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我一直是個樂觀的人。
但也偶爾會對人性失望。
比如,2003年的「非典」時期,驚恐的人們將自己飼養的寵物貓狗拋棄街頭。
那一刻,人性的虛偽與自私,顯露殆盡。
說到人與狗狗這個話題,我曾經和兒子去影院看了一部影片,片中滿坑滿谷的都是汪星人。
但影片主題卻不是主人擼狗曬幸福,或者主人與狗的感人溫情。
相反,很成人化、很嚴肅!處處充滿針對現實的隱喻。
看完後令人不安、令人慾言又止。
雖然拍的是狗,但導演罵的卻是人。
它就是《犬之島》,豆瓣評分8.5分。
影片故事情節不複雜,背景是20年後的日本。
因為狗狗都感染上了「犬流感」,為了保護人類安全,市長小林頒布法令,將全市所有狗狗,無論家養還是流浪,統統送到一個叫做「犬之島」的孤島上。
任其自相殘殺、自生自滅。
為了以身作則,小林市長首先將自己家養的護衛犬,連狗帶籠子以及一堆垃圾,一起丟了過去。
而市長的養子,12歲的小男孩阿塔裡,為了尋找他那隻心愛的護衛犬點點,隻身駕駛飛機降落「犬之島」,並在五隻狗狗的幫助下,開啟了尋狗之旅。
最終還揭開了市長利用謠言打擊異己的驚天陰謀。
提起《犬之島》,就不能不提另外兩部著名的影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布達佩斯大飯店》。
前者是動畫電影,後者是真人電影。
它們都是同一個導演:著名的韋斯·安德森。
安德森拍攝影片,在業內以風格獨特,產量低著稱。
他的影片畫面,工整、對稱,秩序感極強。
所有人物、道具,無論數量多麼龐大,都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上,一切各安其份、恰到好處。
觀看他的影片,是和我一般眾多強迫症患者的福音,看後周身舒暢。
安德森導演的影片,帶有濃厚的個人風格特點。冷幽默、低語、沉靜、利索、殘酷。
感情盛在合適的容器中,永不外溢泛濫。
哪怕是影片的配色也一樣,緋紅、鵝黃、靛藍、柳青、絳紫等等,絢麗又不雜亂、豐富又可控。
如果說安德森的第一部動畫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關注的角度還是家庭與責任,那麼這部《犬之島》,就有了質的飛躍。
主題涉及忠誠與職責、愛與責任、政治陰謀、族群對立等等嚴肅話題。
甚至還有,多數人暴政。
許多影迷和影評人,都在從各種不同角度解讀這部影片。
有從政治隱喻方面解讀的。本片確實有許多情節涉及現實政治。比如美日關係、納粹對於猶太人的屠殺等等。
有從迷影情結方面解讀的。安德森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鐵粉,片中有致敬黑澤明的眾多情節、配樂和人物設定。
有從工匠精神方面解讀的。本片是定格動畫片,製作周期長、費時費力費工費勁還費錢,在CG特效大行其道的好萊塢模式下,安德森堅持一格一格逐幀拍攝這部動畫長片,顯示了一種非常稀缺的工匠精神。
這些都很正常。一部好的影片,就應該具有能從各種角度來解讀的可能性。
我就不想再從這些角度來湊熱鬧了。
揚長避短,我想從兩個詞來解讀《犬之島》。它就是「民主」與「馴化」。
我覺得,影片有一個關於「多數人暴政」以及「馴化與反馴化」的嚴肅主題。
小林市長以「犬流感」肆虐將危及人類自身為由,通過法案,將狗類全部流放到「犬之島」。這道法案,是經過民主投票決定的。
雖然在法案投票現場,按照程序,要由反對派來闡述不同意見。
但反對這項驅逐法案的科學家聲若蚊蠅,剛說兩句,立刻被拋擲上來的鞋子雞蛋和群情激憤的怒吼聲淹沒。
法案在民意洶湧中通過。一個無法發聲的群體命運立刻被改變。
影片中,同樣多次出現狗狗們集體投票表決事項的情景。
比如決定是否幫助小男孩阿塔裡找愛犬「點點」時、決定是否改變行走路線時、決定抗擊市長派來的抓捕者的方式及人選時。
其他四隻狗利用多數優勢,總能在每次投票表決中獲勝。而一隻名叫「領主」的狗,形單影隻,沒有選票優勢。只能憤然離席,游離於集體之外,孤獨卻堅決地進行不合作。
關於馴化與反馴化
影片一開始,就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歷史上,人與狗都屬於獨立族群,但隨著戰爭的開始,落敗的狗類淪為了人類奴役、迫害、馴養的對象。
