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在長春最早使用電燈、電話、暖氣的建築要進行修繕啦
博物館的建築搭起了腳手架 新文化記者 闞旋 攝
請原諒我們在標題裡賣了個關子。不過,您可以藉機檢驗一下自己的知識面:
中國人在長春最早使用電燈、電話、暖氣的建築是哪座?
根據資料記載,這些紀錄屬於位於亞泰大街光復路附近的長春「道臺衙門」,如今的長春道臺衙門博物館。
也許您對這裡並不太了解,也不怪您,因為在2010年之後,這裡曾長期停止對外開放。
「五一」期間,長春市民劉女士乘車路過這裡時,發現有機械正在拆除門樓兩邊的建築,裡面的大堂也搭了腳手架。
「是要修還是要拆呢?」出於對家鄉城市建築的關心,劉女士給本報打來電話。帶著這個問題,昨天上午,新文化記者進行了探訪。遠遠的,可以看到整個博物館已經被彩鋼板圍了起來,一塊警示牌上寫著:「此處危險,請勿靠近,牆皮脫落。」
站在門口,遠遠可以看到裡面正在施工,一些建築廢棄物放置在門樓兩側。保安說,目前只有一些工人在幹一些零活,大批工人還沒有進駐。
記者聯繫了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她表示,這裡確實要進行修繕,博物館會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詳細情況。
長春道臺衙門博物館是長春市內目前保存最早的清末建築之一。根據有關資料的介紹,自清朝光緒末年開始,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越來越大,各地方處理事務越來越棘手。清政府被迫對東北的官制進行改革,增加了「道」的設置,主管各地的關稅、外事交涉、開埠等事務。長春的道臺衙門,也由此而產生。
「道臺衙門」整個建築群為青灰色磚瓦水泥結構,西洋風格,主要建築為門樓、大堂、二堂和衙署長官的起居室。衙署建築布局不同於中國傳統官衙坐北朝南的舊制,而是依據街路地形,坐西朝東。
這組建築群曾經歷過多次整修。根據介紹,建築群在建設之初,設計外形好似一柄巨斧,頭在北,柄朝南,斧刃向西,指向日本橋。一種推斷認為,這種設計意在抵禦日益南侵的日本「滿鐵附屬地」。新文化記者 艾靈
■百年回望
1908年
清政府設立「道臺衙門」,初名吉林西路兵備道
1914年
改為吉長道尹公署,是當時設立在長春的最高官府
1932年
溥儀在這裡舉行「就職典禮」,就任偽滿洲國「執政」。此後,這座建築群先後被作為偽滿「國務院」、「參議府」、「外交部」、「法制局」等使用
1945年
日本投降後,這裡成為國民黨新一軍炮團駐地
1950年
從1950年起,這裡先後由東北電信修配廠、郵電器材廠、郵電部長春電話設備廠元件分廠使用
2002年
改造成「長春市道臺府展覽館」
2010年
建築群被鑑定為危房,暫停開放
2011年
建築群被劃歸長春市地方志編委會,用於建設長春方志館,並於2012年成立了長春方志館(長春道臺衙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