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市蜃樓」一詞來源於《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蜃」原指傳說中的蛟屬,傳聞其能吐氣成,幻化出海市蜃樓。
在西方神話中,蜃景被描繪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兇兆。而在我國古代,蜃景是神話中的仙人之境,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多次派人尋訪蓬萊仙境、以求取長生不老靈丹妙藥。
到了現代,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海市蜃樓神秘的面紗,從科學的角度明確了海市蜃樓的形成原理——其實,不過是假象~
來源:http://m.sohu.com/a/162796121_724333
太長不想看版
冷空氣的密度比暖空氣大,因此有較大的折射率差別。當光線由冷空氣進入有暖空氣,光線會彎曲偏離溫度梯度的方向;當光線由暖空氣進入冷空氣,它們會偏向溫度梯度的方向。
海市蜃樓就是一種因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ecbd1d80102xay8.html
海市蜃樓,簡稱為蜃景,蜃景可分「上蜃景」、「下蜃景」和「側蜃景」,下面相寧將從這三個角度分別詳細解釋蜃景的形成原理。
上蜃景
——常發生於海上的蜃景,多為正立
上蜃景又稱上現蜃景,是存在上下溫差大氣,通過光的折射,形成高於物體本身的虛像。
上蜃景也是一種快速變化的蜃景,它幾乎可以在任何地區觀察到。上蜃景在極地尤為常見,特別是存在著大片冰層的地區。在極地出現的上蜃景現象,都是在相對較寒冷的天氣情況下被觀察到的,然而在沙漠、海洋、和湖泊,則容易在天氣炎熱時觀察到上蜃景。要生成上蜃景,逆溫層須對光線產生強大的偏折,光線在逆溫層內的偏折必須大於地球表面的曲率,該現象才會產生。
這些條件綜合作用下,光線偏折並且成為弧形。只是呢,從海平面到高山頂,甚至在飛機上,在大氣層的任何高度都可以看見上蜃景。
下蜃景
——常發生於沙漠中的蜃景,多為倒立
下蜃景又稱下現蜃景,是在沙漠中上下溫差經光反射形成像湖水倒影一般的虛像。
之所以稱為「下」是因為看見的影像是在實際物體下方的緣故。真實的物體是藍天或在這一方向的遠方物體,意思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天空或者遠方物體的倒影。對於沙漠中筋疲力竭的旅行者,它看起來像是湖水;對於柏油路上馳騁的司機,它看似滿溢的水或甚至是油。由於常見於這些地方,下蜃景又被稱為「沙漠蜃景」或「高速路蜃景」。在陽光的曝曬下砂和柏油都會變得很熱,底層空氣往往會比距離地面1米左右的空氣溫度高10℃以上,足以偏折光線,形成蜃景。
下蜃景的影像不穩定,因為隨著熱空氣的上升和冷空氣的下降,不同溫度的空氣層混合會引起上升的湍流,圖象會因此而被扭曲。它也可能會振動、縱向拉伸或橫向拉伸。如果有幾層不同的溫度層,也可能會導致蜃景的重疊。在任何情況下,蜃景的高度通常不會超過伴度 (等同於月球或太陽的視直徑),並且與實物相距只有幾公裡。
側蜃景
——常發生於巖壁等附近的蜃景,多為正立
這種蜃景類似於下蜃景。當垂直表面(如巖壁、牆面)經暴曬而使空氣形成水平溫度梯度時,由於大氣折射,旁邊的物體會在靠近高溫表面的一側產生一個對稱的虛像,這種蜃景對於環境要求更高,所以也比較少見。
來源:http://www.sohu.com/a/236962696_768825
總體來說,海市蜃樓的形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1.大氣很穩定,風力較小;2.大氣有強烈的逆溫層;3.大氣密度有明顯的變化。
「寧靜」狀態的地球大氣層垂直梯度大約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變化-0.6℃ (數值是負的是因為溫度隨海拔增加而降低)。發生蜃景的溫度梯度必須比遠遠大於該數值。依據M. Minnaert理論,當溫度梯度超過是每米2℃時,才會產生可觀測到的蜃景,而要達到每米4~5℃時,蜃景才會比較清晰。
上述氣象條件大部分出現在開闊的海洋和沙漠地區。所以海市蜃樓出現的地理位置也多為海面、沙漠等地。
來源:http://www.sohu.com/a/257193306_505879
就是:運氣要好!!!
來源:https://huaban.com/pins/1193823700/
雖然海市蜃樓如光般飄渺,
但卻擁有令人嚮往的神奇力量,
就像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希望!
最後,
半導體所微信團隊小編祝您及家人——
國慶節快樂!
歡迎在文末就「光導致的神奇現象」這一話題留言
留言&點讚的前三名
半所專屬紀念品會飛奔到您懷裡哦
《雷射切割:「削鐵如泥」不是傳說!》獲獎名單:
King
北鬥的七心
夸克
恭喜!請將您的獲獎文章,姓名,電話,收貨地址發送予後臺,禮物已經整裝待發啦~
[1]海市蜃樓如何形成的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EB/OL]. http://xiziwang.cn/gongzuojiqiao/3665.html.
[2]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海市蜃樓的意思[EB/OL]. http://www.ufo-1.cn/article/201604/887.html.
[3]郭熙棟. 淺談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J]. 黑龍江科學, 2015(13):97-97.
編輯:叉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