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964年3月13日凌晨,美國紐約市一名年輕女子,暱稱「基蒂」的凱薩琳·吉諾維斯在自家門前被人用刀捅死。犯罪過程共持續33分鐘,28歲的受害者基蒂全身共有13處穿刺傷,兇手兩度追殺基蒂,三次拿刀捅向她。
隨後,《紐約時報》刊發頭條新聞,宣稱在案發過程中共有38人耳聞或目擊兇案發生,但均未報警。作為當時全球最權威的新聞媒體之一,《紐約時報》的這篇報導頓時引起轟動,英國、俄羅斯、日本和中東的報紙紛紛進行轉載。在全美範圍內,也迅速掀起了關于吉諾維斯案的大討論。人們將本案視為一則現代都市人情冷漠的寓言,紛紛指責報導中提及的38個未向受害者基蒂施以援手的證人冷漠無情、道德敗壞。就這樣,旁觀者這一群體被推上了道德審判臺,幾乎第一次佔據了有關案件的輿論焦點。
在此後的50多年中,基蒂的遭遇被人搬上熒幕,寫入歌詞,案件中那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細節不斷隱晦地出現在各種影視劇和真實案件改編的故事裡。吉諾維斯案在美國成為家喻戶曉的案件,從未淡出公眾視線。而每當類似案件發生,對於旁觀者的譴責聲也始終不絕於耳。
《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一書的作者通過警察局檔案、庭審記錄和自己的多番追索和走訪,逐步還原了基蒂·吉諾維斯案的細枝末節,並指出《紐約時報》為追求新聞點,對報導中所涉的細節多少做了不實的處理。在《紐約時報》炮製的「38個旁觀者」中,固然有少數真正膽怯和冷漠之人,但也有人報案,有人衝出自己的居所守護垂死的受害人基蒂。
這本書也為人們思考旁觀者問題提供了新的角度。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不可避免或主動或被動地充當過旁觀者的角色。對於旁觀者,是否用一般的道德審判,諸如自私冷漠,就可以解釋?旁觀者應在何程度上承擔公民責任?旁觀者面臨的困境又是什麼?
以下摘選書中兩個章節:《她不僅是個名字》及《殺獵之夜》。
她不僅是個名字
文| 凱文·庫克
翻譯|汪洋、周長天
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犯罪。深更半夜被一個從黑暗中突然出現的人影襲擊,這或許是人類最原始的噩夢。對於被害人而言,這個過程一定漫長如永夜。事件就發生在長島火車站的隔壁,用車站的時鐘計算,這場犯罪共持續了33分鐘,那就是1980秒——相同的時間裡,人類的心臟差不多也能跳那麼多下,呼吸的次數會少一些。但換一種算法,儘管發生在大約50年前,這件案子其實到如今都還沒有落幕。是有過一次開庭、一次裁決和一次宣判,但至今還有人在談論它、解讀它,給予它更多的審視,也引發更多的曲解。罪犯已經進了監獄,但那些對受害者的呼喊充耳不聞的鄰居呢?他們也有罪嗎?人們對於案件的描述不盡相同。在流傳最廣的說法中,這樣的鄰居有38位。也有人說是37位。後來有人說,其實相關的鄰居不過兩三個。還有人將原因推給了摩登生活本身——案件發生在凌晨3:19到3:52之間,這是一個星期五,1964年的3月13日。
時間從一開始就對這個案件至關重要。起初幾乎沒有人關注這件事,但兩個星期之後,它卻成了頭條新聞。為什麼?
這個案件被稱為基蒂·吉諾維斯事件,它的傳播速度極快,而方式相當「1960年代」: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評論—星期日的布道—晚餐會的談話—校園裡的流言—後院中的謠傳。基蒂·吉諾維斯事件在發生之後的幾個月裡拷問著當地人,進而是全國人民的靈魂。在後來的幾年裡,它出現在幾千所高中和大學的心理學課堂上,但其實課堂上所討論的、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就是事實的情形,恰恰並非真相。但也可能就是因此人們才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敲和討論它吧——複雜的基蒂·吉諾維斯事件被濃縮為一個簡單的問題:那些人怎麼可以對發生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暴行視而不見、袖手旁觀?
而任何討論最終總會讓人捫心自問:我應該會幫幫她的吧……我應該會的吧?
