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晶體發現者Shechtman給年輕科學家的忠告

2021-01-14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在「晶體學」發展整70 周年之際,Dan Shechtman 教授氣勢如虹地改寫並擴展了「晶體」的定義。


準晶體(quasi-periodic crystals,簡稱quasicrystals) 的發現者Dan Shechtman 教授於1941 年生於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第4 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在2011 年70 歲時獲獎, 是該年化學獎的唯一得主。Dan Shechtman教授的大學、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都在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完成。接著前往美國接受3 年的博士後訓練,之後回到母校擔任教職。1982 年他於例行教授休假研究期間,在美國國家標準局1)(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NBS)發現了鋁錳合金(Al6Mn)的準晶相,從而開創了物理、化學和材料的新領域,更重寫並擴展了科學家對「晶體」(crystal)的定義。「晶體學」(crystallography) 從1912 年Max von Laue 開創的人類史上首次晶體X光衍射(繞射)實驗算起2),到1982 年,正巧誕生70 周年,久被公認為是一門已經發展成熟的科學,除了某些個別材料和物質結構的細節需要進一步表徵與釐清之外,就不再蘊含未知概念體系和待解知識框架了。


準晶的發現是一個有趣且饒富教育意義的過程,Shechtman 教授的學養和個人魅力,決定並引領了這一新興學科的誕生和後續進展。在1980 年代中期發現的3 種重要嶄新材料和物質結構(準晶、富勒烯和高溫超導體3) )中,只有準晶體在被發現之後,遭受到學界的一些抗拒和頑強阻力,因此直到經過約30 年的漫長等待之後,才終於獲得諾貝爾基金會的肯定。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Shechtman教授立刻有了許多機會,應邀到很多國家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場合訪問和演講。在這些講演以及接受訪談當中,除了介紹從晶體學的演進到準晶學的突然破繭而出之外,他更每每在敘述專業知識之後,盡心盡力指出他認為最重要的、年輕科學家的養成之關鍵要素。他一再著墨,反覆強調希望能夠啟迪青年走上成功的科學研究∕事業之路。他對於年輕( 實驗) 科學家之養成的看法,以及為何準晶體不是被其他科學家率先發現的詮釋,非常值得介紹給有心的學子以及第一線的教研人員參考、體會和效法。


圖1 Dan Shechtman 教授手持二十面體(icosahedron)模型(摘自網絡)


Shechtman 教授歸結說,準晶體並不是稀有之物(至少有數百種合金以上),在室溫下也基本穩定,而且不難製作(可以使用多種方法製備),可是一直要等到1982 年才被他個人發現,原因如下。


首先是欲在實驗中發現準晶體的「有序」(order),但卻呈「準周期性」(quasi-periodic)的晶體結構,需要使用透射( 穿透式) 電子顯微鏡。因為早期的準晶樣品的體積都只有亞(次)微米大小,而傳統的X光衍射技術需要使用到毫米尺度的樣品,因此不能採用標準的X光衍射技術來測定其三維原子排列。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晶體學家仍然固守傳統,只願意接受由X光實驗產生的衍射圖形來斷定一種物質的晶體結構,電鏡的衍射數據則被認為是不具備充分說服力的4)。—— 在準晶體被發現之前,「 晶體」的定義是指擁有數學上「有序」並且呈「周期性」(periodic)排列的三度空間物質結構。就旋轉對稱(rotational symmetry)而言,一個周期性的三維晶體只能出現1,2,3,4 和6 重旋轉對稱,而徹底排除5 重以及更高重旋轉對稱的可能性。70 年來,毫無例外的,千千萬萬種已知的晶體,其原子格點都呈周期性的排列。


