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準晶體:一種非凡的,卻又本「不應該」存在的礦物質

2020-11-22 騰訊網

尋找準晶體

它是一種非凡的、卻又「不應該」存在的礦物質。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物質?現在,就來欣賞這個曲折的地質學偵探「大片」。

此刻,保羅·斯坦哈特已經確信這個小顆粒正是他要找的東西。但這塊巖石顆粒太小了,他不得不把它粘在一根玻璃棒的末端,生怕它丟失。他已經記不得找到這個巖石樣本花了他多少時間。但要真正了解這塊獨特石頭的故事,需要把斯坦哈特帶到可以說是世界的盡頭,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帶到地球之外。

斯坦哈特的正式研究領域是理論宇宙學。直到2016年他58歲時,他從未露營過。他之所以突然決定要去荒野待幾天,其實是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對一個數學遊戲——選擇浴室瓷磚的著迷。把許多重複的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正六邊形的瓷磚,緊密地拼接在一起,最終剛好能貼滿浴室地面。但任何其他形狀的瓷磚都不能做到這一點。

或者,把規則再放寬一點。如果每一塊瓷磚的形狀規則但不重複,依然可以用五邊形、梯形和其他形狀規則的瓷磚鑲滿浴室地面。15世紀初建立在伊朗伊斯法罕的多座清真寺,都運用了這類「準周期」的瓷磚模式。由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發明的準周期結構,也是這種模式的一個著名的現代範例。

斯坦哈特則考慮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三維空間是否存在準周期結構?這並非是一個完全無端的猜想。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從鑽石到矽石再到石墨,任何結晶固體都會產生典型的衍射模式。這些模式與以規則、重複陣列排列的原子的衍射模式一致。如果把這些陣列視為點陣,並且把它們連接起來,就能得到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六邊形。簡直太神奇了。但是,能否把原子也以準周期模式排列呢?

最終,斯坦哈特證明了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讓原子如此排列,並且還證明了:任何這類準周期結構晶體(以下簡稱準晶體)的衍射模式都非常漂亮,截然不同於常規晶體的衍射模式。1984年11月,當他讀到以色列物理學家丹·舍特曼(當時舍特曼一直在研究新型金屬合金的製造)的一篇論文時,他立即認出了這種特異的衍射模式。次月,斯坦哈特就與他的學生達夫·列文發表了論文《準晶體:一個新類型的有序結構》,介紹了他們在理論上的發現,文中也提到了舍特曼研發的材料。

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認同他們的說法。其中最有名的反對者是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他宣稱「不存在準晶體之類的東西,只存在準科學家」,言下之意是斯坦哈特算不上真正的科學家,其有關準晶體的研究理論也不是真正的科學理論。直到1987年,潮流才開始反轉。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科學家運用可互換準晶體衍射模式,創製了一種由鋁、銅和鐵組成的合金。到2011年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知的合成準晶體已超過100種。

準晶體的優勢並不僅僅在於奇特:準晶體內部的原子排列,賦予了準晶體一系列誘人的特性——非常堅硬,摩擦力很低,是很好的熱絕緣體。因此,從飛機到不粘鍋的各種表面材料,再到能用廢熱發電的熱電材料和非常節能的發光二極體,準晶體都可能大有用場。但前提是要對準晶體有更多了解,以及找到方便可行的準晶體製造方法。

而這恰恰是問題所在。當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裡製造準晶體時,哪怕溫度或壓力的小小波動,也會讓原子的精緻排列模式偏離到更常規的晶體結構。準晶體只能在精細控制的條件下製造,這無疑是緩慢而又昂貴的過程。但斯坦哈特有一種直覺:製造準晶體應該不會只有以這種方式。但如何證明這一點?如果能在自然界找到準晶體,或許就能證明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製造準晶體,而我們也許能從中受到啟發。

剛開始時,斯坦哈特沒有太多時間來尋找天然準晶體。他只是偶爾會抽出時間,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申請巖石樣本,目測它們是否具備準晶體的特徵。但當他1998年到了普林斯頓後,他得到了一種新裝備:電子衍射顯微鏡。他開始採用一種新算法,與一些同事共同在一個特殊資料庫(由來自巖石粉末的成千上萬種衍射模式組成)中搜索準晶體結構。那些有希望的樣本,來自於博物館館藏和個人收藏。科學家們把巖石樣本切割成小片,在顯微鏡下仔細尋找它們可能具有的準晶體特徵,卻始終未能找到。

