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戒指引起的故事,陪伴了大家走過了15年的旅程。
隨著《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1月23日在國內公映,《魔戒》系列電影來到了最終章,從2001年的《指環王1:魔戒再現》開始,到2010年其前傳《霍比特人》啟動,以及如今的完成式,走過了將近14年時間,雖然不是一年一部的節奏,但是時間跨度比《哈利波特》更久。許多熱愛《魔戒》的影迷,在青澀的學生時代接觸中土世界,從而深陷於這個魔幻大陸波瀾壯闊的故事,一度「走火入魔」,甚至進入電影行業,開啟自己的冒險西遊;也有人因為共同的愛好成為一輩子的朋友,找到了一種激勵性質的精神支柱,藉由這個美好的故事,揮灑自己的才華,擊敗生活中的困難。
當然也有一些人,並沒有被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魔幻電影系列」所打動,但他們都承認,這是任何人都難以忽略的影史奇蹟。十幾年時光流轉,過往卻從未褪去顏色,歲月更有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這樣龐大設定下的系列電影,終究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許多人。
當然了,本策劃並不一味追求「當年我高三,如今孩兒他媽」的催眠效果,旨在為《霍比特人》終結篇上映之際,邀《魔戒》系列的影評人、媒體人、相關電影工作者以及資深影迷重新構建《指環王》與《霍比特人》的「時之橋」,在魔幻傳奇的開端,可能正是某些受訪者「崎嶇人生」的開端,而把全世界人的痛苦集中在一起讓你挑選,你一定還會選擇自己那份。
聲明:本策劃以還原受訪者真實事實與情感真相為目的,不支持及鼓吹盜版觀影熱情。
從十多年前的版本到去年重新修訂的版本,原著圖書也如同電影一樣越來越精緻。
蘭波:曾為影評人,如今轉型為導演,電影處女作拍攝已接近尾聲
2001年夏天,正在鏖戰《博德之門》和《冰風之谷》的我,於各大BBS上瘋狂惡補有關「龍與地下城」方面的資料,在一篇簡介《被遺忘的國度》的帖子裡,我了解到了魔幻系列的開山祖師——託爾金與他的《霍比特人》和《魔戒》,而當時國內還未有中譯本問世,想看原著的我只能悵然作罷。
巧的是,我從創刊號就買起的《看電影》雜誌當時也推出了一篇關於《指環王》系列的重磅報導,裡面詳盡描述了彼得-傑克遜拍攝《指環王》的由來與三部曲架構的宏偉想法,從未在大銀幕上見過魔幻題材鴻篇巨製的我頓時熱血沸騰,在這之前,我一直都是好萊塢動作片和科幻片的擁躉,對於完全迥異於這兩種幻想題材的新形式電影,我不敢報有太高的期待,只盼能及格好看就行。
2002年春節後,22歲的我個人處在選擇職業道路的十字路口,北上還是留在故鄉上班?彷徨不止,為擺脫困惑,我趕赴如今的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導方面的課程,一個人在異鄉難免寂寞,而對於一個重度影迷聊以慰藉的就是影院裡的光影世界,這時候,《指環王首部曲之護戒使者》將以國語配音版的形式公映的消息傳來,還有什麼猶豫的呢?
