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零溫極限下鐵磁演化新量子現象
強關聯電子材料的基態能量尺度低,對外界參量比較敏感,從而易於實現對量子態的調控,誘導量子相變。在先前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反鐵磁量子臨界點廣泛存在於強關聯電子體系中,但一直缺乏鐵磁量子臨界點存在的確鑿證據。此外,部分觀點認為奇異金屬行為源於反鐵磁量子臨界點附近具有不同自旋取向的兩種電子的量子糾纏效應,不會出現在自旋取向單一的鐵磁材料中。 浙江大學袁輝球教授團隊以重費米子材料CeRh6Ge4為研究對象,通過優化製備條件合成了高質量的單晶樣品。
-
繼3篇《科學》後 浙大團隊今年又添1篇《自然》
量子糾纏會導致哪些新穎的量子行為?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和物理學系袁輝球教授團隊一直深耕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帶領團隊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鐵磁量子臨界點不存在的傳統觀念,並且將奇異金屬行為拓展到鐵磁量子臨界材料中。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自然-物理》: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的新證據
在今天剛剛出版的《自然-物理》上的一篇重要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了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的新證據。論文第一、第二作者與通訊作者,分別為在史丹福大學和英國鑽石源實驗室從事研究的中國學者。如下圖所示,就像黑洞(右下圖)是空間中的奇點一樣,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該狀態下,預計會發生各種奇怪的電子行為。該研究結果發現了此類行為的有力證據:當銅酸鹽超導體在低溫下朝超導狀態調諧到量子臨界點時,量子漲落的擴散逐漸融化了電荷條帶(從左上方開始),體現材料中強弱電子密度交替的條帶。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 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
有力的新證據!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確實存在量子漲落
研究人員使用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技術探測了高溫超導材料銅酸鹽的電子行為,發現了量子臨界點及其相關漲落的確存在的有力證據。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斯坦福教授張首晟與復旦的大學合作開展的&34;的研究,後來在實驗中被證實,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該成果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成果。
-
科學家首次在類準晶體結構中發現反鐵磁轉變
材料學家在類準晶體的特殊結構中發現了獨特的反鐵磁轉變。在材料科學的世界裡,「晶體」這一概念對科學家來講並不陌生。晶體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結構,其原子以周期性方式緊密排列。然而,了解準晶體的人就相對較少了。自科學家發現準晶體以來,他們一直在努力了解其特性。然而,準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少見,研究準晶體並非易事。幸運的是,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利用「tsai型近似物」研究準晶體的反鐵磁性等諸多特性。近似物的反鐵磁性與準晶體類似,其磁矩是以周期順序排列的,與傳統反鐵磁體有顯著區別。
-
有力的新證據!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存在量子漲落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
超導量子計算實驗進展:動力學相變的超導量子模擬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在超導量子計算研究方面合作緊密。近期,物理所許凱副研究員、博士生孫政杭、鄭東寧研究員、範桁研究員與浙江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劉武新、李賀康博士、王浩華教授等,以及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張煜然博士、野理(F.
-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浙江大學高新材料化學中心彭笑剛課題組和金一政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新型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製備方法基於低成本、有潛力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溶液工藝,其綜合性能超越了已知的所有溶液工藝的紅光器件,將使用亮度條件下的壽命推進到10
-
《Nature》:第一個實驗證據!科學家首次發現液-液轉變臨界點
2000年日本同步加速器Spring-8的Y.Katayama等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給出了磷發生液態到液態轉變的證據。模型表明,這種相變應該在4000K左右的臨界點終止。但自2000年以來,科學家們還沒能在其他純淨穩定的液體中找到其他液-液轉變的證據。計算預測液態氫氣、氮氣和二氧化碳都會發生轉變,但在很高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仍然難以探測到。
-
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上海7月25日電 題:科研團隊成員揭秘「天使粒子」發現的背後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王琳琳、周琳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告說,多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團隊,首次發現了被稱為「天使粒子」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證據
-
浙江大學「四個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從2017年擔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開始,物理學系朱詩堯院士便帶領浙大一批年輕人,開展與量子計算和量子光學相關的研究。2019年該團隊王浩華教授與合作者們,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世界紀錄。現為物理學系特聘研究員的團隊成員宋超說:「朱院士為研究工作掌舵領航,積極為我們創造『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環境。」
-
浙江西湖大學李牮連續發表3篇Science,在粒子物理學取得重大突破
measurement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中觀測到馬約拉納粒子及其獨特的自旋特性,這一發現可能為新的量子計算打開大門。,這是一種物質狀態,當鐵磁系統放置在具有強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傳統超導體附近時可形成。
-
物理所等發現自旋阻挫重費米子體系中的量子臨界相
這時體系的量子臨界行為會如何演變,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物理問題。 近日,《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EX9組研究員孫培傑團隊博士生趙恆燦、張佳浩等人和萊斯大學教授Q. Si以及馬普所教授F. Steglich的合作研究成果。
-
量子可糾纏,科研不糾纏
薛其坤帶領研究團隊,於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榮獲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 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的重大進展之一。早在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提出了量子這個概念。「一朵雲降生了量子論,另一朵雲降生了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