早在2001年,科學家們發表論文宣布自己的失敗,其實是希望有人能站出來提供他們想要的巖石,但一直未得到回應。直到6年後的一天,斯坦哈特收到了一封署名盧卡·賓迪的電子郵件。賓迪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礦物學帶頭人,專門研究天然礦物質的結構複雜性。全球礦物學家中,只有他回應了斯坦哈特團隊。這一點彌足珍貴,而且他很快就像斯坦哈特一樣,迷戀上了尋找天然準晶體。

賓迪起初只研究他所在博物館所收藏的巖石,但接下來他又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的樣本,終於發現了一塊直徑只有大約3毫米的樣本——白色、灰色、黑色和黃色錯雜的顆粒樣本。它的標籤上說,它屬於鋁鋅銅礦,來自於西伯利亞的科裡亞克山脈。

鋁鋅銅礦擁有科學家們認為有希望的化學組成:就像實驗室製造的首批准晶體當中的一些那樣,它包含鋁和銅。被打磨成粉狀來觀測,鋁鋅銅礦很符合斯坦哈特團隊的算法。賓迪把其中一些微粒(它們的直徑約為0.1毫米)送給斯坦哈特。斯坦哈特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微粒,發現了確鑿無疑的準晶體特徵。

不幸的是,這一發現付出了很大代價。賓迪所進行的打磨消耗掉了這些微型樣本中的大部分,有關這些樣本來源的線索也隨之失去。隨後幾年裡,斯坦哈特團隊檢驗了剩下的每一顆巖石微粒,儘可能從中獲取信息。他們還分析了有關這種巖石起源的各種大膽的假說:閃電襲擊、工業煉鋁產生的爐渣甚至核爆炸。然而,它們都不吻合。

他們還把一顆微粒送到加州理工學院,目的是檢驗它的氧同位素。檢測結果是,它的同位素構成與年代在大約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期)的CV3碳粒隕石的這一構成完全匹配。這一檢測結果,再加上微粒中存在只能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一種矽土礦物質,就強烈暗示這種礦物質形成於兩顆小行星在太空中的高速碰撞,碰撞產生的物質隨後落到地球上。如此看來,準晶體在自然界中的確存在,但它們的發源地並非是地球。

這個樣本有多古老?它怎麼會在小行星碰撞中存活下來?它是唯一的天然準晶體,還是有很多種這樣的準晶體,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為了找到答案,斯坦哈特就必須去露營。於是,在2011年的一天,他決定要去這個標本的「老家」尋找答案。

但他首先得決定露營地在哪裡。一張寫著「科裡亞克山脈」的標籤根本沒有什麼幫助——這是西伯利亞最大的山脈。賓迪當年的購買記錄中說,這塊巖石是1990年由阿姆斯特丹收藏家尼科·寇克寇克賣給他所在博物館的1萬塊巖石樣本之一。但這條線索起初也沒有多大作用,因為找不到寇克寇克。

通過不厭其煩的調查,斯坦哈特還是發現了另一個鋁鋅銅礦樣本。它是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家博物館的藏品之一,不允許拿去做衍射顯微鏡檢測。它是由蘇聯鉑金研究院前領導、後來移民以色列的列奧尼德·拉辛捐贈給這家博物館的。但當斯坦哈特聯繫到他時,他卻稱自己對那個鋁鋅銅礦樣本一無所知。這樣,又一根線索斷了。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賓迪向一個來自阿姆斯特丹的熟人說起他們對準晶體的找尋,此人恰好就住在一位叫寇克寇克夫人的街對面。隨後發現,她正是尼科·寇克寇克的遺孀。賓迪立即前往阿姆斯特丹造訪她,說服她分享她丈夫的秘密日記。他們發現,這塊鋁鋅銅礦是由羅馬尼亞巖石商蒂姆賣給寇克寇克的,而蒂姆又是從拉辛手中得到它的。

如此看來,賓迪所在博物館收藏的這塊鋁鋅銅礦樣本與聖彼得堡博物館收藏的同類樣本是相關的。雖然拉辛拒絕提供線索,但經過曲折的過程,斯坦哈特團隊最終還是得到了線索,找到了對這塊巖石來源的唯一知情者——瓦內利·克裡亞奇科。

