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大學教育的價值並不在於學習許多事實,而在於訓練如何思考。」
你在大學裡上過那多門課,還記得任課老師的面容嗎?可能還記得。還記得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嗎?恐怕頭腦中記得的東西是一鱗半爪,草灰蛇線了。
同樣的,許多人大學畢業以後參加各類職業培訓,看了許多自我提升的書籍,卻依然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懂得這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我們所學的知識用於參加最強大腦、詩詞大會等知識競賽,也許有些用處,但是面對情感困擾、人際衝突、職業發展等現實問題,卻百無一用。
其實,成人學習最關鍵不是看了多少書,記住了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學會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成甲稱之為「多元思維模型」。
成甲的新書《好好思考》,被稱作國內第一本研究運用多元思維模型,培養深度思考力的書。全書內容都在討論一個問題:未來,我們面對的問題會越來越複雜,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旅行,在旅途中見過了天地,結識了眾生,才能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同樣地,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場探險,你必須從問題出發,見識了諸多跨學科的重要原理,發現了多元思維模型之間的架構連結,才能催化出自己的行為自覺。
一、見天地:學習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是美國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芒格曾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做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2019年5月,成甲老師在美國採訪查理·芒格時專門問他:「究竟什麼是思維模型,你是如何尋找思維模型的?」芒格笑了笑,說:「其實很簡單,你在解決問題時,要關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無效。把那些持續有效的方法總結起來,這就是思考這類問題的思維模型。」
據此,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角度來理解多元思維模型:
(1)思維模型應當是來自多個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2)我們應當構建一個基於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
(3)思維模型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我們學習知識的基本單位不再是一個結論、一個概念或者關鍵詞,而是一個一個的「思維模型」。
比如,用於談判溝通的ICON模型,就是一個思維模型。由四個基礎要素構成:
1.利益(Interests):拋開立場強調利益,通過合作處理共同利益,通過交換處理不同利益,通過博弈處理衝突利益;
2.標準(Criteria):法律、慣例和以前的先例等客觀標準可通過規範影響力來提升說服力,讓對方做出讓步,並能維護好與對方的關係;
3.選項(Options):通過拓展格局和創造合作把餅做大;
4.替代方案(No-Agreement Alternative):一個好的替代方案可以讓你在談判中保持定力。
成甲進一步拓展了思維模型的內涵,並創新性地把思維模型區分為四個層次:經驗技巧型、方法流程型、學科原理型、哲學視角型。
第一類,經驗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個人有限的經驗總結。
第二類方法流程型的思維模型往往來自更大樣本的歸納提煉。
第三類的學科原理型源於經過科學方法驗證的規律。就是芒格所指的思維模型的本義。
第四類的哲學視角型是人類理性思辨思考問題的方式。
比如買東西砍價。許多人有買服裝砍價的經驗,叫做「從腳脖子上砍」。老闆喊價1000元。你就給他底下砍一刀,還價100元。這是經驗技巧層面的辦法。
如果你學過商業談判的課程,裡面有一個談判策略叫做「獅子大開口」。整個談判過程分為開局、中局和尾局三個階段,界定目標,大膽開價,達成妥協。就像現在美國總統川普到處挑起貿易戰,漫天要價,要求重新籤訂貿易協議一樣。這屬於方法流程層次。
這些談判策略其實都是利用了心理學「錨定效應」,這就屬於學科原理上的總結。其背後的思維方式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尋求博弈中的優勢,這就是從哲學視角來考慮問題了。
總之,思維模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可以分成四個層次,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情形。
二、見眾生:多元思維模型知識體系
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諸多專業、學科,最終落腳點都是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構成的所有的科學體系。
如果你只懂得一兩門學科的思維模型,那麼你分析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局限於某個學科的狹隘視角。
但如果你能夠掌握跨學科的多種思維模型,那麼你就能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就能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然後利用已有的有效策略,直擊問題要害。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起多元思維模型知識體系呢?