4月的北京當時正被沙塵暴肆虐著,加上耳聞並有欲望觀看這部大片的中國觀眾那時還寥寥可數,西單首都電影院的大廳裡上座率不足一成,但所有的人都被銀幕上的巨大石像和兇狠的炎魔震得目瞪口呆,散場後,心神恍惚,被遠超預期的視聽激蕩著心神,就像當年8歲的彼得-傑克遜被《金剛》懾服了一樣,我終於下定決心以後要做電影,至少要往這個方面靠攏。我選擇留在了北京。
為了更清楚了解故事背景,我找來剛出版尚未一年的譯林版《魔戒》和《霍比特人》來看,但遺憾地說,翻譯實在糟糕,那時我覺得電影比原著精彩十倍。(這個誤解,直到2013年,我重溫世紀文景註譯版《魔戒》時才完全打消)但看完原著後呢?更多的空白呈現出來,彼得-傑克遜是如何將原著如此逼真地搬上銀幕的?此後等待《指環王》系列公映的兩年裡,我不斷收集了有關《指環王》製作的內幕,尤其是終極加長版DVD裡的花絮。
對我來說,這個系列不僅僅是電影風格和形式上的重大啟蒙,在對原著進行深入研讀和電影周邊資料的學習中,我才真正發現對於一個下決心從事電影行業的人來說,如何翱翔自己的想像力和如何切實地去執行這些想像力在銀幕上的呈現,才是最重大的課題。尤其是後者,所有的藝術創造手法必須用上系統工程學管理方法。換言之,陳舊的電影製作手法和手工炮製電影的時代正逐步讓位於用嶄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和龐大管理體系製作的電影,它是真正的科學技術加藝術創新,再加製片管理的產物。
相比較《鐵達尼號》和《黑客帝國》的製作內幕,以前大家只從圖文中大概知道重頭戲是如何拍攝的,比如《鐵達尼號》的內飾和「子彈時間」的拍攝,但從《指環王》導演剪輯收藏版開始,海量的花絮詳盡地展現了彼得-傑克遜和他創始的維塔工作室用了七年時間去做籌備,實驗各種新的技術手段,並不斷修改劇本,製作前期視覺預覽說服投資人,之後,又用了三年的時間去拍攝完成的過程,這是一項不亞於任何巨型工程的辛勤勞動,如何去執行和管理這些藝術創作?這正是我在《指環王三部曲》系列DVD收錄的幕後製作花絮中學到的真髓,可以說我對製作商業大片流程的真正認知正是從《指環王》開始的。
隨後的十年,每年都要重溫一次《指環王》,尤其是在對前路迷茫時,弗羅多攜帶魔戒趕赴末日山脈的堅定意志和孤獨旅程,激勵著我繼續前行。2012年北京電影節上,做為特別展映壓軸戲的《指環王》加長版三部曲在首都影城第七廳連映,我坐在滿座的粉絲之中,看著山姆背著弗羅多無畏地奔向犧牲自我,消滅邪惡的最終路上,不禁淚流滿面。
是為弗羅多和山姆,也是為我自己,寫於《霍比特人3》公映之前,亦為紀念。
智慧的甘道夫是唯一一個全系列6部都出現來陪伴影迷走完這15年中土之旅的角色。
紅袖添飯:旅美影評人,深度分析考據癖,影迷圈紅人
2001年冬天,《指環王1》公映的時候,是我來美求學的第一個寒假。但我並沒有第一時間觀看。其實,早在1999年,還在國內的我就從媒體上了解到《指環王》系列開拍的消息。孤陋寡聞、不學無術的我,當時壓根不了解原著在歐美文化史中的地位,看了新聞上登的第一張宣傳照——弗羅多瞪大眼睛看著手心的魔戒那張,印象中早把它和歐洲中世紀、騎士之類掛上了鉤,感覺不是自己的菜。
那個寒假從法國返美,還剩幾天假期,就想去影院打發時間。這時《指環王1》首輪放映已接近尾聲,我的廉價租房附近的以服務黑哥們族群為主的影院,早已將該片局限到放映條件較差的小影廳,放映機燈泡的昏暗程度,估計和國內鄉鎮影院有得一拼。加上心情不好犯困,直接導致我的《指環王1》影院經歷比較糟糕
後來發行DVD時,我在電腦上重看,鮮亮的畫面讓一切變得非常美好,尤其是開頭的夏爾場景,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明媚溫暖、自在愜意的感覺依然令我嚮往。更私密化的觀影環境,讓《指環王》於我,有了更親切的意味:那是我在仔細品味一部電影,而不是影院巨幕威逼似地將影像壓入我的眼球。
回顧這十幾年,這種「親切感」始終是我對《指環王》與《霍比特人》系列的最總括的觀感——可能有些奇怪,但確實是我的真實感觸。後來我追著讀了原著,然後02、03兩年的聖誕檔,也變成當時最值得期待、後來也最值得回味的觀影經歷。在我的鼓吹下,室友夫婦也跟著成了中土迷。每年期末考試完畢,我們就會背上滿滿一包食物,到影院泡上一天,打頭的自然分別是《雙塔奇謀》與《王者歸來》。不同的是,他們看完就去看其他新片了,而我則會在影院連看一遍,然後將劇場版與加長版DVD都買全。
