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上的機器人。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創交會上的工業機器人。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攝
大洋網訊 昨日,2018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下稱「創交會」)在廣州琶洲開幕。超過1000項科技創新成果項目閃亮登場,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為創客和觀眾獻上了一場國際前沿的科技盛宴。
創交會今年以來已經開展了17場項目對接會 目前有23個項目籤約落地 成交金額達20億元
18個院士團隊帶來25個重大成果
現場實況
看亮點
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晶片項目;
雲安全審計與運維系統;
鼻咽癌及宮頸疫苗項目……
無人駕駛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機、水稻插秧機、棉花播種機;
高分子拉伸流變擠出設備;
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系統;
幹細胞工程項目……
昨天,在2.1萬平方米的創交會展區內,機器人、3D列印、無人機、VR虛擬實境等創新成果繼續大熱,無人駕駛技術成為今年的人氣王。
據了解,創交會採用展會+網站+成果轉化基地的模式,今年以來已經開展了17場項目對接會,目前有23個項目籤約落地,成交金額達20億元。昨天,10個項目舉行了現場交換籤約協議文本的儀式。
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晶片項目、幹細胞工程技術、雲安全審計與運維系統、鼻咽癌及宮頸疫苗項目……本次參會「展商」陣容強大,18個院士、千年計劃專家團隊帶來25個重大科技成果項目,這些成果從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入手,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吸引多家企業及機構駐足。
羅錫文院士:無人駕駛科技革新農業
隨著無人駕駛技術和機械化種植技術的革新,「面朝黃土背朝天」或將成為歷史。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團隊帶來的無人駕駛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機、水稻插秧機、棉花播種機,和使用低空遙感技術的無人機施肥管家,向人們描繪了智慧農業的未來。
22日,在院士成果區,一個寬2.6米、長3米的龐然大物吸引了眾人的眼光。團隊成員胡煉教授告訴記者,這是一輛無人駕駛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機,能在稻田裡開出兩條蓄水溝,並將稻種精準地播在兩條蓄水溝中間的播種溝裡,實現水稻有序生長,促進其根系生長得更加發達。
該技術解決了目前人工作業疏密不勻、水稻抗逆性差的痛點。與人工撒播、人工拋秧和人工插秧比較,增產分別達10%、8%和6%以上,幫助農民每畝節約成本分別達50元、75元和125元,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輛龐然大物不需要人手駕駛操控就能自主作業。記者看到,一旁的電視正播放著無人駕駛棉花播種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二八臺鎮雅克拉村農田裡穿梭的場景,機器沿著路線勻速前進播種,駕駛室裡沒有駕駛員,十分新奇。
瞿金平院士:柔軟塑料可替代鋼材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然而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方式一百多年來都是以螺杆實現的剪切流變,加工成本、產品性能均受制於此。22日,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瞿金平發明的「基於拉伸流變的高分子材料塑化運輸技術」為基礎研發的高分子拉伸流變擠出設備(簡稱ERE)亮相創交會,現場生產出一根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棒材,看似柔軟的塑料,卻有替代鋼材的特性,標誌著中國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領域首次走到世界前列。
「高分子拉伸流變擠出設備,以擠壓、拉伸實現了材料的塑化,顛覆了沿用一百多年的剪切流變加工方式。使加工能耗降低25%以上,製品力學性能普遍提高20%以上,還突破了新材料配方設計的技術瓶頸,使過去不可能大規模加工的高性能材料得以實現量產。」廣東星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明告訴記者。
現在,這一科技成果已實際應用到4000多公裡外的新疆棉花試驗田。張偉明介紹,在缺水低溫的地方種植莊稼,需要農用地膜來增溫保溼,但莊稼收割完之後,很多農用地膜已經爛在土壤裡了,地膜難以降解。現在通過ERE技術,製備可以100%回收利用的農用地膜,有效制止殘膜汙染進一步擴大。
劉經南院士:核心算法為高鐵添翼
高鐵被稱作中國新四大發明之首,隨著高鐵從「自主生產」到「自主研發」,速度不斷提升,對軌道測量的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也逐漸提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團隊帶來的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系統產品讓人見證了中國裝備製造不斷開拓新水準。
「高鐵速度很快,尤其是現在京滬高鐵時速已經達到350公裡/時,如果軌道出現輕微偏差,只要偏差1毫米左右,就可能導致高鐵『飛』出鐵軌。」深圳大鐵檢測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曾觀福說。因此,高鐵對軌道測量的要求很高,需要高精度和高速度的儀器進行測量。「因為高鐵運行時間長,每天只有半夜3~4小時的空窗期,必須把握住這幾個小時進行測量,因此除了精度還要保證速度。」他說,這項軌道幾何狀態測量產品將慣性導航系統、高精度全站儀等多種高精度傳感器集成在一個可以快速拆裝的測量小車平臺上,工作人員只要推著小車沿著軌道走,就能快速測量出軌道狀態。
這項技術由劉經南院士團隊提供核心算法,測量的精度達0.2毫米。這項產品填補了中國鐵路測量的國產化的產品空缺。「現在,中國高鐵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高鐵市場,在中國領先的技術也能夠成為全球領先的。」
現場花絮: 格鬥機器人 能打也能防
令人熱血沸騰的機器人格鬥賽,在歐美地區風靡已久。隨著《機器人爭霸》節目的熱播,這股機器人格鬥風潮也吹進中國。22日,在創交會機器人區,最吸睛的莫過於3米高的透明機器人格鬥場和場邊威風凜凜的格鬥機器人,其中既有110公斤級別、《機器人爭霸》九強中「原創性最高的國產機器人」——「原子彈」,也有6公斤級別、由青少年動手打造的格鬥機器人。
廣州原子創客公司的總經理助理、「原子彈」的機械師李小妹告訴記者,與一般攻擊性的格鬥機器人不同,「原子彈」以防禦功能為主。別小看這個50釐米高的粉紅色「鍋蓋」,它採用了壓縮空氣驅動氣缸,能把對方機器人鏟起後,再用1噸的力量把對手掀翻或者扔出場外。
原子創客公司還將於23日在創交會現場舉辦青少年機器人競技格鬥賽。該公司副總經理高颯表示,儘管格鬥機器人賽事選手以成年選手為主,但它不是成年人的專屬遊戲。格鬥機器人競技綜合了信息技術、機械、電子、控制等多個學科知識。
昨日在創交會的機器人展區,記者還親手「練習」了如何用智能製造生產線製造金屬導套。智能製造綜合實訓平臺由5個顯示屏、3個鍵盤和多個調試裝置組成,與現實中的智能製造生產線的操作平臺幾乎沒有區別。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下單,生產線就能自動取料立刻運轉,從另一頭送出金屬導套,再由機械臂自動夾取包裝,全程不需要人工幹預。只是,這條生產線並不在現實中,而是在顯示屏裡,由智能製造綜合實訓平臺虛擬出來,供學生練習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的操作編程與生產線的調試。
廣州超遠科技公司董事長吳玉華曾經是職業學院的老師,深諳製造業人才培訓的痛點。吳玉華期待,通過智能製造綜合實訓平臺彌補當前製造業人才培訓的空白,培訓出一批批踏實的「能工巧匠」,為「中國製造2025」開山鋪路。
創交會專題文字統籌羅樺琳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方晴、何瑞琪、羅樺琳、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