基蒂·吉諾維斯在皇后區霍利斯照看和管理著「伊芙的最後一刻」酒吧吉諾維斯家和另外三戶人家住在布魯克林聖約翰廣場29號裡
在展望高地女子高中,被稱為「搗蛋女王」的基蒂(左下)故意做出嚴肅的表情
基蒂·吉諾維斯最廣為人知的照片,就是她1961年因為小額賭博被捕時拍的大頭照
嫌疑人莫斯利入獄時的全身照,該照片為首次公開
* * *
殺獵之夜
文| 凱文·庫克
翻譯|汪洋、周長天
他還醒著,很警覺。他在思考。最近他的想法總是順著一條軌道跑。性。人種。儘管私刑、炮彈襲擊甚至毆打參加自由乘車運動的黑人等事情都發生在南部地區,他覺得北方對黑人也並沒有多友好。在北方,膚色的偏見只是藏得更深,黑人必須得比白人聰明一倍、勤奮一倍,才能博得那些白人虛情假意的平等對待。黑人女性的待遇就更糟糕。甚至沒人關心她們是死是活,就算消失了也沒人會注意。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白人女孩身上,那可不一樣。
周末的晚上,他能聞到身邊貝蒂的體味。她的身體散發出來的味道讓他既渴望又厭惡,尤其是當她生理期的時候。但今天不是周末。這是一個星期四,蘇特大街上的房子裡只有他一個人。溫斯頓·莫斯利喜歡星期四的晚上。如果他不想睡,他完全可以不睡,只要第二天再去雷格萊姆挨過九個小時,星期六是可以睡懶覺的。他覺得自己是個沒什麼運氣的人,但每個人總能遇到一兩件好事情——莫斯利一直把貝蒂需要上夜班也算作其中之一。
那天傍晚,貝蒂吃完晚飯,準備去埃莫赫斯特醫院上夜班。他親了親貝蒂,一邊說著:「我愛你。你真是太完美了。」他經常對貝蒂說她很完美,這是他的真心話。莫斯利確實愛著他的妻子。不過她開車出去上班的時候,他仍舊會覺得高興。
他餵了狗,多給了沃爾飛一點兒。過了一會兒他把馬克和克裡送上床,親親他們的小腦殼,和他們說晚安。他回到廚房,給自己做了一個三明治。冰箱裡塞滿了半打半打的啤酒,沒什麼空間放別的了。他最近越喝越多了。他拿著三明治,又拿了半打啤酒,走到起居室裡。他坐在自己最喜歡的椅子上,一邊喝一邊打開了電視。電視裡正在播放《佩裡·梅森探案集》。那天的案子是「嘮叨的媒人」,一個女孩子經常去找一個算命的,並偷偷給她們的對話錄了音,那個算命的好像十分了解這個女孩子。後來女孩子的鸚鵡和房東相繼死亡,佩裡和保羅·德雷克需要解開謎團。
接下來是新聞。吉米·霍法因為向陪審團行賄被判處八年監禁,馬爾科姆·X和伊斯蘭民族組織斷絕關係,艾倫·舍曼因為創作了搞笑歌曲《你好媽媽,你好爸爸》而得了葛萊美獎。新聞過後,約翰尼·卡森的《今夜秀》開始了,嘉賓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喬伊斯·布拉澤斯博士。溫斯頓去看了下孩子們,兩個男孩子都睡得很香。他卻覺得焦躁。他又開了一瓶啤酒。他可能還看了一會兒深夜電影,是部艾迪·阿爾伯特演的驚悚片,叫《殺人命令》。然後他穿戴齊整,出門坐上自己的科威爾。沒有必要把家門鎖上。家裡有沃爾飛和另外四條德國牧羊犬,莫斯利家或許是全紐約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在凌晨1:30到2點之間,莫斯利駕車一路向北,穿過了牙買加和希爾賽德,然後繞了個圈往南奧茲公園駛去。他總共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沿途只是觀察。他已經習慣了這種捕獵般的行為。如果沒有好的獵物,他情願放棄。之前也有過這樣的不眠之夜,他也曾捕到過獵物,帶著一個沒有任何人知道的秘密安全到家。或者他會幹脆地放棄,開車回家。他善於等待。
雲層掩映之下,月亮只露出了一點點臉。3點不到幾分鐘的時候,他到了霍利斯,正在牙買加大街上往東行駛。正當他打算回家的時候,一個深色頭髮的年輕女子走進一部紅色的菲亞特,朝著對面方向開走了。莫斯利掉頭,跟著開上了大中央公園大道。前面那部前臉扁平的小車比他的科威爾要短上1米5,車重也要減去450公斤左右。但那個女人開得飛快。他得猛踩油門才跟得上。她在皇后大道出口下了公園大道,朝左轉進了奧斯汀大街。
他描述道:「一條安靜、昏暗的街道。正中我的下懷。」
他一路跟隨著紅色菲亞特來到長島火車站。雖然有「禁止停車」的牌子警告車主不要靠近,但顯然本地居民心知肚明。菲亞特在車站的空地上停了下來。髒兮兮的白色科威爾又往前開了大概半個街區,然後莫斯利把車停在了一個公交車站前,一排光禿禿的樹杈底下。他戴上一頂絨線帽,急急忙忙朝火車站跑去,菲亞特的司機正在鎖車。
基蒂轉身朝著都鐸公寓走去,還剩大約15米。這時候的邱園很安靜。藥店和咖啡館早就關門了。二樓公寓的窗戶都黑著。通向自己公寓的大門開在樓房的後部,朝向鐵軌。那裡很暗,但是樓房朝向奧斯汀大街的人行道都籠罩在昏黃的路燈下。基蒂一定感覺到了危險,因為她朝著燈光走去。她可能暗自希望百利酒吧還在營業。也可能她想到了在奧斯汀大街和萊弗茨大道的交叉口有個緊急報警電話。
