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一篇Science後又發一篇Nature

2020-12-06 騰訊網

點開上方小程序,進一步點「推廣」即可充值

導讀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員團隊等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研究論文,黃曉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為共同通訊單位。該研究成果是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繼2019年7月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之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跳轉閱讀買一贈一!

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員團隊等合作,在《Nature》上發表題為「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研究成果,黃曉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為共同通訊單位,材料學院青年教師馮宗強為共同第一作者,黃天林副教授為共同作者。該研究成果是重慶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繼2019年7月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之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研發具有更高強度的材料是材料科學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材料的強度與其微觀組織特徵密切相關。通常,材料的微觀組織單元(稱為「晶粒」)越細小,其強度就越高,這一規律也正是研究納米材料的主要驅動力。但是,過去二十年來,許多計算機模擬研究和部分實驗研究表明,當晶粒小於某個臨界尺寸(約10到15納米)時,進一步細化晶粒,材料的強度不僅不提高,反而會下降。一般認為這一軟化現象是由於納米材料中晶粒之間的界面的滑動主導了其塑性變形所致。然而,由於高質量大尺寸納米晶材料製備的困難,很難準確測量晶粒尺寸小於15納米材料的機械性能,所以對於晶粒尺寸更細的納米金屬而言,其強度與晶粒尺寸關係的建立仍需要最直接和可靠的實驗數據。

(a)高壓變形條件下純鎳樣品強度隨著晶粒尺寸減小而持續提高;

(b)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顯示晶粒尺寸3納米純鎳樣品的變形組織形貌與位錯結構。

在本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次將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壓實驗方法引入到了納米材料研究中,創造性地解決了納米材料強度表徵的技術難題,首次報導了晶粒尺寸在10納米以下的納米純金屬的強化現象。通過對納米純金屬鎳進行高壓變形研究,發現其強度隨著晶粒尺寸減小持續提高,而且更為吃驚的是,晶粒尺寸越小其強化效果越顯著。在所研究的最小晶粒尺寸(3納米)樣品中,獲得了4.2 GPa的超高屈服強度,比常規商業純鎳強度提高了10倍。塑性計算模擬和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表明,高壓變形抑制了納米材料中的晶界滑動,並促進了起強化作用的晶體缺陷(位錯)的儲存,從而導致高壓細晶強化。上述發現將會進一步刷新人們對納米材料強化中臨界晶粒尺寸現象的認識,重新激發通過調控材料的晶粒尺寸和微觀結構獲得超強金屬的探索。

黃曉旭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和團隊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套兼具三維晶體取向重構和三維衍射像重構功能的三維透射電子顯微鏡。

黃曉旭團隊一直從事納米金屬的電子顯微鏡表徵(Science 2011)和強化機理研究(Science 2006,2009, Nature 2010),發現了納米金屬所呈現的一些與常規金屬不同的物理現象,比如納米金屬的加熱軟化現象等,提出了針對納米金屬性能優化的工藝措施。近年來,團隊依託重慶大學電鏡中心,主持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國家重大科學儀器研製專項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此次發表的上述《Nature》論文,即是近期研究的代表性工作之一。

來源 | 重大新聞網 編輯 | 化學加

入駐化學加網快速通道,將與微信小程序同步展示

2萬多家化工醫藥企業已入駐

相關焦點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Letters》發表研究論文後的又一力作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例如,上周上海科技大學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雙非大學!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其分別是:《nature》《science》《cell》。其中英國的nature雜誌和它的名字一樣,以報導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驚),而且該項研究看來在該領域之外具有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報導一項突出的發現,還是某一重要問題的實質性進展的第一手報告,均應使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感興趣。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研究成果以「Colloidal diamond」為題於2020年9月23日在Nature上在線發表,其中紐約大學博後何明昕博士為文章的第一作者,紐約大學化學系Stefano Sacanna 教授和David J. Pine 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Science, Nature各一篇!
    超過1000 h的長時間工作後,電池的開路電壓能保持在1.2 V。通過在空氣中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未封裝電池和封裝後的電池分別在60 ℃和85 ℃中進行1010 h和1200 h連續測試,保持了80 %和95 %的性能。
  • 研究玻璃化轉變,發了一篇《Nature》!
    儘管晶體和玻璃在生活中以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也對膠體的結晶和玻璃化轉變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人們還是不能很清楚的認識和理解膠體結晶成核過程和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領域既經典又充滿挑戰!當玻璃形成液冷卻時,其組成粒子在動力學上從液態變為更固態。為什麼會變硬呢?
  • 背靠背發Science後,這個課題本月再發一篇Nature Energy!
    本月初,Science上圍繞電熱製冷技術背靠背發表了兩篇論文,而月末(10月26日),Nature Energy再次發表一篇電熱冷卻裝置方面的論文,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第一作者:Yuan Meng通訊作者:Qibing Pei通訊單位:加利福尼亞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月12日一篇科研雜誌頂刊《science》,這名出生於1983年的副教授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潛力,
  • 別人家的學校:發一篇SCI論文獎勵60W!
    話說,你們學校發一篇SCI獎勵多少錢?據學霸姐姐所知,現在各個高校都十分看重sci論文,只要你敢發,學校就敢獎勵!第一梯隊:獎勵50-60W學霸姐姐聽說的有:重慶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其中重慶大學排名第一!發表Nature/Science/Cell級別的論文,最高獎勵60W!
  • 磨出一篇Science
    四川大學夏和生教授與西北工業大學王振華副教授在Science同期撰寫了perspective評述論文,總結了近年來機械化學領域的最新進展。 自奧斯特瓦爾德(Ostwald)在1887年引入機械化學一詞以來,機械化學合成在材料科學、高分子化學、無機合成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有機合成領域的應用較晚。近年來,機械化學有機轉化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機械化學合成的優點包括避免潛在有害的有機溶劑和外部加熱,縮短反應時間,和更簡便的操作工藝。此外,機械化學反應特別適用於難溶於普通有機溶劑的底物。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這項研究發表後,東南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的官網上均有公布。根據兩個學校的官方報導,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 根據Elisabeth等人的分析,該論文存在「灌水」嫌疑,原因是:論文內所包含的多張佐證圖片與先前已發表的文章裡所使用的圖片高度相似。
  • 發一篇Science和Nat. Mater只用了半個國慶假期
    前言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水」一篇Science
    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Kimmel通訊單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DOI: 10.1126/science.abb7542背景介紹與「簡單」的液體相比,水還有許多異常特性。這些異常性質與氫鍵網絡的溫度響應變化有關,通常在過冷水狀態下大大增強。
  • 兩天內,多所名校發Nature、Science和Cell
    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突破性進展。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 最近兩天,國內高校在三大頂尖期刊論文繼續發表多篇。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如何用「果凍」發一篇Nature/Science?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生物質材料由於其環保、安全、可再生以及相對廉價等優點,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研究人員的青睞。多種多樣的生物質材料,例如多糖類的纖維素、澱粉,蛋白質或多肽類的膠原、明膠、蠶絲等材料都在諸如生物材料、仿生材料、能源材料、軟機器人與驅動器材料中得到了開發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