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軍
「老鼠天生怕貓」,原來取決於一個基因,使這個基因發生突變,老鼠就不再怕貓。美國西北大學一項關於嗅覺受體的研究表明,造成「老鼠怕貓」行為的關鍵,就是一個基因。
神經生物學家託馬斯·波扎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敲除老鼠的一個嗅覺受體基因,就會造成其行為上的變化。TAAR4,這個基因編碼一個受體,這個受體對食肉動物尿液中一種豐富的化學物質產生應答。正常的老鼠具有本能地避開捕食者氣味的能力,相反,缺少TAAR4基因的老鼠則不會。
這項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研究,讓我們對嗅覺有了新的理解:僅僅是一個基因之差,結果就會大不同。
與視覺相比,我們對嗅覺受體的研究非常少。色覺的產生依賴於眼中感覺神經元的3種光敏受體的協同作用。如果其中1種光敏受體產生突變,就會造成色盲。「要理解這3種光敏受體的重要性以及其進化歷程並不困難,但嗅覺系統更為複雜。」同是這項研究的作者,溫伯格文理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波扎表示。
人類有3種色覺受體,而嗅覺受體相關基因則有380個,老鼠甚至有1000多個嗅覺受體基因。而咖啡香味和香水這些普通的氣味往往就能激活很多嗅覺受體。波扎說:「在嗅覺研究領域,人們有一個普遍共識,缺少一個嗅覺受體基因是不會對嗅覺造成嚴重影響的。」波扎和他的同事希望驗證這一假設,他們通過基因手段去除一類特定的受體基因,這類受體是「追蹤胺類物質」的受體。
波扎的團隊發現,TAAR4基因對胺類物質極為敏感,這類胺類物質在生物體內廣泛存在,並且主要存在於腐爛物質和代謝物中。老鼠和人一樣,都會本能地避開這些難聞腥臭的胺類物質。
(作者系第二軍醫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3-06-12 第6版 生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