克裡亞奇科被找到時已60多歲。1979年,拉辛派他去科裡亞克山脈的李斯特維尼脫河淘沙取鉑金。克裡亞奇科花了數天篩洗河邊的藍綠色黏土,發現了黃金、泥漿和其他奇異發光的巖石,但沒有找到鉑金。為證明他沒有偷懶,他帶回了一些奇異的巖石。

此後他再也沒見到這些巖石。拉辛把它們帶到了聖彼得堡,然後把它們賣給了收藏者。斯坦哈特說,拉辛或許自認為很聰明,但他實際上虧慘了。這不足為奇——當時根本就沒人聽說過準晶體。

斯坦哈特團隊終於找到了這次露營的地點。隨後,贊助款大筆大筆地到來。他們發現,許多富商對兩樣東西特別感興趣——恐龍和流星。而他們最需要找到對隕石感興趣的人。2011年7月22日,斯坦哈特、賓迪和克裡亞奇科來到位於西伯利亞最東邊的一個偏遠城鎮——安納迪爾,隨行者包括斯坦哈特的兒子小斯坦哈特,以及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其他6名科學家、兩名卡車司機、一名協助他們通過法律關口的律師兼隨隊廚師,以及這名律師的寵物貓。

到達「露營地」的路途長達4天。說是路,其實根本就不是路。在蚊子多得可以阻擋視線的荒野中,他們坐在「雪貓」(加裝了毛毛蟲狀胎面的退役坦克)上前行。他們吃蘑菇、罐裝肉和從沿路河中捕來的魚。最終,他們來到了克裡亞奇科幾十年前發現鋁鋅銅礦的地方。他們在河邊荒地的中心駐紮下來。

發掘的第一天,在挖掘又厚又硬的泥巴時,他們有兩隻鏟子挖斷了。最終,他們用鏟刀和刀子從結冰的河中取到了泥巴。他們把泥巴煮沸後淘洗,去掉水和較大的巖石塊,再不斷淘洗、篩選,在每天工作結束時只得到極少量的細粉塵微粒。當時除了賓迪很樂觀之外,幾乎無人相信能找到準晶體。

回到普林斯頓後,這種樂觀才被證實。疑似準晶體的樣本中,有9個顆粒被證實來自於1.5萬年前~8000年前闖進地球大氣層的隕星,其中4個包含準晶體。但這帶來了更多奧秘:除了準晶體之外,這些隕石材料中還含有單獨的鋁,這樣的現象在自然條件下罕有發生(這是由於鋁很容易被氧化)。更奇怪的是,這些隕石材料中還含有金屬銅,而金屬銅的形成條件通常與鋁的形成條件截然不同。那麼,這些鋁和銅是從哪兒來的?一種可能性是,它們來自於一顆被較小巖石撞擊的較大的小行星,相撞後的碎片掉在地球上。相撞時,小行星的一部分被加熱到足夠熔化含鋁和銅的礦物質的程度,從而釋放這些金屬並產生準晶體。在太空的冰冷條件下,巖石迅速冷卻,巖石顆粒得以存活下來並最終落到地球上。

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坦哈特等人對準晶體的找尋迄今為止是不成功的。準晶體微粒的形成竟然經歷了宇宙中的撞擊、與地球大氣層摩擦的烈焰之旅以及在永久凍土中蜷縮成千上萬年,如此磨難過程說明準晶體的誕生絕非易事。但這並不會讓斯坦哈特父子及其團隊退縮。既然已經知道準晶體就是隕石,而隕石落在哪裡都有可能,所以在近處找也無妨。另外,既然已經找到了一種天然準晶體,那麼找到第二種、第三種甚至更多種即便不是理所當然,也並非沒有可能。

  被嘲笑者贏得諾貝爾獎

結晶材料一般由晶胞(晶胞是指構成晶格的最基本幾何單元。晶格是指晶體內部原子排列的具體形式。請參見文末名詞解釋)組成。晶體中的原子排列模式具有三維空間的周期性,隔一定的距離重複出現。這種晶體結構使得石墨成為一種很好的潤滑劑。

1982年4月8日早晨,在美國工作的以色列工學院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在觀察一種迅速冷卻的金屬合金晶體的電子顯微鏡圖像時,發現了完全不同的東西:這種合金中的原子排列模式不重複。舍特曼當時不禁自言自語:「不可能有這種玩意兒。」這類看似古怪的結構如今被稱為「準晶體結構」,並且這類結構已在多種材料中被發現。不均衡的結構使得準晶體尤其堅硬。

