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病曆本默默收起、全力保障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的同濟教授,紮根西藏15年、為西部建設奉獻青春年華的同濟校友,矢志科技創新、造福患者的同濟醫科學子……發現感動、傳遞感動、創造感動,12月28日晚,2018「感動同濟」人物頒獎典禮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大禮堂隆重舉行。隨著一段段生動展現人物感人事跡的視頻播放、頒獎詞宣讀,10位 「感動同濟」人物當選者、10位「感動同濟」人物提名獎獲得者接受師生們的致敬。
同濟大學服務地方的地方代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委副書記徐華,伍江、徐建平、顧祥林、方平、馮身洪、陳義漢等校領導,出席頒獎典禮,為獲獎人物頒獎。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發展,一位位同濟教授始終牢記並踐行著「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心有大我、愛國奮鬥、奉獻大愛,為「同濟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註腳。
在同濟學習工作了70餘載、如今已9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董鑑泓教授,一輩子只專注於做一件事,就是投身城市規劃的教育。他自1957年創辦並一直擔任主編的《城市規劃學刊》,如今已成為我國土木建築工程類綜合影響因子排名全國首位的核心期刊。作為親歷硝煙和戰火的長者,他一直都是同濟故事的講解者和同濟精神的傳播者。董先生看上去精神矍鑠,他笑著說:「我還要繼續幹下去,這說明我腦子還可用,這樣還可以延年益壽。」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胡向東教授帶領學生,採用創新的「管幕凍結法」,啃下拱北隧道255米長暗挖段這塊施工難度極大的「硬骨頭」。但就在攻堅的緊要關頭,他的身體卻亮起了紅燈。就在本月,他因病離世。頒獎現場,聽著胡老師愛人如泣如訴的講述,師生們落下感動的熱淚。「……披肝瀝膽十數載,雙鬢白髮志未墮。不向頑疾垂皓首,頑強抗爭鬥病魔……」胡老師的學生們獻上一首飽含深情的詩朗誦,向恩師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
肩背布袋、褲腳沾泥,6年多來,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楊貴慶教授就這樣踏遍了黃巖的各個村落,規劃美麗鄉村,助推鄉村振興,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今年年初攜手黃巖成立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以來,已培訓1285人次,包括500餘名黃巖本地鄉鎮、村幹部。說到鄉村規劃,他字字句句飽含著對鄉村的深情,他說:「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城鄉規劃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將大有作為。」
憑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真信仰、對教育事業的真熱愛、教書育人的真本領,同濟大學思政名師、馬克思主義學院李佔才教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得出神入化、成為課堂「爆款」,讓同學們感嘆「上同濟不聽李佔才的課,那就算是白上同濟了」。他還一直堅持教改創新,手把手傳幫帶思政「青椒」,帶領大家共同進步。當晚,他把頒獎舞臺當作思政課堂、即興授課,依然還是那樣激情澎湃、引人入勝。
「深潛、深鑽、深網」,是當今向深海進軍的三大手段,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院士領銜,以翦知湣、周懷陽為主要代表的「三深」團隊,一直瞄準深海研究的制高點,積極推動著我國深潛科學考察、南海大洋鑽探、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等「三深」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把我國真正建設成為「海洋強國」不懈奮鬥著。周懷陽教授代表團隊領獎,他說:「我們的海洋精神,就是同舟共濟的精神。希望通過團隊的努力,讓『三深』取得的成果越來越顯著,成為支撐『海洋強國』的重要力量。」
