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類準晶體結構中發現反鐵磁轉變

2020-12-03 科技工作者之家

材料學家在類準晶體的特殊結構中發現了獨特的反鐵磁轉變。

在材料科學的世界裡,「晶體」這一概念對科學家來講並不陌生。晶體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結構,其原子以周期性方式緊密排列。然而,了解準晶體的人就相對較少了。準晶體是一種有別於晶體的獨特結構,其原子排列方式很奇特:雖然原子排列也很緊密,但它還具有一種五邊形對稱性。因此,準晶體的原子排列雖然是高度有序的,但卻不具有周期性。獨特的結構使準晶體具備了獨特的性能,例如高穩定性、高耐熱性和低摩擦性。

自科學家發現準晶體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了解其特性。然而,準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少見,研究準晶體並非易事。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tsai型近似物」研究準晶體的反鐵磁性等諸多特性。近似物的反鐵磁性與準晶體類似,其磁矩是以周期順序排列的,與傳統反鐵磁體有顯著區別。

eurekalert.org網站11月27日報導,日本東京科技大學Ryuji Tamura教授團隊首次在tsai型近似物中發現了反鐵磁轉變。tsai型近似物有兩種變體:1/1和2/1近似晶體相。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2/1近似晶體相包含一個額外的菱面體單元,這使得其有序度更高,與準晶體的結構更相似。Tamura教授說:「科學家們已經在1/1近似晶體相中發現過反鐵磁轉變。而我們首次在2/1近似晶體中觀察到了這種現象。這說明,準晶體中很可能也存在類似情況。」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2/1近似晶體相的磁性,科學家製造了包含1/1和2/1近似晶體相的金屬合金,並用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研究了近似物出現反常磁性能的條件。他們發現,正是電子原子比這個單一的參數決定了反鐵磁性在兩種近似晶體相中的存在性。Tamura教授認為,研究人員可以參考2/1近似晶體相製造準晶體。他總結說:「反鐵磁準晶體的神秘面紗幾乎從未被揭開過。我們的發現有望對準晶體的解密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三水