她聽到了腳步聲。她開始跑起來。那是凌晨3:19。
2013年,當初的犯罪現場詳細的犯罪現場示意圖
37人目擊兇殺但均未報警
皇后區一女性被捅,群眾冷漠震驚警員
馬丁·甘斯博格
皇后區邱園有38位可敬的守法市民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圍觀了一起兇手尾隨並分三次用刀攻擊一名女性致死的案件。
這些市民發出的聲音以及臥室亮起的燈光兩次嚇退了兇手。但他稍後又兩次返回並繼續對被害女性行兇。沒有一個人在此過程中撥打報警電話,只有一位證人在該女性身亡後報警。……
負責該區事務、處理兇殺案件已有25年的助理總督察弗雷德裡克·M.盧森對此次案件表示震驚。他可以平靜地回顧過去多起謀殺案,但在此次邱園發生的命案中,那些「體面的居民」竟然無人報警仍讓他備感困惑。
盧森表示:「我們重建了犯罪現場,行兇者總共花了35分鐘時間、分三次殺害了這位女性。他不得不離開兩次,但兩次都返回現場繼續加害。如果當他第一次發起攻擊時就有人報告警方,那位女性現在可能並不會死。」
警方表示以下就是凌晨3:20發生在安靜的中產階級社區、樹木成行的奧斯汀大街邊的暴行:
28歲的凱薩琳·吉諾維斯(附近鄰居都叫她基蒂)是霍利斯一家酒吧的經理,當時她正在結束工作之後的返家途中。她在長島火車站邊緊鄰的一塊空地上停下了她的紅色菲亞特汽車。……
吉諾維斯小姐注意到一個男人出現在停車場的另一邊。……她腳步一滯。然後,她感到緊張,朝奧斯汀大街和萊弗茨大道路口的方向走去,因為那裡有一個連接附近里奇蒙山第102號警署的緊急報警電話。
「他捅了我!」
她一直走到書店前的路燈下,然後那個男人抓住了她。她在尖叫。有燈亮起來了。……有窗戶打開,說話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吉諾維斯小姐在尖叫:「天啊,他捅了我!救救我!請救救我!」
樓上某扇窗戶裡,有個男人喊道:「放開那個女孩兒!」正在行兇的男人朝上看了看他,聳聳肩,然後轉身走向一部停在奧斯汀大街上不遠處的白色轎車。吉諾維斯小姐努力站了起來。燈光熄滅了。兇手又朝吉諾維斯小姐走來。她正在努力拐過街角走向自己的公寓大門。兇手再次出刀朝她捅去。
她尖叫道:「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一輛公交車經過
又有窗戶打開了,很多公寓的燈都亮了起來。兇手回到車上並開車離開。吉諾維斯小姐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當時一部Q—10路公交車正好經過,時間是凌晨3:35。
兇手又一次返回。當時吉諾維斯小姐已經爬到了樓房的背面,最近剛剛粉刷一新的咖啡色公寓大門帶來了安全的希望。兇手打開了第一扇門,裡面沒有人。他打開第二扇門,那是奧斯汀大街82—62號,他看見那個被他兩次攻擊過的女人正倒在樓梯腳下的地上。他第三次拿刀捅向她——這一次是致命的。
警方第一次接到報警電話是3:50,打電話的男性自稱是吉諾維斯小姐的鄰居。兩分鐘後警方抵達現場。當時只有那位報警的鄰居、一位70歲的女性和另一位女性三人在街上。沒有其他人上前。
那位男性解釋道他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報警的。此前他給一位家住納蘇鎮的朋友打電話諮詢,隨後通過公寓屋頂走到另一位老年女性鄰居家並請求她撥打電話。
他難為情地告訴警方:「我不想被牽扯進去。」……
凌晨4:25,救護車抵達並帶走了吉諾維斯小姐的屍體。一位表情嚴肅的警探稱,救護車離開後,「直到那時才有人走了出來」。
至少報紙上是這樣說的。
基蒂在紀念照裡露出笑容1968 年,莫斯利越獄後向聯邦調查局特工尼爾·韋爾奇投降,當時他仍穿著脅迫人質脫下的衣服
《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完——
題圖:溫斯頓·莫斯利因為入室盜竊被捕,旋即供認殺人。全部圖片由世紀文景出版社提供。
凱文·庫克(Kevin Cook),曾著有《泰坦尼克·湯普森》和《湯米的榮耀》。他為包括《紐約時報》、《每日新聞》、《GQ》雜誌、《Men’s Journal》雜誌、《Vogue》雜誌以及其他出版物撰稿,還曾參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及福克斯電視臺的節目。現居住在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