可以說,是《指環王》系列的DVD讓我愛上了電影花絮。可是到目前為止,彼得-傑克遜麾下的劇組,依然是我心目中最有愛、搞怪、溫暖同時又創造力十足的團隊。那動輒數小時的花絮,在我看來是不亞於正片的史詩,令人嘆服的細緻工業體系背後,是更令人衷心喜愛的奇招疊出、努力奉獻、善於合作的個人。
當得知《霍比特人》要開拍時,我自然是很興奮期待的。可以這麼說,彼得-傑克遜鏡頭下的中土世界,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用來評判的電影作品,而是一個個與老朋友重逢的歡樂時刻,既然是老友,那他們做什麼我都是開心的。因此,《指環王》三部曲加上《霍比特人》的前兩集,對我而言都是愉悅到很珍惜的記憶。我最愛的,是《雙塔奇謀》結尾的大戰,因為我愛死其中的樹人了;最讓我想拉片分析的,是《霍比特人2》的「酒桶漂流大戰」;最讓我動容的,是人王阿拉貢、精靈公主阿爾溫、羅漢國公主伊奧文的三角戀,確切的說,後者是單相思。碰巧那會,個人感情也處於煎熬撕扯的階段,電影中純美忠貞的愛情,無疑被我投射上了自我殉道的影子——現在想來頗為可笑。
很多人嘲諷《霍比特人》的「注水」與缺乏危機感,我在理性上贊同,卻在感性上「管他娘」。前傳與正傳拍攝順序的顛倒,讓傑克遜有些兩頭為難:他明知前傳只是逗小孩玩的輕鬆玩意,連託爾金自己都不那麼在意,卻硬要承襲《指環王》系列的厚重華麗——這種撕裂感,到《霍比特人3》終於演變成不可調和的矛盾,讓影片變得有些令人難以忍受,煞是可惜。
甭以為這都是傑克遜的錯,從粉絲的角度捫心自問:《指環王》之後,諸位難道不期望不一樣的《霍比特人》麼?如果真的拍成了小品,你會因為它忠實原著的「分量」與「身板」而歡欣鼓舞麼?至少我不敢保證自己會怎麼想。
歷史不可假設,中土影史有遺憾更有輝煌,無論是其超越類型的藝術成就、完美漂亮的票房成績,還是對電影工業的整合推進,彼得-傑克遜都創造了一個奇蹟。回顧這十幾年的歷程,我還是重複幾年前說過的話:能見證「中土系列」創造奇蹟,我由衷地感到幸運與幸福。
7非創作的一些《魔戒》同人畫在網絡上有著相當高的影響力。
7菲:《魔戒》資深粉絲,漫畫手,藥業職員
說來真是機緣巧合,初一那年,有電影院在學校裡發宣傳小紙片,而《指環王1》的宣傳語是「西方的《西遊記》」,我聽了同學的推薦,就在當時濟南的老影院歷山影院看了《指環王1》。說起來,這個影院如今已經變成了話劇院,看起來早已不那麼熱鬧了。而那時候與我一起看電影的同學,如今也沒了聯繫。
看了《指環王1》以後,我就徹底淪陷,第二天又拖著老爹去刷了一場,現在想想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後來,我又買了VCD,買了原聲音樂磁帶和黑皮精裝版的原著小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發生的故事。
《指環王》中無論是畫面還是故事設定都很棒,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片中對角色的詮釋是前所未有的。那種微小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命運的主題相當吸引我,因為小時候接觸的作品主角一般都很厲害,但是《指環王》的主角卻是平凡弱小的霍比特人,他們喜歡安逸的生活,對金銀權利沒有什麼欲求,這也改變著我當時的世界觀。
《指環王2》因為消息不靈通,我錯過了上映,最後買了VCD回家一遍遍地看,看到連我媽媽都嫌煩了。而《指環王3》又因為趕上了中考,也沒能去影院看,中考結束後,我立刻到網上去下載來看。
不過,在那個時代,網絡還不算發達,周圍也沒有一起喜歡的朋友,完全處於自己一個人喜歡的狀態。直到《霍比特人》電影出爐時,我才逐漸進入了魔戒迷的圈子,結識了很多新的朋友,有畫手,有寫作的文手,有翻譯官,會翻譯很多外國的消息,也有單純的粉絲,和他們一起交流非常開心,所以也要感謝網絡,地域再也不是問題了!