其次,Shechtman 教授坦率而勇氣十足地自稱他本身是一位「真正的電鏡( 術) 專家」 (an expert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即是說,他熟悉電鏡的設計原理、機械構造、拆解、組裝、樣品製備和測量、數據判讀與分析,以及所有相關的一切細節,而不僅是熟練例行性操作手續而已。他認為自己成為真正的電鏡(術)專家的一個準則是,在以色列理工學院經年反覆講授這一門課程。因為Shechtman教授確信自己是一位「真正的電鏡(術)專家」,非常清楚自己測量到的意料之外——與教科書內容不符,違反了教科書講授內容——的訊號具有特殊意義,而不是來自於實驗差錯、樣品汙染,或製備缺失等。因此他敢於對抗權威,捍衛並堅持自己發現了前所未知的新物質型態,即含有5(或10)重旋轉對稱的嶄新非周期性(aperiodic)晶體結構。


由於顛覆了經典晶體學中5 重旋轉對稱不可能存在的認知,從1984 到1994年的整整10 年間,Shechtman 教授的發現遭遇到許多反對的聲浪。其中,最強大的阻力和反對聲音來自兩次諾貝爾獎得主Linus Carl Pauling 教授(1954年得化學獎, 1962 年得和平獎, 1994 年去世)。但是,Shechtman教授不愧是人中之龍,他自始堅信這次晶體學論戰,Pauling 一定錯了,終將慘敗!Shechtman 的堅持是有其學養依據的,因為他認為Pauling 雖然是一位當代最偉大的(美國)化學家,卻並不是電子顯微鏡(術)專家。他斬釘截鐵地說,Pauling 闖進了別人的學術專業領域,所以做出了不夠專業(外行)的錯誤判斷。作為一位西方文化的子民,沒有所謂「為尊者諱」的顧忌,Shechtman 教授甚至認為,在雙方長年對陣之中,是Pauling 使自己成為了晶體學界的笑柄。因為十年之間,Pauling「墨守成規」地發表了許多篇論文,試圖停留在經典晶體學的框架之內,解釋準晶體的衍射行為。然而,就這一點而言,Pauling 還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生於1901 年,在80 多歲到90 多歲,而且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之後,仍然竭盡心力,努力構思一個又一個理論模型,專注撰寫一篇又一篇學術論文,試圖了解最新被發現的物質體系的構成。這豈不正是「活到老,學到老」,為求真知、求理解而孜孜矻矻的典範。


其三,Shechtman 教授認為在研究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細節(「details」),尤其是萬一觀測到不合常理、意想不到的細節(「surprising details that you don't expect」)時,更是千萬不可以輕易忽略掉(丟掉數據!?)。他說對於這些意料之外的細節,一定要仔細探究,直到找出原因(「Study and find out what it is.」)。很多時候,違反常理的細節確實來自於實驗失誤或是人為差錯,但也有一些時刻,這裡就是發現科學新知識的關鍵點。Shechtman教授更強調,對於這些不尋常的細節,一定要反覆驗證、驗證,再驗證,以確定測量結果的正確性——他說,在公開數據之前,要好好檢驗10 次。一旦肯定測量數據是正確的,就必須堅持,不畏權威,更不用懷疑自己的測量結果與教科書上傳授的知識概念不符。總之,Shechtman 教授對於數據的堅定信心來自於他已經把自己培養成為一位「真正的電鏡(術)專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看到了什麼,並且確信排除了各方面的可能錯誤,因此這些數據必定是真確的,是反映直截了當的事實!他建議年輕學子,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一旦遭遇∕發現這類細節,就要緊緊抓住,不可鬆手,絕不鬆手!因為這裡很可能就是你的科學事業的成功之鑰。如何反駁自己的實驗數據與教科書上知識不符的嚴苛挑戰,Shechtman 教授則說,不要理會為何教科書上沒有教導這些( 新) 知識,而是應該要求質疑者指出數據有何不對, 哪裡不妥(「Don't tell me it's not in the book. Show me what's wrong.」),並請質疑者自己去進行實驗,自己去眼見為憑。


圖2 Dan Shechtman 教授的領帶上印著準周期圖形,是以色列理工學院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的某年生日特地為他設計精製的。獲獎之後,這款領帶成為該校最暢銷的紀念品之一(摘自網絡)


