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幾項實驗來研究聚合物準晶體結構,並最終證實了他們最初的理論,在未來,準晶體的使用可能為雷射和傳感器的設計開闢新的可能性。
晶體是具有周期性結構的固體,也就是說,當原子發生位移時,它們會佔據其他原子的確切位置,後者在移位之前被佔據。這一事實在20世紀初得到了科學證明。它產生了現代固態物理,也為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機械與光學大學物理與工程系副教授米哈伊爾·瑞賓(Mikhail Rybin)說:「電腦、智慧型手機、LED燈泡、雷射器——我們無法想像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於我們了解半導體材料晶體結構的性質而設計的。周期結構理論使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波,無論是光、電子還是聲音,都只能以兩種方式運動。要麼波在晶體中向前傳播,要麼在所謂的帶隙頻率處迅速衰減。沒有其他選擇,它大大簡化了粒子傳播的規律,同時也方便了工程任務。」
然而,有些設備需要一種既不發射也不消滅波的晶體,而是在一段時間內保留它,就像需要一個光「陷阱」。
理想情況下,整個材料都應該起到陷阱的作用,因為捕捉到的光越多,波與活性物質的相互作用就越有效。然而,在晶體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可以使用像粉末這樣的隨機結構,但是粒子的無序排列很難重現。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準晶體:它們的結構不像晶體中那樣形成周期性晶格,但同時,在數學上表現出嚴格的有序性。2017年,研究人員預測,在這樣的結構中,將光定位是可能的。
機械與光學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地利用三維納米印刷技術製作了聚合物準晶體樣品。他們進行了研究,以研究其表面的質量。「在那之後,我們做了一個實驗,」這項工作的合著者Artem Sinelnik解釋說,「向準晶體發射了一個短脈衝光,並測量了所謂的餘輝。事實證明,光在我們的樣品中是有延遲的,也就是說,波在裡面停留了很長時間。因此,我們證實了在三維聚合物準晶體中捕獲光的能力。」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9-scientists-capture-polymeric-quasicryst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