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畫漫畫,初中時期還畫了不少故事,如今想想其實都在借鑑《指環王》的角色,不過《指環王》系列對我而言太神聖了,我一直不敢輕易去畫,如今畫的都是《霍比特人》裡的角色。在《霍比特人》上映前,我還是個日系畫手,但現在已經漸漸跑到歐美系去了。
其實在《指環王》三部曲完結時,我並沒有很強烈的失落感,可能與當時在中考有關。到《霍比特人》完結時,這種失落感才出現,大概是因為對《霍比特人》付出的更多吧。從第一部上映開始,我畫了很多相關的圖,看了很多電影花絮,買了很多周邊,這兩年基本上全心全意撲在了上面,甚至後兩部因為國內上映晚會跑去香港看。我對三部《霍比特人》的影片質量很滿意,甚至可以說,只要是彼得-傑克遜拍的「中土系列」,我就覺得值,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懷。這系列電影是有龐大的世界設定支撐的,託爾金先生構築這個中土世界可不僅僅是4本書,還有其他很多未完成的故事,彼得-傑克遜早已不在乎一般人的評價了,因為他想做到的是呈現這個中土世界,這些粉絲們會懂,很多比較宅的設定只出現在加長版裡,如果沒有看過加長版的人,看《霍比特人3》的部分情節,大概會一頭霧水。
或許,在《霍比特人》系列也塵埃落定之後,在許多人的眼中,這份熱度會慢慢過去,但我喜歡它的心情不會變,畢竟,沉澱下來的東西才是最值得珍惜和回憶的。如今我還是很期待有朝一日能去紐西蘭「朝聖」,看一看霍比特人的家園。
陸西恩與演矮人Oin的演員John Callen親密接觸,戴上了他拍戲時要戴的假體。
陸西恩:《霍比特人》粉絲徵集令獲獎者,現為英國留學生。
《指環王1》在國內公映的時間是2002年初,當時我在上高一,因為從小就是電影愛好者,也很喜歡一個人去影院看電影。那個影院叫「徐匯影劇院」,是上海徐匯區的一家社區影院,現在恐怕早已更名。看《指環王1》的時候,對這個故事並不了解,但當時的我可以說是從來沒有看過這麼精彩的電影,無比震撼和感動。然後我立即去上海書城購買了全套的中文版《魔戒》。
看完原著小說後,我被中土世界深深吸引,託爾金的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和自己的世界觀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第二部《雙塔騎兵》國內公映的時候正逢非典,大家很恐慌,父母建議我不要去影院,因此拖到了當年夏天才去,幸好還有少量影院還在上映。這個過程相當難熬,因為整整比海外延遲了半年上映。
等待第三部《王者歸來》就更艱難了,因為這時已經深深愛上中土,在國內公映前,我就把影片的原音效卡帶反反覆覆聽了幾十遍,經常是一邊做作業一邊聽原聲,這個系列的音樂特別治癒,在高三這個關鍵的時候給了我很多激勵。《王者歸來》上映第二天我就去看了,因為學業原因,只看了一遍,也很遺憾沒有時間參加當時上海影城的三部曲連映。看的時候流了很多眼淚,當時心想,電影就要結束,這是最後一部了,相當不舍。那時,我沒有料到,多年後同樣的過程又發生了一次。
在《指環王3》到《霍比特人1》之間的幾年裡,我在魔戒中文論壇上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和其中一些人建立了很深厚的友情,就如同電影中的護戒聯盟成員一樣,直至如今。