從1982 年4 月Shechtman 教授第一次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觀測到了5(或10)重旋轉對稱的準晶相,到1984 年11 月他的第一篇論文正式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見下段)的兩年半間,Shechtman 教授獲得了一些學者的支持,鼓勵他應該追根究底,繼續挖掘這一未知晶體結構的本質。但是同時他也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打擊,一些學者指控他沒有讀懂教科書上的內容而不知所云。前者是他在美國國家標準局的接待者John Cahn博士,後者則是他在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所屬研究組組長。那一位組長認為Shechtman的「胡言亂語」——大言不慚地說看到了5(或10)重旋轉對稱——會使研究組被嘲笑和帶來羞辱,因此要求Shechtman必須離開該組。


最後,還有一個關於論文發表的故事。當發現了鋁錳合金準晶排列的5 重旋轉對稱之後,Shechtman教授首先於1984 年9 月將其論文(與Ilan A. Blech 教授合著5))投到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但是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的編輯並沒有將論文送審,而是直接退稿。8 個月之後(1985 年6 月),論文才輾轉刊登在Metallurgical Transactions A 期刊上。被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退稿之後,John Cahn 博士方才讀到了論文稿件,他即刻建議邀請另外一位法國數學晶體學專家Denis Gratias 博士前來國家標準局一起討論。他們將原始論文大幅度濃縮和改寫,言簡意賅直陳事實。這篇一夕激起千尺浪,重新定義了物質結構知識範疇的論文,迅速被接受發表於1984 年11 月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上。John Cahn 無疑是Shechtman 的伯樂,他們兩人的學術生涯,相得益彰。John Cahn 對準晶相的敏感嗅覺和能夠迅速、深刻地掌握其內涵,對準晶體學的確立功不可沒。這是另外一段具有高度啟發意義的故事,值得讀者自行去尋找文獻與資料,閱讀字裡行間,和思考領會。在這一篇奠立了他的國際級晶體學家地位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論文之前, Shechtman教授只在一般性的冶金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期刊,發表過大約20篇論文!6)


關於家庭,Shechtman 教授說他為家人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他有4 個小孩,10 個孫子,還有一位妻子。他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希望當孫子們馬齒增加,曾孫們也逐漸長大之後,他的曾孫們都會留在以色列,因為那是他們的國家,他們(曾孫們)別無選擇。


後記:本文取材於美國物理學會刊物APS NEWS (2017 年3 月,第26 卷第3 期)中Alaina G. Levine 的文章Nobel Laureate Dan Shechtman: Advice for Young Scientists, Shechtman教授的諾貝爾獎演講稿(Noble Lecture),以及網絡上Shechtman 教授的各式演講和接受訪問的資料。感謝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張殿琳教授和呂力教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中水教授,以及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金國鈞教授在本文出版前的仔細閱讀與提出修正意見。


人性的一面:1978 年年中,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切除一個惡性腫瘤。Linus Pauling 聽說後,寫了一封慰問信,請女兒Linda轉交給費曼。信中Pauling 勸費曼多吃維他命C,同時附上一些吃維他命C的功效的「參考文獻」。結尾,Pauling 又再叮嚀,「附筆:不要吃甜食,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蔬果汁和果汁。」一個多星期後,費曼回信感謝,說:「Linda 已經把資料統統都告訴我了,就是你在信裡詳細叮嚀的那些事。Linus,你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協助生出這麼可愛的女兒來。」(Pauling 提倡多吃維他命C,是科學史上的一段公案。)


1) 美國國家標準局已於1988 年改組為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


2) Max von Laue 因為發現了晶體的X光衍射行為而獲得19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X光在1895 年11 月被Wilhelm ConradRöntgen 發現,Röntgen 因而獲得史上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 年)。但他拒絕為X光申請專利,謝絕同事和朋友的建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然而後人有時還是將X光稱為倫琴射線),並婉拒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發言。


