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無忌君
羅斯粉 | 文
湯圓 | 美
雖然已經被用了太多次,但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用在中國乳業身上仍然合適,「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近十年來,中國乳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沉澱積累期,早已走上了良性、規範發展的軌道。
幾個簡單的事實是:飽受質疑的中國乳製品在食品30多個大類中連續數年監測合格率都是最高的;中國生鮮乳乳蛋白含量、乳脂肪含量、菌落總數平均值均遠高於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
但在公共輿論場裡,這些年每次關於乳製品的個體事件,幾乎都能掀起一場蔓延著對整個中國乳業的爭論。
這種中國乳業實際發展和大眾認知之間的隔離感是怎麼來的?
多年努力換來品質大幅提升
1949年,整個中國僅有奶牛12萬頭,其中產奶性能較好的荷斯坦奶牛僅2萬頭。這一年,中國的年產奶量為19.2萬噸,而人口為5.4167億人。平均下來,每個人一年只有350克牛奶可喝。
在那個乳製品極度匱乏的年代,國內乳業也在不斷地積累之中,為此後行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70年後,根據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梳理的《70年乳業發展歷史回顧與展望》中記錄,2001年我國奶類總產量和牛奶產量雙雙突破1000萬噸,2004年雙雙突破2000萬噸,2006年、2008年先後突破3000萬噸。6年內跨過了三道臺階。
到2018年,全國奶類產量3176.8萬噸,人均奶類佔有量達到了34.3公斤。目前,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61.4%,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
伴隨著的是乳品加工業的進步。
其中,伊利對超高溫滅菌技術的引進與規模化應用,在中國乳業的發展歷程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奶牛的喜寒特性,決定了中國的絕大多數牧場都位於北方,在冷鏈技術不成熟的年代,缺少奶源地的南方諸省以及沒有冷鏈條件的城鎮農村,牛奶起初還並非大眾消費品。可以說,是伊利推動中國乳業「改變」了這一切。
雖然中國乳業也曾經歷過陣痛,但在那之後,中國乳業人痛定思痛,通過全產業鏈的提升,實現了涅槃重生。
近年來,中國乳企通過源頭的把控嚴控乳製品品質,特別是伊利等頭部企業,建設最優質奶源,完善產業鏈,積極借鑑國際先進的數位化管理方式,為每一頭乳牛建立電子檔案,詳細記錄奶牛育種、生產性能狀況等各方面情況,實時監控奶牛的身體和產奶情況,同時根據定期和不定期的測定結果管理牛群。
2016年以來,伊利等企業通過了國家出口內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審核並全國公示,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此認證的乳品企業。
《2018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現代集中規模生產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乾淨水,睡的是「軟臥床」。我國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稈青貯、疫病防控等現代技術,全部規模牧場實施機械化擠奶,90%以上規模牧場實現全混合日糧飼喂,部分牧場實施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計算機智能牧場管理、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整體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這帶來的是中國乳業產品品質大幅提升。
《2018中國奶業質量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生鮮乳乳蛋白含量平均值為3.25g/100g,乳脂肪含量平均值為3.84g/100g,菌落總數平均值為29.5萬CFU/mL,均遠高於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
在食品30多個大類中,中國的乳製品連續數年檢測合格率都是最高的。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計抽檢生鮮乳樣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黃麴黴素M1、鉛、鉻、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監測指標樣品抽檢合格率為100%。
這正是中國乳企多年來努力的結果。
乳業國標真的不低
儘管如此,但中國乳業在大眾心目中,卻仍然不時面臨「低標準」的質疑。
2010年,乳業國標出臺時,就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介入國家標準制定。不久前,類似的聲音又一次出現,觸動了國人的神經。
但現在看來,這一觀點充滿了有意無意的「誤讀」。
首先是國家標準制定規範並不會允許。相關媒體報導顯示,中國生乳標準在初稿起草環節的70多位專家中只有9位來自企業,包括三元、蒙牛、伊利、光明、雅培、美贊臣、達能、湖南亞華等,這個名單中既包含了國內主要乳企,也包括幾家外資乳企。而且根據2011年《人民日報》2011年的文章《衛生部:乳品標準絕不可能被企業綁架,專家起草》中所描述,從最關鍵的審評階段開始,所有企業不允許參與。
那麼,2010年國標真的低嗎?
