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正常的血小板參考值為100~300×10^9/L,當血小板數量大於400×10^9/L時,稱為血小板增多,那麼血小板增多見於哪些疾病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臨床血小板增多主要見於下列情況:
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本病是由於骨髓過度增生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特徵為骨髓巨核細胞過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續明顯增多,且有功能異常。
臨床有自發出血傾向及或有血栓形成,病人常有脾大,約有20%的病人,尤其年輕患者無症狀。1/3的病人有頭痛、頭昏、視覺模糊、手掌及足底灼痛感,末梢麻木。出血以胃腸道出血常見。血小板計數多在600×10^9/L以上,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因失血少數病人可致貧血。半數患者JAK2基因檢測陽性。
二、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可伴有血小板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白細胞增多和脾大較為明顯,外周血和骨髓以中晚幼粒細胞、杆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Ph1染色體陽性,或BCR-ABL陽性。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以紅細胞、血紅蛋白增多為主,紅細胞大多在7~10X10^12/L,血紅蛋白在180~240g/L。除上述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狀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還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紫紅,肝脾腫大常見,部分患者血壓升高,80%以上患者JAK2基因檢測陽性。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常有脾大和貧血,外周血有幼粒-幼紅細胞和淚滴狀紅細胞,骨髓常幹抽,骨髓活檢有纖維化表現,約超過半數患者JAK2基因檢測陽性。
三、反應性(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數一般不超過600×10^9/L,個別患者偶可超過1000×10^9/L,血小板功能基本正常,通常不伴有血栓形成和脾大,原發病控制或病因去除後血小板可恢復正常。
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血液疾病、血小板減少症的恢復期(反彈性血小板增多)、脾切除後、惡性腫瘤等幾個方面。
以上是血小板增多見於哪些疾病的詳細解答,血小板增多的原因較多,因此,如果檢查發現存在血小板增多的情況,要綜合病史、查體和有關檢查結果分析,方能明確原因和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