3) 高溫超導體發現於1986 年,次年其兩位發現者J. Georg Bednorz 和K. Alexander Müller 即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諾貝爾獎授獎歷史上最快速的一次。1996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富勒烯(fullerenes)的發現者Robert F. Curl Jr.,Sir Harold W.Kroto 和Richard E. Smalley。


4) 直到1987 年,以日本和法國為主的材料學家才成功生長出足夠大尺度的準晶體樣品,並進行X光衍射實驗。至此,晶體學家才首肯有5 重旋轉對稱的晶體存在。


5) Ilan Blech 是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授,他是第一位願意仔細聆聽和思考Shechtman 的準晶體數據的學者。他首先提出這些電鏡衍射數據可能來自於新型態的晶體相的想法。


6) 狗尾續貂一個批註:1986—1987 年間,筆者也曾短暫參與過一系列的低溫實驗,進行準周期性超導體超晶格(superlattices)的研究。當時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物理系的凝聚態實驗室(奢侈地)用分子束外延法(MolecularBeam Epitaxy,MBE)生長了周期性和準周期性(Fibonacci sequence)的鈮—鉭超晶格。我們「很好玩地」比較了兩系列樣品的超導特性,論文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B,1988 年第38 卷第2326 頁。在1980 年代,MBE是非常昂貴的儀器。全世界擁有MBE設備的實驗室,幾乎都是用於生長半導體結構或器件(組件),用來生長金屬和傳統超導體(高溫超導體發現的前夕)多層膜(multilayers)的實驗室,少之又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表明天然「準晶體」可能源於太空!
    美國和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對在俄羅斯發現的天然「準晶體」礦石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礦石很可能是隕石的一部分,在隕石與地球的撞擊中遺落到地球上
  • 準晶體:勇敢者的追逐
    這位科學家便是Dan Shechtman,他當時就職於美國國家標準局(現為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這種衍射圖具有十次旋轉對稱性。Shechtman深感震驚,他在實驗簿上畫下了由10個點組成的同心圓,並在旁邊寫下「十次???」。他沒有意識到,他當時已經發現了第一個準晶體。2011年,Shechtman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以色列科學家因發現準晶體獲2011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準晶體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晶的發現對傳統晶體學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它為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為新材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 發現準晶體的「準科學家」:我為何能扛住最偉大化學家的質疑
    「準科學家」2011年,謝赫德曼因「發現準晶體」獨享諾貝爾化學獎。準晶體具體與晶體相似的有序原子排列,但又不具備晶體的排布周期性,就像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和伊朗Darb-i Imam神殿中的中世紀伊斯蘭鑲嵌圖案。
  • 第三種「不可能存在」的準晶體
    最近科學家在對某隕石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發現奇怪的晶體,稱為第三種準晶體,之所以說是準晶體,因為其結晶的規律和構造方面和傳統意義上有些差異。而這種準晶體,在構造和循環方面讓人吃驚。    科學家稱,這種晶體應該不是天然形成,只能人工製造。那麼會不會是外星文明呢?每當看見這樣的消息,小編我本能的想到了外星人。
  • 隕石中發現首塊「例外」準晶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泰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首個在實驗室合成前先在自然界「露臉」的準晶體。  物質的構成由其原子排列特點而定。
  • 材料科學領域驚心動魄的故事:勇敢者追逐的準晶體
    在準晶體中,原子排列仍然是有序的,但卻不具有周期性,即不重複。這一特點導致準晶體具有特殊的旋轉對稱性(譬如說,它們與正方晶格不一樣,後者具有四次旋轉對稱性)。20世紀80年代,準晶體首次被發現。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除了物理學家,科學界內的許多人都不接受有關準晶體的解讀。畢竟,準晶體推翻了將近200年的關於物質結構的科學認知。
  • 研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準晶體—新聞—科學網
    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特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在實驗室合成前就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準晶體。
  • 尋找準晶體:一種非凡的,卻又本「不應該」存在的礦物質
    次月,斯坦哈特就與他的學生達夫·列文發表了論文《準晶體:一個新類型的有序結構》,介紹了他們在理論上的發現,文中也提到了舍特曼研發的材料。 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認同他們的說法。其中最有名的反對者是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他宣稱「不存在準晶體之類的東西,只存在準科學家」,言下之意是斯坦哈特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家,其有關準晶體的研究理論也不是真正的科學理論。
