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宇宙學研究發現 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科技日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陸成寬)20日,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國際合作組發布最新宇宙學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和王鈺婷副研究員發現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他們在11個標準差水平上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這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基於eBOSS項目觀測數據,研究人員提出新的理論,開發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兩類星系樣本的交叉關聯,在此前從未被探索的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測量結果證明了暗能量的存在,同時我們也發現eBOSS觀測數據支持我們此前發現的暗能量動力學行為。」趙公博說。

星系巡天宇宙學的難點在於數據處理,特別是對於觀測統計誤差及系統誤差的分析。eBOSS是國際上首個在寬廣時空範圍內開展的多目標巡天,為開展交叉關聯分析創造了條件。「交叉關聯不僅可以減小統計誤差,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控制系統誤差,得到更加準確、可靠的結果。」王鈺婷說。

暗能量是目前宇宙的主體成分,揭示其本質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eBOSS國際合作組由包括國家天文臺在內的30餘所國際一流天文研究單位組成。自2014年運行以來,eBOSS項目歷時6年,在紅移0.6到2.2之間,獲取了近100萬條星系光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結果,圓滿完成科學任務。

作為eBOSS國際合作組科學工作組主任,趙公博自2015年起參與領導eBOSS項目的巡天觀測、數據處理及暗能量等前沿宇宙學應用研究。此研究為後續基於我國空間站望遠鏡、DESI、PFS等更大規模星系巡天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最新宇宙學研究發現最強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最新宇宙學研究發現最強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陸成寬/科技日報 2020-07-21 08:11
  • ...研究員發現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 揭示其本質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20日,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國際合作組發布最新宇宙學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和王鈺婷副研究員發現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他們在11個標準差水平上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這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北京時間7月20日,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公博、副研究員王鈺婷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重要科學進展,這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依託星系巡天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新華網北京7月20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基於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國家天文臺趙公博團隊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新研究稱暗物質正變成暗能量,物質世界或正改變
    宇宙是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充斥在這個空間中的主要是可見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三種事物,其中可見物質大致佔5%,暗物質大約佔25%,而暗能量佔到了大約69%左右(也有說法認為中微子、光子、黑洞等佔約1%),可見暗能量在宇宙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 新研究稱暗物質正變成暗能量,物質世界或正改變
    宇宙是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充斥在這個空間中的主要是可見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三種事物,其中可見物質大致佔5%,暗物質大約佔25%,而暗能量佔到了大約69%左右(也有說法認為中微子、光子、黑洞等佔約1%),可見暗能量在宇宙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 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我們找到了!
    20日,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國際合作組發布最新宇宙學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和王鈺婷副研究員發現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他們在11個標準差水平上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這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網站7月20日發布消息稱,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為後續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消息稱,北京時間7月20日,eBOSS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王鈺婷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學論文。
  • 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被發現
    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所謂暗物質是指宇宙中存在的一種不明性質的物質粒子,它的電磁放射和折射非常微弱,所以不能被直接探測到。
  • 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1/1)
    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1/1) "← →"翻頁
  • 我國科學家從星系巡天獲得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eBOSS(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王鈺婷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學論文。
  • 天文學家依託星系巡天取得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本報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項目「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的國際合作組北京時間7月20日發布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官網20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為後續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消息稱,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eBOSS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eBOSS國際合作組科學工作組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團隊基於eBOSS項目,在此前從未被探索的、距地球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這也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奔向火星,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暗能量真的存在
    ivk_sa=1023197a研究首次證實蚊子不傳播新冠肺炎夏天是蚊子滋生繁衍的季節,這讓不少人擔憂——蚊子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之前WHO明確告訴大家說不能,稱「沒有信息或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通過蚊子傳播」。但該論斷是基於其他冠狀病毒研究的各種觀察結果所做出的推論,並沒有確鑿的實驗數據支持。
  • 美天文學家首次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2日 17: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洛杉磯8月21日電(記者陳勇)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21日說,他們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
  • 美科學家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證據
    美科學家發現宇宙暗物質存在證據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美國地下深處的一座實驗室,科學家發現了可證明暗物質存在的明確跡象。暗物質是一種神秘莫測的物質,據信在宇宙物質中的比重達到四分之一。一直以來,科學家從未直接觀測到這種物質。  在建於明尼蘇達州一座礦山地下深處的實驗室,美國科學家藉助實驗儀器CDMS(低溫暗物質搜尋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搜尋暗物質,最後得出了令人興奮的研究發現。在設計上,CDMS能夠捕獲暗物質粒子「撞向」一臺探測器內的原子核時發生的罕見交互作用。這臺探測器在接近深空的溫度環境下運轉。
  • 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7月20日,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項目——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eBOSS國際合作組科學工作組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團隊基於eBOSS項目,在此前從未被探索的、距地球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這也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暗物質與暗能量
    什麼是暗物質呢?暗物質是不發光的,但是它有顯著的引力效應。比如,對於一個星系考慮距其中心遠處的天體的旋轉速度,如果物質存在的區域和光存在的區域是一樣的話,由牛頓引力定律可知,距離中心越遠,速度應該越小。可是天文觀測事實不是這樣的,這就說明當中有看不見的暗物質。目前各種天文觀測和結構形成理論強有力地表明宇宙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暗物質。
  • 中國發現暗能量,刷新對宇宙認知,火星探測不過是小場面
    當天,深場重子聲波振蕩光譜巡天(eBOSS)國際合作組發布最新宇宙學研究成果,由中國天文學家組建的科研團隊,通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設備,成功的發現了暗能量存在的新證據。這是自暗能量理論誕生之後,首次觀察到可被證實的實錘證據,而發現並證明它們的,是兩位中國科學家:趙公博研究員和王鈺婷副研究員,對此,科技日報以頭版形式予以報導,足見其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