戀史,並出示了凱恩打給她電話的帳單記錄。
對於這樣勁爆的醜聞,凱恩當時的勁敵、最終獲得共和黨提名的米特·羅姆尼根本不用發出攻擊,只需坐看凱恩土崩瓦解的好戲。被問及如何看待這則桃色新聞時,羅姆尼說:「我也只是在電視上、報紙上看到這一事件的報導。所有與這件事相關的問題都應由凱恩和他的團隊回答。」
凱恩團隊當然對此矢口否認,他的妻子也站出來為夫辯護,但這終究不能阻止他持率直線下滑。一個月後,凱恩以「給家人平靜」為由宣布中止競選。
不得不說,在家庭價值觀為主流的美國社會,桃色新聞對美國政客來說不愧為是致命打擊,「生活作風」問題絕對是最有殺傷力的「黑材料」之一。(記者徐曉蕾,編輯王豐豐,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