過去23年來,同濟人向西北地區素有「苦甲天下」之稱的定西源源不斷智力馳援、奉獻大愛,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佩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張佩英老師的牽線搭橋和多方努力下,同濟師生、校友捐助並爭取社會各界為定西捐資1000多萬元,建成希望小學19所、啟智圖書室26個,援建中小學校11所,捐助價值超過300萬元的實驗教學設備,設立10多項20餘萬元的獎學金,資助1400餘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當聽到張佩英老師說到如今定西那裡教育、產業等方方面面發生的巨大變化,現場響起一陣陣熱烈掌聲。
「祖國西部更需要像我這樣的專業建設人才。」15年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劉英俊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毅然奔赴雪域高原,從此紮根西部,為西部建設奉獻青春。15年來,他幾乎參與拉薩所有重大城市建設項目的策劃、前期與工程建設管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同濟畢業學子像劉英俊這樣,將「同濟天下」的誓言鐫刻在了雪域高原上。
走近同濟大學兩位在讀學子,他們矢志創新和拼搏奮鬥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
「執柳葉刀鐫刻仁心,於脊梁骨譜寫仁術。」因為在脊柱手術中感受到了患者所經受的痛苦,同濟大學與哈佛大學聯合培養的醫學博士生範國鑫成功研發出新型脊柱手術定位導航系統,並應用於臨床,已為千餘例患者減輕痛苦,走出了一條醫工結合、服務臨床、造福患者的科技創新之路。這次從哈佛大學歸來領獎,他說:「當醫生,職業的榮譽感來得很快,只要病人康復了,我就很快樂。」
中學時近乎失聰,憑著堅強的意志刻苦自學,以高分考入同濟大學。裝上人工耳蝸、重獲新「聲」後,他堅守夢想、繼續奮鬥。「人生總會面臨不斷的挑戰,當面臨這些挑戰時,我選擇去不斷拼搏。」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大四學生劉騰遠以持續的努力,唱響了新時代同濟青年學子的奮鬥之歌。他在臺上說起他對「智能車」的熱愛,說「越付出、越熱愛」,勉勵同學們「一定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同濟大學對德合作交流40年發展歷程中,一位德國友人憑著對中國的熱愛、對同濟大學的深厚情誼,甘於鋪路搭橋,為中德教育、學術、文化交流,為同濟大學對德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前秘書長、同濟大學中德學院項目專員克裡斯蒂安·博德博士。在發來的一段視頻裡,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笑容可掬,他說:「我們兩國面臨共同的挑戰,希望今後進一步加強雙方語言、文化的了解。」
10位「感動同濟」人物提名獎獲得者分別是以德施教、快樂教學的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仲良教授,近20年堅守在財務審核崗位、預約窗口總是爆滿、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財務處阮錦華,將我國先進的水處理技術推廣到非洲、讓更多非洲人民喝上潔淨水的聯合國環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李風亭教授,為所在居民樓義務服務、奉獻愛心的退休教師吳德強,積極投身創業、致力於智慧水務建設的校友張維勇,為家鄉建橋、讓一座橋成為一個課堂的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周順華教授,以文化人、推動古典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人文學院柯小剛教授,一直推動中國賽道設計、中國汽車運動文化的同濟建築設計研究院賽道設計師姚啟明,在國際賽場一次次斬獲佳績的大學生節能車隊——汽車學院志遠車隊,能隨時參與國際救援、具備高水平應急救援技術與能力的國家首批「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附屬東方醫院應急醫療團隊。
在頒獎現場,同濟師生們的心弦一次次被撥動,致敬的掌聲一次次響起,熱淚一次次潤溼眼眶。
「這些人物的事跡深深震撼了我,他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一份份感動,更是淚水過後的思考。」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研究生關禹說,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在學術上努力鑽研,在生活中積極進取,努力踐行社會主義精神,不辜負同濟人該有的這份擔當。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趙洋陽說:「這些感動了同濟校園的老師、同學和校友,真正做到了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真正踐行了『濟人濟事濟天下』的承諾,真正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