  • 利用列印的聚合物準晶體來捕捉光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幾項實驗來研究聚合物準晶體結構,並最終證實了他們最初的理論,在未來,準晶體的使用可能為雷射和傳感器的設計開闢新的可能性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新型準粒子
    英國《自然》旗下《通訊·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物理學新成果:德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Collexon」,其可以印證準粒子存在的材料所表現出的獨特光學特徵,以及不同尋常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點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
  • 美研究認為俄羅斯天然準晶體或為太空隕石
    一項最新研究稱,俄羅斯科爾亞克山脈發現的準晶體可能來自太空。據美國《大眾科學》雜誌1月3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在俄羅斯科爾亞克山脈發現的準晶體可能來自外太空。研究人員指出,首先,在對這些天然準晶體進行質譜分析(MS)後,發現其中含有地球上的礦物質中所不可能生成的氧同位素組成。
  • 道可道,非常道——從準晶體到自我意識的硬難題
    • 舍特曼, 發現了除晶體、非晶體外的第三種固體材料---準晶體)的消息,晚上浮想聯翩,竟至失眠。首先是沙俄時代的一位科學家依果• 菲得洛夫從數學上證明了在二維空間17 種周期重複的對稱排列,並在1879 年推廣到三維空間,證明點群的空間周期對稱排列只有230種(菲得洛夫空間群)。可惜這個天才科學家在1919年蘇聯剿匪時期被餓死了(另有一種說法他死於肺炎)。
  • 準晶體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領域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上午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準晶體的發現者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體學研究中的突破。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現為以色列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 義大利發現首例天然準晶體
    日前,科研人員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自然科學史博物館所收藏的一塊三疊紀(距今2億-2.5億年)古老巖石中發現了天然準晶體化合物,該化合物由鋁銅鐵三種元素構成,其原子排列打破了一般晶體的對稱性規律
  • 新固體物質形態「兼容」晶體和準晶體結構特點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等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該形態巧妙地化解了晶體和準晶體在晶體結構上的這種「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顯示了原子排列的鬼斧神工。何戰兵表示,雖然目前還未能對該物質的物性做深入了解,但可預見會有一些與物質周期性相關的特殊物性。
  • 準晶體是不粘鍋塗層的好材料·都市快報
    堅信自己是對的  都市快報:你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準晶體嗎?  謝赫特曼: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儘量試著解釋吧。自然界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在我發現準晶體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晶體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且是平移對稱的,否則就是非晶體。而我發現的準晶體,它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但並不具備晶體的平移對稱性。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科學家首次在類準晶體結構中發現反鐵磁轉變
    材料學家在類準晶體的特殊結構中發現了獨特的反鐵磁轉變。在材料科學的世界裡,「晶體」這一概念對科學家來講並不陌生。晶體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結構,其原子以周期性方式緊密排列。然而,了解準晶體的人就相對較少了。準晶體是一種有別於晶體的獨特結構,其原子排列方式很奇特:雖然原子排列也很緊密,但它還具有一種五邊形對稱性。因此,準晶體的原子排列雖然是高度有序的,但卻不具有周期性。獨特的結構使準晶體具備了獨特的性能,例如高穩定性、高耐熱性和低摩擦性。自科學家發現準晶體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了解其特性。然而,準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少見,研究準晶體並非易事。
  • 俄羅斯的這顆隕石,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準晶體
    本周,《科學報告》在線發表的論文Collisions in outer space produced an icosahedral phase in the Khatyrka meteorite never observed previously in the laboratory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