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學領域驚心動魄的故事:勇敢者追逐的準晶體

2020-12-03 兼職網兼職

這是材料科學領域一段引人入勝而又驚心動魄的故事,Sharon Glotzer樂享其中。

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俄羅斯遠東,一群各懷心思的人與時間展開了一場分秒必爭的賽跑,企圖解開一個隱藏了幾十億年的秘密。因為這個秘密,一塊塵封在義大利博物館地下室內的巖石可能從此與太陽系的演化發生了關係。為了解開這個秘密,一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需要打破種種不可能,他要面對的有克裡姆林宮特工、一個消失的包裹、秘密日記,還要艱難跋涉,登上一座火山半島。

一個準晶體結構模型。   來源: Alison Forner/The Second Kind of Impossible, Simon and Schuster

這不是什麼好萊塢大片,而是在現實世界裡上演的一場無畏的科學探索之旅。在《第二種不可能》一書中,理論物理學家Paul Steinhardt講述了自己尋找天然準晶體的一段動人心魄的經歷(準晶體是一種具有晶體所不具備的原子排列形式的物質形式)。這本書既有嚴謹清晰的科學實錄,也記錄了跌宕起伏的冒險奇遇:發現、失望、興奮與堅持,全部交織在一起。

在晶體中,原子按照一定規則重複排列。在準晶體中,原子排列仍然是有序的,但卻不具有周期性,即不重複。這一特點導致準晶體具有特殊的旋轉對稱性(譬如說,它們與正方晶格不一樣,後者具有四次旋轉對稱性)。20世紀80年代,準晶體首次被發現。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除了物理學家,科學界內的許多人都不接受有關準晶體的解讀。畢竟,準晶體推翻了將近200年的關於物質結構的科學認知。法國牧師René-Just Haüy在其1801年的《礦物學論》(Treatise of Mineralogy)中指出,固體包含微觀組成,因此所有元素和混合物,從蔗糖到藍寶石,都能以晶體形式存在,至少在理論上如此。儘管原子排列形式有成千上萬種可能,但是描述晶體的規則很簡單:晶體只具有二次、三次、四次或六次旋轉對稱性。最終,準晶體的發現打破了這一規則。

Steinhardt的故事要從1985年加州帕薩迪納市說起。當時,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有一次,他回到自己的本科母校加州理工學院發表演講,並向曾教過他的教授、物理學家理察·費曼解釋了自己與博士生Dov Levine共同想出的一個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的預測,可能存在準晶體——具有技術上可行但極其不可能的對稱性:「第二種可能」。

禁忌結構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Steinhardt就一直猜想具有五次旋轉對稱性的「禁忌」晶體或許是可能的——如果通過急冷凝固將原子排列為二十面體。他和Levine一開始採用泡沫塑料球和菸斗通條做實驗,之後用紙張模型做實驗。他們依靠的是彭羅斯拼圖(Penrose tilings)——由兩種形狀組合產生的非重複性圖案,類似於經典的伊斯蘭清真寺上的瓷磚圖案。他們發現,在一個彭羅斯拼圖上畫上平行線後,可以證明這些拼圖以準周期形式排列,產生五次旋轉對稱性。這正是他們所需要的突破。拓展至三維空間後便產生了Steinhardt長期猜想的二十面體準晶體。

Paul Steinhardt手持一個準晶體模型。   來源: 普林斯頓大學董事會

他們當時不知道的是,在幾百公裡之外,另一位材料科學家已經通過鋁錳合金的急冷凝固,獲得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衍射圖。這位科學家便是Dan Shechtman,他當時就職於美國國家標準局(現為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這種衍射圖具有十次旋轉對稱性。Shechtman深感震驚,他在實驗簿上畫下了由10個點組成的同心圓,並在旁邊寫下「十次???」。他沒有意識到,他當時已經發現了第一個準晶體。2011年,Shechtman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Steinhardt和Levine意識到了其中蘊含的意義,將其理論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為準晶體研究奠定了基礎(D。 Levine and P。 J。 Steinhardt Phys。 Rev。 Lett。 53, 2477; 1984)。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內製作出了成百上千種具有不同對稱性的準晶體。準晶體的初步應用包括不粘鍋,這要得益於相應合金摩擦性低、硬度高和表面反應性低。經過小型準晶體顆粒硬化處理的鋼被用於針刺和手術用針、牙科器械和剃鬚刀刀片。除了金屬,科學家在其它材料中也發現了準晶體,包括聚合物和納米粒子混合物。計算機模擬顯示,準晶體應該具有更廣泛的存在。