在今年7月底的現代奶業評價體系建設啟動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原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就這一問題給出了明確回應——「標準制定充分考慮了中國奶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保護的是眾多中國的奶牛養殖者」。
即使在2010年,中國生乳標準雖然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單從全球橫向對比來看,中國的標準仍舊不低。綜合蛋白質、脂肪和菌落總數三大指標來看,中國標準比美國、日本都嚴格,只是略低於歐盟標準。
其次,這個標準只是一個最低標準。實際上,企業始終堅持高收購標準,引導了中國奶業質量水平的一路上揚。2018年,中國規模牧場生鮮乳平均乳蛋白率3.25%,菌落數35萬CFU/mL,遠高於國家標準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另外,生鮮乳標準是動態標準,目前根據中國乳業的發展情況,新的標準正在制定中。水漲船高,新的標準自然會升高。而中國乳企們為了贏得消費者,在這一標準的執行上則還要更進一步。
以伊利為例,2020年上半年,伊利的生鮮乳平均蛋白質含量是3.28g/100g;平均菌落總數是1.77萬CFU/ml,遠遠高於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而伊利金典純牛奶的這一數據為為3.6g,金典有機純牛奶和金典娟珊純牛奶均達到行業最高水平的3.8g。
消除成見
中國乳企的「透明」
為什麼這些事實被忽視了?一些媒體將其描述為不信任感而帶來的成見。
按照丁·莫爾斯的解釋,「成見就是人們腦子裡的先前就已經存在的對人、對事物、或是對於某種思想表示贊同或反對的看法。這種原有的看法,成為人們思想上的一種牽制力,由於它的存在,使人除一種單純的觀點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到其它事物」。
消除成見的方式是以新認知覆蓋舊認知。在這點上,中國乳業其實一直在努力。
2013年開始,伊利全面啟動全國範圍內的「透明工廠」行動,北至黑龍江肇東,南至廣東佛山,西起寧夏吳忠,東到江蘇蘇州,伊利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都可以走進伊利參觀工廠,了解伊利,切實感受乳製品的生產過程。
最近的一次「透明」行動,是伊利的「品質鑑定官」活動,讓公眾走進了伊利的總部以及牧場、生產基地。
在伊利奶源基地,媒體們看到的是這樣的場景:清一色引進的美加系荷斯坦奶牛們在舒緩悠揚的音樂聲中,吃著營養師特別配製的專屬配方料,喝著純淨水,睡的是「軟臥床」。奶牛們每天還享受沐浴降溫,一天的夥食費就超過70元。
在伊利,奶源基地100%實現了規模化養殖,工業擠奶完全取代人工擠奶。為了生產好奶,除了奶牛品種優選之外,伊利還掌握了從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到紐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的全球南北緯40度到50度的黃金奶源帶。
伊利奶源基地的奶牛,平均每頭牛每天產奶量高達35公斤,但它每天只擠奶3次,每次1小時,每年擠奶305天。
在伊利液態奶生產基地幾乎很少看到人工,現代化生產線和機器人成為生產線上的絕對主角。康美灌裝設備和利樂灌裝設備保證了全程高效無菌;機械手極大提高運輸效率;倉儲環節,伊利擁有亞洲自動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立體倉儲系統。
伊利奶粉生產基地裡的所有原料一律採用全球前三或行業前三的頂級原料,也早已成為生產能力、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節能環保和質量管控均全球領先的奶粉全球樣板工廠。
在生產環節上,伊利做到了7個100%——100%規模化牧場奶源基地;100%應用TMR全混合營養日糧技術;100%全株青貯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裝和使用精準飼餵系統;100%配置奶牛臥床及開展舒適度項目;100%機械化擠奶;100%為農戶提供嵌入式服務。
在檢測環節,伊利擁有質檢品控人員3700多人,專業檢驗實驗室70多個,從147項原奶檢測到856項綜合品質檢測,再到1000多項供應鏈檢測,擁有超過2000項檢測標準,每年檢測投入超過6億元。
「國家法定標準線、嚴於國標線的內控線、嚴於內控線的預警線」,這是伊利的三條線質量內控標準,保障食品安全零事故。
這,其實也是如今眾多中國乳企的真實寫照。
再次回對國家標準的質疑。讓我們從另一個層面來審視,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國家標準提高實際上更有利於大型乳企,這樣能篩選掉賽道裡那些品質達不到要求的選手,在減少對手的同時,也能提升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信心。這才是一個企業正常的商業邏輯。
另一個商業邏輯則更顯得有責任感一些:帶動整個行業的標準持續提升,製造更良性健康的生態。在以品質和規模引領和推動中國乳業發展的同時,中國大型乳企還在一些消費者們視野並未觸及,但又是至關重要的產業鏈層面靜靜發力。
2014年至今,伊利為牧場提供融資扶持84億元,為5000餘家上下遊合作夥伴提供累計359億元的融資服務;通過技術幫扶,伊利僅2016年至2018年就幫助奶農將奶牛日單產從25.89公斤提升至27.93公斤,牛奶養殖成本從3.58元/公斤降至3.18元/公斤,幫奶農增收30多億元;通過嵌入式服務、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徑,伊利帶動了超過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疫情期間,伊利通過防疫指導、物資援助、疏通物流梗阻、開通融資渠道和提供技術支持等多種方式提高農牧民抗風險能力……
伊利用「四個聯結」機制——技術聯結、金融聯結、產業聯結、風險聯結——的探索,通過解決農牧民的實際困難來讓這條產業鏈更加健康。
作為一個重要的民生行業,乳業與千萬個家庭息息相關,在國人從未如此重視健康的時代,中國乳業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根據2018年全球營養報告顯示,中國是第二營養不足的國家——牛奶應該更多地成為國人營養補充的重要來源之一。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中,建議每人每天飲奶量300ml。但現狀是,中國人目前每人每天平均飲奶量大約只有30ml,遠低於發達國家。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乳業的發展,必然是「健康中國」戰略中重要一環,而這離不開眾多中國乳企的努力。
而另一個任重道遠則是,中國乳企們和大眾之間如何進一步縮小信息差,重新結構認知。這需要中國乳企們還要以新的互動再貼近大眾一些,但也需要大眾以新的思維迭代一些固化的觀念——經驗仍在,但有了新的價值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