2009年,我得知《指環王》(同時也是《霍比特人》)的概念設計師約翰-豪來北京舉行講座,於是我和朋友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去北京參加這個活動,並將我們自己製作的《旅人之憶》fanbook贈送給他,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讓我們在上面籤名,令我非常感動。2010年,Weta工作室的總監理察-泰勒來上海參加Weta電影原型展的開幕典禮,我和朋友們也去了,見到他本人後再一次感受到了《指環王》劇組的與眾不同。他和我們如同朋友般交談,特意向我們展示了電影中使用過的武器,席地而坐為我們寫下問候,後來甚至向我們贈送了禮物。這些事情都特別讓身為粉絲的我們感動,讓我們感到他們作為電影創作團隊的成員,同樣從心底感謝粉絲的支持。
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上映後,我有幸造訪電影拍攝地紐西蘭。紐西蘭如詩如畫的壯麗風景讓我覺得自己置身中土,當地人的熱情與友善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覺得這是一個去多少次都不會厭倦的地方。而在去年11月,我有幸成為全世界75名《霍比特人》粉絲徵集令的獲獎者之一再次前往紐西蘭,與其他中土的忠實粉絲,一起實現了多年的願望,不但遊覽了電影取景地和Weta工作室,還在途中不斷得到主辦方準備的巨大驚喜,最後在彼得-傑克遜的私人影院裡和他一起觀賞了全世界第一場的《霍比特人:五軍之戰》,也終於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心願,當面感謝了他將中土變為現實。這可能是我此生最美好的一次經歷和旅行了。
我最喜歡的電影類型應該就是奇幻、科幻類以及動畫電影,喜歡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但《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在我心中的地位永遠都是第一,是我人生中最熱愛的東西,沒有之一。託爾金的中土故事,彼得-傑克遜的電影,讓我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也在我覺得失落或者挫敗的時候給了我很多鼓勵,想想故事中那些不起眼的人都可以改變整個世界的命運,自己就有了擊敗困難的動力。同時,中土世界點亮了我的創作欲望,想要用自己的畫筆把中土世界裡美好的東西傳達給其他人。
我覺得自己人生的變化一直都和這個系列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託爾金的世界和傑克遜的電影,我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並開始試圖改變自己的職業,也在不斷為之努力。
如今,整個系列電影完結了,不舍肯定有,但並沒有很失落,因為這些年電影帶來的美好永遠都會在我記憶深處。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總會步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可能一直瘋狂下去,從這個角度,我覺得自己更像暫時結束冒險回到家中的比爾博。或許將來,還有下一個冒險的經歷等著我。
各個版本的《指環王》碟片也是中國影迷接觸中土世界的一大途徑。
西帕克(影評人,電影雜誌編輯):第一次看《指環王》的時候,國內還沒上映,我那時是在初一,有一天去租VCD的小店租片子,老闆推薦說這是個超級魔幻大片。結果回家一看是槍版的,啥都看不清,看了一會兒就放棄了。後來電影院上映了,我又跑去看,才被鎮住,接下來每集《指環王》和《霍比特人》都是影院上映後第一時間去看的。