上述所有這些準晶體都是人造的,Steinhardt開始對天然準晶體產生了好奇。1999年,Steinhardt(現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開始了一般理論物理學家難以想像的探索之旅——尋找天然準晶體。

全球搜尋

Steinhardt從挖掘歷史開始,他將目光瞄準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樣本。他認為其中可能就包括了未被正確鑑定出來的準晶體。他集結了一支一流團隊,成員包括一名地學科學家、一名電子顯微鏡專家和一名本科生。一場尋找天然準晶體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他們在塵封的檔案中埋首翻找多年,卻一無所獲。直到有一天,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匣子抵達了普林斯頓,裡面是一塊幾乎看不見的罕見礦石——鋁鋅銅礦。2009年1月2日,研究人員終於確定,他們發現了一個天然準晶體(之後命名為二十面體石)。但是,它源自何處?

經過一番意外曲折之後,他們推測該樣本可能發現於俄羅斯偏遠的火山島堪察加半島。2011年,Steinhardt在那裡領導開展了一次野外考察,旨在搜尋他們認為可能包含準晶體原始來源的溪流。最終,他們搞清楚上述天然準晶體來自一塊隕石,而該隕石還包含第二個天然準晶體——十面體石。

這段緊張刺激的故事提醒我們,科學發現並不是來自某個「尤裡卡」時刻。它需要決心、團隊合作和樂觀的心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運氣。最後,帶著對淫神星的思考,《第二種不可能》畫下了句號,正如它開始時一樣——相信不可能的可能。(淫神星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可能是那塊命定隕石的母星。)