犬之島上的五隻狗狗,雖然落魄流浪,甚至為了一堆發黴生蟲的食物,與另一群狗狗大打出手,殘酷地咬掉了對方的一隻耳朵後宣布獲勝。
但在從前,它們都是生活環境良好的家養寵物。
有球隊的吉祥物、有一連幾年做狗糧廣告的電視明星,也有出有車、食有肉的中產家庭成員。
它們哀嘆失去的美好生活,以及人類對它們的悉心照顧。
但是,其中一隻名叫「領主」的狗狗,卻特立獨行。
「領主」一開始就不願與小男孩阿塔裡合作配合。
開會時,阿塔裡命令狗狗們坐下,四隻狗狗馬上聽命照辦。但「領主」拒絕聽從命令。
其他狗狗開始勸告、諷刺甚至威脅它。「領主」憤然離場。
小男孩仍了一根木棒,「領主」說,「我可不會去叼回來。」
但是在小男孩的注視下,「領主」卻又說,「我叼回來,是對你的憐憫,而不是懼怕。」
說完後,叼著木棒回來了。
小男孩緊緊抱住了領主。
那一刻,馴化過程宣告完成。
當然,「領主」也得到了被馴化的好處。
在其他狗狗灰頭土臉時,它已經被阿塔裡洗漱乾淨,一身雪白的毛髮重現。
它吃到了阿塔裡準備的美味狗糧。
在阿塔裡繼承市長的職位後,它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新的護衛犬。出有車、食有肉。
馴化,既可以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人與人、社會與人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
馴化,往往伴隨著馴化者的暴力與強迫。
每一次徵服者與被徵服者之間,在初期,都會因為馴化與反馴化,而產生強烈的對抗。
但是馴化,其實也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
如同童話《小王子》中,狐狸對小王子說,「如果你馴養我,我們將會彼此需要。」
在徵服者強制被徵服者接受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文化、法律時,被徵服者內在強大的文化積澱以及精神世界,也在潛移默化地反過來影響徵服者。
中國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無論蒙古的成吉思汗,還是滿族的努爾哈赤,在對中原漢人進行徵服馴化的漫長過程中,最終卻無一例外都被漢人文化所同化。
馴化,也可以從社會學意義,而不僅僅從政治學、歷史學意義上來理解。
當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需要依附於某一個集體或個體,而無法擺脫或不願擺脫時,即意味著,他被成功馴化了。
比如,各國的公務員都是被體制馴化的人。在享受體制提供的福利、權力時,同時受制於體制的監督與制約。
商人都是被市場經濟馴化的人。他們遵循商業規則的同時,享受到商業社會帶來的金錢財富及社會地位。
面對強大的經濟社會,無論一個人內心世界如何強大充盈,依然需要作出妥協與主動適應,繼而享受到妥協帶來的好處。
當你享受到妥協帶來的好處時,你就被馴化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都是被馴化的人。
還有一種馴化,卻能從積極的意義方面去理解。
如果你為了一個人或一件事,甘心情願地無私付出,不求回報。那也可以稱為被馴化。
但是這種馴化,是一種主動的追求。馴化者並沒有去強迫、洗腦,而是因為自身有強大的魅力、影響力而感染到了其他人。
比如我們愛一個人,甘願為他(她)付出一切時,我們就被他(她)馴化了。
比如我們愛一項事業,甘願為它付出心血甚至生命時,我們就被自己的理想馴化了。
按照這個邏輯,觀看並享受《犬之島》這部影片的人,都是被一切美好藝術成功馴化的人。
我們努力追求一切藝術享受,甘願付出辛勞與時間,並且沉迷其中不願自拔。
人不是造物主與全知全能,我們必須承認自身的局限性與弱點。在這個人人唯恐被他人輕視、人人都想支配影響他人的時代。
我卻甘願在一切美好事物面前,放棄抵抗,做一個被馴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