舍特曼的這個發現顯然背離關於晶體的「經典理論」,所以他「理所當然」遭到了嘲笑。尤其是科學巨擎、兩次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鮑林對他發起了令人害怕的「徵戰」。鮑林不僅否認準晶體之類的東西存在,而且揶揄舍特曼不懂科學。舍特曼所在研究團隊也要他回去重讀教科書,並且不要再回團隊,以免讓整個團隊「蒙羞」。

孰料,因為對準晶體的發現,舍特曼最終贏得了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為150萬美元。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給他這一獎項時說:「他(指舍特曼)的發現極具爭議性。舍特曼對傳統科學理論發動了一場鏖戰。他的戰鬥最終迫使科學家們重新思考他們對事物本質的觀念——永不重複自己的規則模式是存在的。」而這個模式正是準晶體模式。

科學家們曾經以為固體只有兩種狀態:晶體,例如鑽石,它們的原子精確排列;非晶體,例如金屬,它們的原子排列沒有特定順序。準晶體卻提供了第三種可能性,打開了一扇通往新型材料的大門。迄今為止,實驗室中已經合成了數百種準晶體。

科學家解釋說,晶體中的原子排列很對稱。而在準晶體中,這種對稱性被打破。準晶體結構中有規則的模式,但絕不重複。在一些阿拉伯馬賽克(鑲嵌畫)中也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阿拉伯馬賽克中的模式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特徵,就是被稱為「黃金分割率」的數學常數,而這個常數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其背後是13世紀就已發現的斐波那契數列,即數列中每個數都是其前面兩個數的和。

諾貝爾委員會指出,準晶體的存在意味著有關晶體的教科書都需要改寫,這是一種觀念的徹底轉變。事實上,自從伽利略被傳統科學嘲弄,並且因為觀測到的確如哥白尼所說的那樣——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反之)而被教會迫害以來,推翻傳統觀念從來都不容易。這,也許正是舍特曼獲獎的根本理由。