第一步,找到超級人脈
我們要主動連結解決各種問題的高手,即超級人脈。拜高手為師,向高手學習,是學習和獲取思維模型的最快方法。
羅振宇說:想要學習選對方式很重要,最重要的,你得跟牛人在一起。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
找到超級人脈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主動模式,一種是被動模式。
所謂「主動模式」,就是你找超級人脈。這個辦法是利用比較優勢。你得有特長、有資源,你得不怕吃虧,這樣別人才會幫助你。因為,社交的本質是資源和價值的交換。所以,這個模式有些難度。
所謂「被動模式」,就是超級人脈找你。辦法是加入高價值網絡,你更容易遇到在這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超級人脈。比如,你想從事新媒體行業,那麼你就要可以選擇加入圈內大咖組織的學習寫作社群。
如果這兩種模式都不適合你,沒關係,你可以向身邊比你更強的同事和朋友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身邊沒有合適的老師,你還可以長期跟蹤、學習本行業內的大咖,關注他們的微博、文章和書籍,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爭取與大咖對話的資格。
第二步,舉一反三,情景練習
運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從多個維度複習一個思維模型,才能記得牢;運用情景學習的方法,應用一個思維模型在三個以上的場景中,才能理解得深。
不少人不善於聯想到具體的應用場景。這該怎麼辦呢?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思維模型撲克牌法。
所謂「思維模型撲克牌法」,就是把我們要掌握的思維模型,製作成一張張應用卡片。當遇到問題時,像打牌一樣抽出卡片,思考所選卡片上的思維模型,是否能夠用到現在的問題裡。如果可以,就把這個場景記到這個思維模型的應用案例中。
比如,在招聘時,公司HR往往會問應聘人員對薪資有什麼期待。大多數應聘者要不直接給一個自己的期望薪資,要不就說「我相信公司有合理的薪資安排」。有一個應聘者回答得很巧妙:「我在學校專業排第二名,我們排在前三位的同學經常一起參加競賽,關係很好。最近大家都在找工作,一個同學月薪一萬五千元,另一個一萬三千元,我相信貴公司有合理的薪資安排。」他的回答實際上運用了心理學的「錨定效應」。
你看到了這個案例,就可以把它記錄到「錨定效應」的思想模型卡片中。通過不斷的複習和連接不同領域的案例,您對各種思維模型就會有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你會發現一些思維模型其實是相通的,是對問題不同角度不完整的討論,你就可以對思維模型進行整合和連結。
第三步,構建「問思模」知識體系
「問思模」知識體系的核心框架是:基本問題—思維方式—具體思維模型。構建這個體系的基礎不是知識,而是問題;用基本問題作為思考的起點,藉助思維方式打通跨領域知識。
只要我們能看到不同領域的相似問題,就能把跨學科的有效策略聯繫起來。
比如,1908年福特T型車正式上市,售價只有850美元。這時史無前例的「驚爆價」,當時汽車價格一般都在4000美元以上。T型車的訂單如同雪花般「飛向」福特。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暴露了出來,產能跟不上訂單的增長速度。怎麼辦?福特公司高管靈光乍現,從殺豬屠宰場的流水線工作方式上獲得啟發。世界上第一條的工業生產線誕生了,從而打破原先汽車行業的認知,實現爆發式成長。
同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豐田汽車,從超市的庫存、供應鏈管理上獲得啟發,並改造了自己的生產流程,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在和美國汽車競爭中獲得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你看,汽車行業的兩次重大突破,都是來自於汽車之外的其他行業經驗。只要從如何增加產量或如何降低生產成本等基本問題出發,就可以把看似沒有關聯的兩個行業的管理思想模型連結起來。
通過建構「問思模」知識體系,我們就把各種知識、信息、思維模型組成了一個互相緊密聯繫的網絡結構。我們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理解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問題的本質。然後,解決問題就如刀劈毛竹,迎刃而解了。
三、見自己:運用多元思維模型的自覺
我們不僅要構建多元思維模型知識體系,還要把多元思維模型內化為自己的直覺。在不同的問題場景才能夠應用自如。
多元思維模型內化為直覺反應的核心是:模式識別。
新手在思考分析問題的時候,往往覺得每個問題都是新問題。
而專家看問題的時候,由於經驗很豐富,往往能夠一眼看到事情背後的「模式」(Pattern),能夠觀察到問題的整體特徵,並能快速聚焦到有異常的部分,支持自己進行直覺的判斷。而這就是思維模型內化的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加裡·克萊因在《如何作出正確決策》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案例:一個經驗豐富的消防隊隊長在一次救火行動中,突然覺得哪裡不對勁兒,可又說不出來。在第六感驅使下,他命令消防隊員迅速撤離火場。結果,隊員們剛出門,房屋就倒塌了。
消防隊隊長自己也沒想到,他的第六感居然如此靈驗。他把這一切歸結為上帝給他的啟示。
那為什麼消防隊隊長在不知道這一切的情況下,會產生神奇的第六感呢?答案就是:大量經驗產生的「模式識別力」。
在消防隊隊長進入火場之時,他大腦的潛意識已經對火場的情況有了預判。可是,當他進入火場後,發現火場的溫度和背景噪聲都和他潛意識裡的預判不一致。可是這種不一致,他又說不清楚是什麼。他只是覺得不對勁。他心裡十分不安,最終下令讓大家撤出火場。
正是他把大量理性思考和經驗判斷,內化成模式識別的直覺判斷力,才能在瞬間做出正確的決策。
有很多方法可以加速把一個新的思維模型掌握到直覺程度。比如,交替學習、多維記憶、舉一反三、反思日記等方法。核心原理無非兩條: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二是用「重複」提升「速度」。
這個內化過程大致要經歷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不知不覺。比如,很多人學過談判的策略,可是到了服裝市場買服裝的時候,往往想不到自己學過相關的知識。這時候,思維模型是孤立的,與應用場景脫節的。
第二階段:事後諸葛亮。你從服裝市場回來,突然想到,自己學過的一個辦法是可以用來討價還價的。這就是事後諸葛亮了。多幾次這樣的經歷,我們就對應用這個知識更敏感了。在應用場景和思維模型之間建立了弱聯繫。
第三階段:中途掉頭。在討價還價過程中突然想起:「我好像學過一個方法。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階段對應用一個思維模型的覺察力提高了。
第四階段:刻意為之。在遇到相關問題時,我們能第一時間想起來:「我可以用某某知識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我們在思維模型和應用場景之間建立強聯繫。
第五階段:回到不知不覺。思維模型內化成了我們的直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用某個策略解決問題。
不學習思維模型是否可以成功?答案是可以,但概率越來越低。而掌握多元思維模型學習力、具備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來的變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美國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你想成為那樣一眼看透人心世事的高手嗎?那你可得讀讀這本《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