相關焦點

  • 準晶體:勇敢者的追逐
    他沒有意識到,他當時已經發現了第一個準晶體。2011年,Shechtman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Steinhardt和Levine意識到了其中蘊含的意義,將其理論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為準晶體研究奠定了基礎(D. Levine and P. J. Steinhardt Phys. Rev. Lett. 53, 2477; 1984)。
  • 準晶體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材料學、生物學等領域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5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上午宣布,將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準晶體的發現者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表彰其在晶體學研究中的突破。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1941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現為以色列工學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 準晶體發現者Shechtman給年輕科學家的忠告
    1982 年他於例行教授休假研究期間,在美國國家標準局1)(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NBS)發現了鋁錳合金(Al6Mn)的準晶相,從而開創了物理、化學和材料的新領域,更重寫並擴展了科學家對「晶體」(crystal)的定義。
  • 義大利發現首例天然準晶體
    日前,科研人員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自然科學史博物館所收藏的一塊三疊紀(距今2億-2.5億年)古老巖石中發現了天然準晶體化合物,該化合物由鋁銅鐵三種元素構成,其原子排列打破了一般晶體的對稱性規律
  • 千年質數之謎藏在準晶體結構中?研究發現原子排列與質數驚人重合
    通過 X 射線研究準晶體材料內部原子排列模式,研究人員發現所得到的結果與數軸上的素數序列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一結果或將極大提高素數預測的精度。微軟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員 Henry Cohn 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這篇論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於質數的不同視角:我們可以將它們視為粒子,還能嘗試通過X射線衍射繪製出它們的結構。
  • 以色列科學家因發現準晶體獲2011諾貝爾化學獎
    核心提示: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準晶體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晶的發現對傳統晶體學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它為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為新材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組與合作者在拓撲外爾半金屬晶體中觀測到非...
    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課題組及合作者在摻硫的第二類拓撲外爾半金屬二碲化鉬晶體中觀測到非平庸超導的信號,發現該材料是一種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同時,因其為層狀過渡金屬碲化物,具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1929年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發現,有一種質量為零,自旋是半整數的費米子的行為滿足外爾方程,這種粒子被稱為外爾費米子。
  • 道可道,非常道——從準晶體到自我意識的硬難題
    、非晶體外的第三種固體材料---準晶體)的消息,晚上浮想聯翩,竟至失眠。腦子裡湧現出一大串看似關聯,又非關聯的故事:準晶體、王浩瓷磚、彭羅斯地板、圖靈機、哥德爾定理、意識的硬難題……次日是周五,教課開會雖然很累,但還是迫不及待地連夜寫出。今天翻出草稿,整理一下細細講來與大家分享。為什麼一個準晶體問題能有那麼多關聯呢?因為科學像棵大樹,上面開枝散葉,而下面的根基都是互相連結的。
  • 半導體晶體中發現新型準粒子
    英國《自然》旗下《通訊·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一項物理學新成果:德國科學家描述了一種在高質量半導體晶體中發現的新型準粒子——「Collexon」,其可以印證準粒子存在的材料所表現出的獨特光學特徵,以及不同尋常的物理特性,而這些特點對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
  • 隕石中發現首塊「例外」準晶體
    科技日報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科學報告》雜誌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泰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首個在實驗室合成前先在自然界「露臉」的準晶體。  物質的構成由其原子排列特點而定。
  • 第三種「不可能存在」的準晶體
    最近科學家在對某隕石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發現奇怪的晶體,稱為第三種準晶體,之所以說是準晶體,因為其結晶的規律和構造方面和傳統意義上有些差異。而這種準晶體,在構造和循環方面讓人吃驚。    科學家稱,這種晶體應該不是天然形成,只能人工製造。那麼會不會是外星文明呢?每當看見這樣的消息,小編我本能的想到了外星人。
  • 尋找準晶體:一種非凡的,卻又本「不應該」存在的礦物質
    但要真正了解這塊獨特石頭的故事,需要把斯坦哈特帶到可以說是世界的盡頭,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帶到地球之外。 斯坦哈特的正式研究領域是理論宇宙學。直到2016年他58歲時,他從未露營過。他之所以突然決定要去荒野待幾天,其實是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對一個數學遊戲——選擇浴室瓷磚的著迷。
  • 新固體物質形態「兼容」晶體和準晶體結構特點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等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該形態巧妙地化解了晶體和準晶體在晶體結構上的這種「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顯示了原子排列的鬼斧神工。何戰兵表示,雖然目前還未能對該物質的物性做深入了解,但可預見會有一些與物質周期性相關的特殊物性。
  • 印度野生動物園一頭獅子追逐遊客乘坐的車,遊客拍下驚心動魄一幕
    據《每日郵報》10月15日報導,在印度納塔克邦的阿塔爾·比哈裡·瓦傑帕伊野生動物園(Atal Bihari Vajpayee Zoological Park)裡,一隻獅子瘋狂的追逐著一群遊客。期間,野生動物園裡突然竄出來了一頭大獅子,瘋狂的追逐遊客乘坐的一輛越野車。一位在後座的乘客,拍攝到了這一驚心動魄的一幕。
  • 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一篇Science後又發一篇Nature
    該研究成果是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繼2019年7月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之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跳轉閱讀買一贈一!該研究成果是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繼2019年7月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之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研發具有更高強度的材料是材料科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材料的強度與其微觀組織特徵密切相關。通常,材料的微觀組織單元(稱為「晶粒」)越細小,其強度就越高,這一規律也正是研究納米材料的主要驅動力。
  • 發現準晶體的「準科學家」:我為何能扛住最偉大化學家的質疑
    「我成了顯微領域的專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他總結了自己的研究生涯。「這最終給我帶來了諾貝爾獎。」「準科學家」2011年,謝赫德曼因「發現準晶體」獨享諾貝爾化學獎。準晶體具體與晶體相似的有序原子排列,但又不具備晶體的排布周期性,就像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和伊朗Darb-i Imam神殿中的中世紀伊斯蘭鑲嵌圖案。當這種神秘圖案在1982年4月8日早晨出現在謝赫德曼的顯微鏡下,傳統化學理論受到了顛覆性的挑戰。他的發現被所在團隊視為「羞恥」,兩獲諾獎的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公開質疑道:「世界上沒有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
  • 新物質化解晶體和準晶體結構「水火不容」—新聞—科學網
    近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晶體學雜誌《晶體學報A卷》,論文名為《周期點陣中鑲嵌有非周期結構塊的準晶相關馬賽克結構》。 這種新的物質形態與鋁基十次準晶的結構相關,由周期排列的結構塊之間鑲嵌非周期結構塊形成。它同時具有傳統晶體材料的周期平移對稱性和準晶體的準周期性,將晶體和準晶體結構上的矛盾巧妙的融合在這一新的固體物態之中。
  • 研究發現來自外太空的準晶體—新聞—科學網
    一項研究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準晶體。這塊準晶體是在俄羅斯東部哈特爾卡地區的一塊隕石碎片中發現的,是在實驗室合成前就在自然界發現的首個準晶體。
  • 準晶體是不粘鍋塗層的好材料·都市快報
    堅信自己是對的  都市快報:你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準晶體嗎?  謝赫特曼: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儘量試著解釋吧。自然界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在我發現準晶體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晶體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且是平移對稱的,否則就是非晶體。而我發現的準晶體,它的原子排列是有序的,但並不具備晶體的平移對稱性。
  • 科學家表明天然「準晶體」可能源於太空!
    美國和義大利科學家表示,他們對在俄羅斯發現的天然「準晶體」礦石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礦石很可能是隕石的一部分,在隕石與地球的撞擊中遺落到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