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科學家因發現準晶體獲2011諾貝爾化學獎

2020-12-03 網易新聞

核心提示: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準晶體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晶的發現對傳統晶體學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它為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為新材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丹尼爾·舍特曼 Daniel Shechtman 資料圖片

新華網快訊:一名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因發現準晶體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準晶的發現對傳統晶體學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它為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為新材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科普:固態物質家族的「另類」成員——準晶體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科學界對固態物質的認識僅限於晶體與非晶體,而隨著以色列人達尼埃爾·謝赫特曼的一次偶然發現,固體物質中一種「反常」的原子排列方式跳入科學家的眼界。從此,這種徘徊在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另類」物質闖入了固體家族,並被命名為準晶體。謝赫特曼也因此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根據固態物質構成的原子排列規律,晶體內原子應呈現周期性對稱有序排列,非晶體內原子呈無序排列。1982年4月8日,以色列化學家謝赫特曼在鋁錳合金冷凍固化實驗中首次觀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種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組合,具有這種原子排列方式的固體在當時理論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準晶體概念提出之時,權威界認為其顛覆了固態物質的分類方式,被認為是無稽之談,受到巨大質疑,謝赫特曼也被迫離開研究團隊。

然而在此基礎上,化學家成功在實驗室中合成出多種準晶體結構,並在俄羅斯採集的礦石標本中發現了天然準晶體,準晶體的存在終被證實。

準晶體內的原子排列組合沒有按照重複周期性對稱排列,原子排列方式介於晶體和非晶體之間。打個比方說,準晶體的原子排列組合類似於編織古代波斯地毯,地毯的花紋複雜有序,但沒有兩條地毯的花紋組合是相同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其聲明中說,準晶體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對固態物質組成結構的原有認識。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有機結構化學教授鄒曉冬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由於準晶體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因此準晶體材料硬度很高,同時具有一定彈性,不易損傷,使用壽命長。

鑑於其具備的「強化」特性,準晶體材料可應用於製造眼外科手術微細針頭、刀刃等硬度較高的工具。此外,準晶體材料無黏著力並且導熱性較差,其應用範圍還包括製造不粘鍋具、柴油發動機等。準晶體材料的應用前景可謂廣闊。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以色列科學家獨享諾貝爾化學獎 因發現準晶體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 10月5日電 (記者劉仲華)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謝克特曼,以表彰他「發現了準晶」這種材料。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稱,準晶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化學家對物體的構想。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裡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2010年: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 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2010年: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明了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 發現準晶體的「準科學家」:我為何能扛住最偉大化學家的質疑
    10月28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開幕前夕,以色列材料科學家、2011年諾貝爾化學家得主丹·謝赫德曼(Dan Shechtman)在接受澎湃新聞(ww.thepaper.cn)等媒體採訪時表示。「我用放大鏡觀察一切細小的食物,花朵的結構、昆蟲的眼睛……我愛上了微觀世界。」10歲那年,謝赫德曼聽說科學老師有一臺顯微鏡,便幾次央求他帶到教室裡來。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螢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裡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託馬斯•斯泰茨(Thomas A.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現,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也高達20次,甚至農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 隕石中發現首塊「例外」準晶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泰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首個在實驗室合成前先在自然界「露臉」的準晶體。  物質的構成由其原子排列特點而定。
  • 遲到3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丹尼爾·舍特曼來了|T-EDGE倒...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尼爾·舍特曼(Daniel Shechtman),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材料化學領域有三個裡程碑性的發現,分別是:富勒烯、高溫超導體和準晶體。前兩位發現者數年內便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準晶體的發現者足足等了30年。
  • 化學獎得主從記者處得知獲獎 委員會打錯電話
    圖/IC達尼埃爾·謝赫特曼,1941年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1972年從以色列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該校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上午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準晶體的發現者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體學研究中的突破。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認定,謝赫特曼發現準晶體,「根本上改變了化學家們對固態物質的構想」。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詳細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丹尼爾-謝德曼(Daniel Shechtman) 領域:在「在準晶體領域內的發現」而獲獎。獲獎者的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對固體物質結構的認識。
  • 【盤點】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準晶體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領域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上午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準晶體的發現者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體學研究中的突破。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現為以色列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都是女科學家
    近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2019年: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約翰·古迪納夫教授(John B Goodenough)、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M.stanley Whittl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科學家表明天然「準晶體」可能源於太空!
    美國和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對在俄羅斯發現的天然「準晶體」礦石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礦石很可能是隕石的一部分,在隕石與地球的撞擊中遺落到地球上
  • 2019諾貝爾獎宣布時間 近十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17:45,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約翰·B·古迪納夫;英裔美國科學家M·斯坦利·威廷漢與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共同獲得此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作出的貢獻;三人均分900萬克朗獎金,約翰·B·古迪納夫還以97歲的年齡成為年齡最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 準晶體發現者Shechtman給年輕科學家的忠告
    在「晶體學」發展整70 周年之際,Dan Shechtman 教授氣勢如虹地改寫並擴展了「晶體」的定義。準晶體(quasi-periodic crystals,簡稱quasicrystals) 的發現者Dan Shechtman 教授於1941 年生於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第4 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