責編:唐林芳

期刊來源:《物理評論B輯》

期刊編號:2469-9950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1/tuos-nss112619.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證據
    近日,浙江大學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近年來,研究人員運用該方法,從微觀角度重點研究了納米尺度磁性斯格明子生成與調控,研究材料包括DMI非中心對稱FeGe單晶、中心對稱磁性塊體以及磁性薄膜等多種材料體系,並拓展到磁渦旋、磁泡等多種非線性磁疇結構,揭示了非線性拓撲磁疇結構的形成規律和物理機制,實現了零磁場下、寬溫區內可作為非易失磁性存儲單元的高密度拓撲磁疇結構,促進了新型拓撲自旋電子器件的應用及新物態、新功能、新材料的發現。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反鐵磁材料由於磁矩相反使得拓撲霍爾效應抵消,有望保證拓撲磁疇結構沿直線運動,因此研究反鐵磁材料中拓撲磁疇結構的生成與調控,探索新型拓撲磁疇結構、新型拓撲磁性材料是當前拓撲磁疇結構在自旋電子學應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2020-11-16 16:39:21 來源 : 中國科學院
  •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這表明反鐵磁體的自旋可以在皮秒的時間尺度上切換,這比鐵磁體的時間尺度快了三個數量級(≈ns)。由於各種理論和實驗研究,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已經建立且正在迅速發展中。然而,反鐵磁階數參數的有效操縱仍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由於已經有成功演示的控制反鐵磁自旋軸的方法發展,反鐵磁性的電場控制由於其低耗能的獨特優勢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Emma Chou • 2019-12-21 15:14:11
  • 科學家發現硼酸鹽晶體新結構
    近50年來,人們已經發現了數以千計的新型硼酸鹽晶體,使其成為探索新型功能晶體的熱點領域之一。而在最新研究中,金士鋒、陳小龍等首次在常壓下製備出了具有穩定Edge-sharing構型的硼酸鹽晶體KZnB3O6,從而擴展了人們對硼酸鹽結構化學一條主要規律的認識:由共邊連接的BO4基團構成的晶體在能量上可以是更為有利的。 圖1給出了KZnB3O6的晶體結構,其中藍色的配位多面體是由兩個共邊連接的BO4基團和四個共頂點連接的BO3基團共同構成的(圖1c)。
  • 物理所等發現與「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新型稀磁半導體
    近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實驗室靳常青研究組在基於自旋和電荷分別注入機制的稀磁半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一類新的具有「122」鐵基超導體同結構的稀磁體(Ba,K)(Zn,Mn)2As2,得到居裡轉變溫度(Tc)高達180K以上的稀磁半導體。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零溫極限下鐵磁演化新量子現象
    在先前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反鐵磁量子臨界點廣泛存在於強關聯電子體系中,但一直缺乏鐵磁量子臨界點存在的確鑿證據。此外,部分觀點認為奇異金屬行為源於反鐵磁量子臨界點附近具有不同自旋取向的兩種電子的量子糾纏效應,不會出現在自旋取向單一的鐵磁材料中。  浙江大學袁輝球教授團隊以重費米子材料CeRh6Ge4為研究對象,通過優化製備條件合成了高質量的單晶樣品。
  • 反鐵磁有巨大熱電動勢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8月15日電 (記者陳超)在磁性發電原理中,熱電動勢與溫差和磁化的大小成比例。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只有具有強磁性的鐵磁材料才會出現這種現象。而最近,日本東京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反鐵磁錳合金中也具有自發性的巨大熱電動勢效應。這一發現使應用磁性體的熱發電成為可能。  利用熱量直接產生電能的方法稱為熱發電。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母體普遍認為是反鐵磁的Mott絕緣體,超導電性的產生是通過摻雜引入載流子,壓制反鐵磁態導致的絕緣體-超導體轉變而實現的。
  • 物理學家發現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
    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如何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更小,更快的微處理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物理學家團隊發現了如何通過電場來改變石墨烯的晶體結構(通常稱為鉛筆芯),這是朝著比更小和更快的微處理器中使用石墨烯邁出的重要一步。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
  • 中國發現新鐵基超導新材料 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0K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趙永新、楊保國)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鐵基超導材料鋰鐵氫氧鐵硒化合物,其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0K(零下233.15攝氏度)以上,在確定該新材料的晶體結構後,科學家發現其超導電性和反鐵磁共存。
  • 研究:科學家首次發現薑黃素因晶體結構而抑制癌細胞
    薑黃素是一種天然化合物,存在於香料薑黃中,其中薑黃約含3%~6%,是植物界很稀少的具有二酮的色素,為二酮類化合物。醫學研究表明,薑黃素具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炎、利膽、抗氧化等作用。▲圖為:經x射線晶體學獲得的3D圖像,在原子層面上顯示了薑黃素(黃紅色)結合到DYRK2(白色),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晶體學和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發現薑黃素抑制癌症的晶體機理。這是薑黃素250餘年的科學研究歷史中的首次發現。
  • 前沿透視:Nature - 室溫反鐵磁半斯格明子和雙半子
    在發展後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過程中,由於需要提高效率和性能,拓撲保護的鐵磁渦旋,如斯格明子及其反粒子,在跑道邏輯記憶或神經形態器件中
  • 進展|高壓製備大線性磁電效應與磁場誘導鐵磁-鐵電性材料
    在實際應用中,人們期望材料在較為寬廣的溫度或磁場範圍內具有大的線性磁電係數α。然而,自從1960年在Cr2O3中首次發現線性磁電效應以來,線性磁電材料α的大小往往在20-30ps/m以內。在一些自旋誘導電極化的多鐵性材料中,雖然其α係數的最高值可提高几個量級,但最大值僅發生在磁電相變溫度附件,偏離相變臨界溫度時急劇下降至可忽略量級。
  • 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美國《科學》周刊,2004年,303卷,第1348頁),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半導體壓電納米帶的自發組裝,形成具有超晶格結構的完美納米螺旋晶體。該研究成果成功實現了氧化鋅納米帶的超晶格自發螺旋形組裝,是在晶體生長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王中林教授是世界著名納米技術科學家,在碳管納米秤和半導體納米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他是1992-2002十年間全世界納米技術領域論文引用次數世界個人排名前25位作者之一。王教授還是北京大學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員,對北大工學院的成立和建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華中科技大學:取得晶體結構轉變領域進展
    本報訊(劉歡)近日,納米學權威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在線發表了物理學院高義華教授團隊題為《原子尺度、原位TEM研究InAs納米線晶體結構的轉變》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中原位加熱納米線,實時觀察納米線晶體結構的轉變過程,並直觀解釋納米線晶體結構轉變的微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