相關焦點

  • 第三種「不可能存在」的準晶體
    最近科學家在對某隕石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發現奇怪的晶體,稱為第三種準晶體,之所以說是準晶體,因為其結晶的規律和構造方面和傳統意義上有些差異。而這種準晶體,在構造和循環方面讓人吃驚。    科學家稱,這種晶體應該不是天然形成,只能人工製造。那麼會不會是外星文明呢?每當看見這樣的消息,小編我本能的想到了外星人。
  • 準晶體:勇敢者的追逐
    他們當時不知道的是,在幾百公裡之外,另一位材料科學家已經通過鋁錳合金的急冷凝固,獲得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衍射圖。這位科學家便是Dan Shechtman,他當時就職於美國國家標準局(現為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這種衍射圖具有十次旋轉對稱性。Shechtman深感震驚,他在實驗簿上畫下了由10個點組成的同心圓,並在旁邊寫下「十次???」。他沒有意識到,他當時已經發現了第一個準晶體。
  • 美研究認為俄羅斯天然準晶體或為太空隕石
    一項最新研究稱,俄羅斯科爾亞克山脈發現的準晶體可能來自太空。據美國《大眾科學》雜誌1月3日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在俄羅斯科爾亞克山脈發現的準晶體可能來自外太空。研究人員指出,首先,在對這些天然準晶體進行質譜分析(MS)後,發現其中含有地球上的礦物質中所不可能生成的氧同位素組成。
  • 材料科學領域驚心動魄的故事:勇敢者追逐的準晶體
    在《第二種不可能》一書中,理論物理學家Paul Steinhardt講述了自己尋找天然準晶體的一段動人心魄的經歷(準晶體是一種具有晶體所不具備的原子排列形式的物質形式)。這本書既有嚴謹清晰的科學實錄,也記錄了跌宕起伏的冒險奇遇:發現、失望、興奮與堅持,全部交織在一起。在晶體中,原子按照一定規則重複排列。
  • 發現準晶體的「準科學家」:我為何能扛住最偉大化學家的質疑
    那是一種更強力的顯微鏡,能看清比光學顯微鏡更細微的結構。「我成了顯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他總結了自己的研究生涯。「這最終給我帶來了諾貝爾獎。」「準科學家」2011年,謝赫德曼因「發現準晶體」獨享諾貝爾化學獎。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這類計算結構不局限於這一種,可以千變萬化,在晶體結構上具有廣泛性。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戰兵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俊良、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馬秀良、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沃特·斯陶爾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 隕石中發現首塊「例外」準晶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泰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首個在實驗室合成前先在自然界「露臉」的準晶體。  物質的構成由其原子排列特點而定。
  • 新固體物質形態「兼容」晶體和準晶體結構特點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等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該形態巧妙地化解了晶體和準晶體在晶體結構上的這種「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顯示了原子排列的鬼斧神工。何戰兵表示,雖然目前還未能對該物質的物性做深入了解,但可預見會有一些與物質周期性相關的特殊物性。
  • 準晶體是不粘鍋塗層的好材料·都市快報
    堅信自己是對的  都市快報:你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準晶體嗎?  謝赫特曼: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儘量試著解釋吧。自然界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在我發現準晶體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晶體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且是平移對稱的,否則就是非晶體。而我發現的準晶體,它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但並不具備晶體的平移對稱性。
  • 準晶體發現者Shechtman給年輕科學家的忠告
    首先是欲在實驗中發現準晶體的「有序」(order),但卻呈「準周期性」(quasi-periodic)的晶體結構,需要使用透射( 穿透式) 電子顯微鏡。因為早期的準晶樣品的體積都只有亞(次)微米大小,而傳統的X光衍射技術需要使用到毫米尺度的樣品,因此不能採用標準的X光衍射技術來測定其三維原子排列。
  • 道可道,非常道——從準晶體到自我意識的硬難題
    相比之下舍特曼是個單幹戶,他在電鏡下發現準晶體的時候很多人不信,原始文章艱難奮鬥了兩年才得以發表。從這種情況看他獨得諾獎不僅是完全應該的,而且也說明即使在今天的大科學環境下,天才的想法往往來自個人腦中的靈光一閃,跳出藩籬。財大氣粗的團隊作戰雖然能提高產生天才想法的機率,但慘澹經營的小實驗室也有千思一得的機會。在講準晶體前,咱們先講一下晶體是什麼。
  • 月球出現一種全新礦物質,它本不應該出現,卻被隕石帶到地球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團隊,前段時間在一塊月球隕石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礦物質,這種礦物質,或許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去理解小行星撞擊月球的諸多謎團,同時,因為成分和地球的地幔層有極大的相似之處,或許也可以為了解地球內部,提供很多的幫助。
  • 研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準晶體—新聞—科學網
    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特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在實驗室合成前就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準晶體。
  • 以色列科學家因發現準晶體獲2011諾貝爾化學獎
    科普:固態物質家族的「另類」成員——準晶體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科學界對固態物質的認識僅限於晶體與非晶體,而隨著以色列人達尼埃爾·謝赫特曼的一次偶然發現,固體物質中一種「反常」的原子排列方式跳入科學家的眼界。從此,這種徘徊在晶體與非晶體之間的「另類」物質闖入了固體家族,並被命名為準晶體。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
    《通訊-物理》發表的一篇論文Electronic excitations stabilized by a degenerate electron gas in semiconductors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
  • 俄羅斯的這顆隕石,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準晶體
    A)中用紅線標出的區域是B),1)、2)和3)是B)中幾個有二十面石存在的區域。Steinhardt et al.本周,《科學報告》在線發表的論文Collisions in outer space produced an icosahedral phase in the Khatyrka meteorite never observed previously in the laboratory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
  • 利用列印的聚合物準晶體來捕捉光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幾項實驗來研究聚合物準晶體結構,並最終證實了他們最初的理論,在未來,準晶體的使用可能為雷射和傳感器的設計開闢新的可能性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新型準粒子
    英國《自然》旗下《通訊·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物理學新成果:德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Collexon」,其可以印證準粒子存在的材料所表現出的獨特光學特徵,以及不同尋常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點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
  • 科學家表明天然「準晶體」可能源於太空!
    美國和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對在俄羅斯發現的天然「準晶體」礦石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礦石很可能是隕石的一部分,在隕石與地球的撞擊中遺落到地球上
  • 在高度對稱的晶體裡發現了不應該存在的磁電效應
    磁和電以多種怪異而奇妙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如某些晶體中就存在著令人著迷的磁電效應——晶體的電學特性會受到磁場的影響,反之亦然。現在事情變得更加古怪了,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對稱晶體中的全新磁電效應,而這原本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