蕩科長(電影雜誌資深編輯):05年我上大三,在KTV吧和女朋友包了一間房,把《指環王》三部曲從早看到晚,從那以後基本每隔一兩年都要自己馬拉松觀看一次,最愛角色山姆,看山姆背弗洛多上山那段必哭!看眾人給四個霍比特人下跪致敬必哭!不喜歡後來腐女時代一切關於基情的言論。
陸支羽(影評人,網際網路視頻部電影編輯):第一次看到《指環王》的時候,我還在念中學,在音像店租的槍版碟,那會兒對畫質基本沒啥要求。看完前兩部之後我拼命找第三部,可是滿大街的音像店都找遍了,後來通過《看電影》雜誌才知道,第三部還沒有出爐。那會兒就覺得,這是全世界最偉大的魔幻片,如今看來依然是。後來的《指環王3》,是在外婆家跟表弟一起看的,正是過年的時候,外面鞭炮聲不斷,裡面開始神魔大戰。那會兒最熟悉的角色,除了甘道夫之外,就屬精靈王子。也是從那一年,真正開始關注起奧斯卡,《指環王3》大獲全勝的場面我也全程關注了。
葉滿樓(電影公司文學策劃):初看《指環王》是從工作單位的編輯部借來超豪華的三部曲DVD套裝三碟連看。之前有影院舉辦零點三部曲連映,很動心,但想想時間和心力,只能作罷,後來看報導說三部曲連映讓觀眾中的老者不支暈倒,頓覺落實能力差能把好事辦砸。《指環王》展現的落實能力和它的視效一樣驚人,中土世界有帶入感,視覺上的衝擊力讓人忘記表達上的羅嗦。之前最熟悉的是精靈王雨果-維文,他的《沙漠妖姬》等片都超愛,看後又有一系列角色——霍比特四人組、精靈公主、咕魯……帶著演員加入心水名單。
大奇特(影院工作者):說起來,《指環王》三部曲我一部都沒完整看過,有次我表弟讓我陪著他看《指環王3》,我看了一刻鐘就睡著了,這個系列總是看的我昏昏欲睡。後來還是因為在影院上班才看的《霍比特人》,完全不感冒。
約瑟夫K(資深電影記者):第一次看《指環王》是在2006年初。那時候是大三下學期,處於學業結束等著找實習的空檔期,精神形態上正處在搖滾青年向電影青年轉型的萌芽期。有時間又有作案動機,於是一切順理成章了。
萌芽期嘛,幹勁十足,每天的生活節奏就是醒著看片看困了就睡。也因為是萌芽期,補片基本都是啥有名看啥,尤其是系列片,這跟讀書從名著開始讀、又以讀大部頭會顯得逼格更高是一個道理。
所以《教父》三部曲、《駭客帝國》三部曲基本都是那時候補完的,自然也少不了當時最熱的《指環王》了。
但回過頭來想想,對《指環王》系列的不感冒,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客觀原因是那是個還不流行高清下載的年代,還沒有人會用「我只看1080P」來裝逼,藍光碟也還未粉墨登場,碟友的鄙視鏈最高級也就是D9級別了。渣畫質顯然是要給《指環王》的觀影體驗打折扣的,這效果基本類似看打碼A片。
主觀原因則是價值觀不同吧,彼時本人的暗黑價值觀剛剛形成,正處於對抗主流價值觀的峰值,《指環王》的確締造了一個獨立的世界觀,但價值觀還是離暗黑有點兒遠,這對當時迷戀新番動畫《甲賀忍法帖》的我來講,是撩撥不起一點兒欲望和衝動的。
再往後,入了行,做相關專題時被迫重溫了一遍,雖然可以1080P了,但特效發展顯然速度更快,《指環王》當年引以為傲的霸道CG也就「那麼回事兒」了。情結嘛,自然也更無從談起了。但老實講,它也還是對我的觀影有難以磨滅的影響的,那就是自此對魔幻題材完全無感,比如後來的《哈利-波特》系列,至今只看過第一部,我想,我可能這輩子跟魔法絕緣吧。
好遺憾呢,年輕時畢竟還是想過當白馬王子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