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西湖大學李牮連續發表3篇Science,在粒子物理學取得重大突破

2021-01-07 校園快報

2019年6月13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李牮(共同第一作者)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Ali Yazdani實驗組,Sangjun Jeon及Andrei Bernevig理論組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Observation of a Majorana zero mode in a topologically protected edge channe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來探測接近感應超導和磁性對Bi(111)薄膜的螺旋鉸鏈狀態的影響,Bi(111)薄膜生長在超導Nb襯底上並用磁性Fe團簇裝飾。 與模型計算一致,揭示了在超導螺旋邊緣通道和沿著邊緣具有強磁化分量的Fe團簇之間的界面處出現的局部馬約拉納粒子零模式(MZM)。該實驗還解決了MZM的自旋特徵,這種特徵將其與超導體中零能量時可能意外發生的瑣碎的間隙狀態區分開來;

2017年11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李牮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Ali Yazdani實驗組及Andrei Bernevig理論組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Distinguishing a Majorana zero mode using spin resolved measurement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中觀測到馬約拉納粒子及其獨特的自旋特性,這一發現可能為新的量子計算打開大門。李牮博士在此次研究中作了主要的理論貢獻,是Science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2014年10月2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教授Ali Yazdani團隊(李牮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Majorana fermions in ferromagnetic atomic chains on a superconductor」的研究論文,預計馬約拉納粒子將定位於拓撲超導體的邊緣,這是一種物質狀態,當鐵磁系統放置在具有強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傳統超導體附近時可形成。 為了實現一維拓撲超導體,研究人員在超導鉛(Pb)表面製備了鐵磁性鐵(Fe)原子鏈。 使用高解析度光譜成像技術,表明超導的開始,它消除了大部分Fe鏈中的電子態密度,伴隨著零能量終態的出現。 這種空間分辨的特徵為原子鏈中形成拓撲相和邊緣束縛的馬約拉納費米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這些證據得到了其他觀察的證實。

該研究團隊使用了增強的成像技術,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在鉛晶體表面生長的鐵原子鏈的兩端,捕捉到了馬約拉納粒子的信號。他們的研究方法還包括測量一種被稱為自旋的獨特的量子特性——對這一特性的測量可以區分馬約拉納粒子和材料中可能出現的其他類型的準粒子,並有機會為該系統應用於量子信息傳輸做出鋪墊。

這一發現建立在該團隊2014年的研究成果之上,當時的研究成果也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發現在超導鉛表面生長的鐵原子鏈中存在馬約拉納粒子。在這項研究中,掃描隧道顯微鏡第一次被用於觀察馬約拉納粒子,但當時並沒有提供其他對馬約拉納粒子特性的觀測。

▲ 以上為實驗示意圖。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探針用於探測超導體鉛表面鐵原子鏈末端的馬約拉納粒子量子波函數的自旋特性。圖片由普林斯頓大學Ali Yazdani實驗室提供。

此次研究發現的馬約拉納粒子的量子自旋特性,不僅進一步證實了馬約拉納粒子在該系統中的存在性,而且開闢了將其應用於量子信息等領域的可能性。例如,兩端帶有馬約拉納粒子的金屬線可以用來在空間分隔一定距離的自旋量子比特之間傳遞信息——電子自旋和馬約拉納粒子間的糾纏可能正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李牮老師在開學典禮Book of Knowledge內籤字

來源:iNature

相關焦點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高大上的西湖大學(籌)迎來首批教職工 均為80後
    高大上的西湖大學(籌)迎來首批教職工 均為80後 2017年03月04日 19:19:11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嚴粒粒 通訊員 李凱娜   3月3日,西湖高研院院長施一公走進西湖研究院新院區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來自於腺病毒的mRNA與其對應的DNA轉錄模板並不能形成連續的雜交雙鏈,而是在雜交雙鏈的不同位置伸出了環狀的DNA單鏈。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來自於腺病毒的mRNA與其對應的DNA轉錄模板並不能形成連續的雜交雙鏈,而是在雜交雙鏈的不同位置伸出了環狀的DNA單鏈。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人民網北京7月21日電 (洪蔚琳、趙永新)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上帝粒子」之後,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華人科學家找到了「天使粒子」
    據人民網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Majorana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隋森芳/顏寧弟子)為此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鄢仁鴻、趙馨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西湖大學首次以獨立通訊單位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的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可以說桃李遍天下。在一眾弟子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顏寧教授。
  • 物理學再迎重大突破-張守晟找到了「天使粒子」!
    (共計 3151字 | 建議閱讀時間 10分鐘)據人民網7月21日報導,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
  • 西湖大學選出創校管理層,暫缺常務副校長和黨委書記
    、榮譽主席   均有清華背景   不出所料,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長施一公如願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來源: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官網)   西湖大學第一屆校董會榮譽主席也與清華有關,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快訊丨西湖大學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取得新突破
    8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8年度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為西湖大學的前身及籌建依託主體,此次共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8項,立項11項,資助率達到39.29%,較2017年有大幅度提升。其中,面上項目5項,何睿華、唐鴻雲、呂久安、鄭厚峰、蔡尚5人獲得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項,肖建平、黃晶、陶亮、賈潔敏、馬麗佳、劉東立6人獲得資助。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Science主刊。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兼投資人張首晟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張首晟及其團隊在7月2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國際物理學界歷經80年探索後,他們發現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這是繼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意味著量子計算已成為可能。
  • 連發3篇Nature/Science,潘建偉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通常途徑是,先同步製備大量糾纏粒子對,然後通過量子邏輯門操作將其連接形成多粒子糾纏。因此,高品質糾纏粒子對的同步製備是實現大規模糾纏態的首要條件。十幾年來,已有很多實驗在光子、囚禁離子、中性原子等系統中演示了操控多個量子比特進行信息處理的可行性。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8/1487最近王漱明副教授、李濤教授等在超構透鏡設計和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進展。他們提出相位拆分原理,解決了通過超構表面材料實現透鏡成像的寬帶消色差問題,設計出可見光寬帶連續消色差超構透鏡,實現了白光照明成像以及彩色圖片成像,如圖一所示。這是國際上現有報導的唯一使用超構表面實現的全彩成像的案例。(Nat.
  • 物理學重大突破,〝天使粒子〞讓正反對立的世界觀從此改變,讓人工智慧(運算)有重大突破的可能性
    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相關論文發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該成果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王康隆課題組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寇煦豐課題組等多個團隊共同完成,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
  • 量子傳輸取得重大突破,未來人類或可瞬間移動
    據每日郵報報導,「星際迷航」式的人類瞬間傳輸(Teleportation)還很遙遠,但科學家們已經在量子旅行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兩個研究團隊已經可以在城市光線網絡中將量子信息傳送出數公裡遠的距離。
  • 復旦學霸:本科發表3篇SCI論文,立志研究晶片,去斯坦福讀博士!
    他修讀多門榮譽課程,積極參與討論課,連續兩年被評為物理學系榮譽學生。近幾年,物理系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破性進展,陳豐備受鼓舞,他認為國家在基礎科學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作為基礎學科,物理學科的應用價值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體現。他也下定決心從事物理科學研究,在這條科研道路上矢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