頒獎典禮的舞臺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布置。舞臺以同濟大學校門為背景,兩根國立柱模型「繼往」「開來」分立舞臺兩側。「這樣的頒獎典禮不同於一般的晚會,我們要突出它的儀式感和神聖感。」頒獎典禮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錢正表示, 為此他選取了同濟大學校門、國立柱這樣帶有歷史印記、存在於同濟人記憶中的視覺形象,以喚起同濟師生的美好記憶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從而更好地向這些震撼心靈的人物致敬。
同濟大學領導表示,同濟大學開展「感動同濟」人物評選活動,是為了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為「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希望通過評選活動,發掘令人感動的師生個人和群體典型,生動展示同濟人的精神風貌,更好地振奮精神、凝心聚力,傳遞感動,更要創造感動,激勵全校師生在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新徵程中共同砥礪奮進。
附:2018「感動同濟」年度人物
土木工程學院校友 劉英俊
雪域如詩,珠峰如畫,一草一木,情思綿長——十五年的雨露風霜,染著高原紅的「英俊」面龐。從布達拉宮到羅布林卡,從納金大橋到遙遠村莊——「土木」之中有大愛,「鼴鼠」數年不歸家。高原作證,丹心如霞。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劉騰遠
校園歡騰,萬千妙響,寂靜之聲,唯我遠揚——童年時的失聰失語,不曾磨滅求學求知的渴望,接連創造的考場奇蹟、賽場斬獲和社會獎項,是病魔摧不毀的精誠力量——看,午後的校園足球場,堅強的身影帶著閃亮的足球,無聲地穿越人牆。
中德學院德方特派員 克裡斯蒂安·博德
萬裡鴻影,一身飛跨,歷史轉折期的毅然擔當,中德交流史上的閃光一頁。重續著百年同濟的學術血脈,寄託著萬千學子的殷殷期待,匆匆來去的高大身影,耿耿如初的赤子之心。
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佔才
白「馬」非「馬」,唯物唯真,涓滴匯聚,浩然奔騰——滾滾的世潮滿懷誘惑,繽紛的校園期待明燈——讓樹枝互相挽起,讓雲彩互相依偎,讓靈魂相互觸碰,讓真理灑向眾人,三尺講臺的娓娓講述,百年校園的閃爍人生。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楊貴慶
新鄉土,新時代,雙腳踏遍,一卷隨身,素紙渲染,工筆勾畫,瘦影依稀,霜鬢染塵,黃巖的山山水水記得,如畫的村村戶戶記得……
經濟與管理學院 張佩英
定西冷娃,同濟媽媽,二十三年,烏髮飛霜——黃土地上不倒的藍色校旗,數十年間不忘的兩地奔忙,風塵僕僕,一心火熱,花傳邊陲,開枝散葉。從校舍建設到教師培訓,從幹部交流到商業培植,授人以漁,其樂不盡,苦盡甘來,大愛無疆。
醫學院 範國鑫
脊柱微創,定位導航,撫人病痛,樹我脊梁,九零後醫者的智能化醫療探索,一千例患者的遙遙受益,萬裡之外哈佛大學的聯合培養——柳葉微刀,振我同濟醫科血脈,閃爍燈影,傳我華夏醫道康莊。
土木工程學院 胡向東(已故)
凍結的土,暗埋的管,深耕的學田,飛越的虹橋……和遠去的背影——從同濟夜色裡不滅的燈火,到珠港澳海灣含淚的波光,日日夜夜的現場蹲守,字字句句的論文推敲,和點點滴滴的生命流逝,醫生焦急催促著,親人含淚凝望著,大橋卻倔強地延伸著——直到那一天,點點橋燈,灑落星河璀璨,一人遠去,換來萬眾通途。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董鑑泓
數十年謀篇布局,九萬裡殷殷在心,《規劃學刊》定高度,海內後學仰盛名,成就一代學術典範,繪就百年學科盛景,桃李盈門,潤物無聲,慧眼如初,百年未老,丹心寸染,清泓可鑑。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三深團隊」
滄海茫茫,一身「深潛」,學海湯湯,群帆遠航。千尺「深鑽」,探出海疆萬般瑰麗,眾手交握,寫就愛國無盡華章——「深網」綿延,細細勾勒大洋脈搏,心曲鼓蕩,沉沉唱響同濟強音,海洋聽見了,我們也聽見了!
(相關視頻新聞連結: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48/68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