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杆 | 哪裡像扁擔了?

2021-02-12 重拾自然

江南都市的山林,多年來人為改造的痕跡太明顯,野生植物越來越罕見,扁擔杆(Grewia biloba)就是其中的一種。幾年前迷上本土植物的時候,有空就搜山,作為木本植物的扁擔杆還是從我的眼皮底下和手指縫裡漏掉了,直到去年初冬在山路邊看到它特別有個性的紅色果子的時候,才給自己的本土植物記錄加了新。

這種植物除了有分核的紅色果子容易辨識以外,其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的樹葉是最大眾化的樹葉「標準形態」,這也是它不容易在雜樹草叢中被一眼認出的原因,相信植物圈的朋友們大概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由顯眼的果實認知這種植物的吧!

深秋拍到的扁擔杆果實

從以往記錄看,扁擔杆屬的植物在我國華中、西南和華東南部分布較多,地域上的植被差異不會像行政區劃線那樣明顯。江蘇南部的動植物種類跟浙江幾乎沒有明顯的差別,扁擔杆就跟檫木、木姜子、柃木等種類的植物一樣,在稍往南的山裡面常見,而長江太湖邊上看到就覺得眼前一亮。今年我認準了去年看到果實的植株,才補拍到了它的葉子和花朵。

在古籍上,這種植物被稱為娃娃拳、孩兒拳,據稱果實的樣子像握著的小手,《救荒本草》中相關記載為「救飢採子紅熟者食之,又煮枝汁少加米作粥甚美」。其實這種果實的內核很大,果肉很薄,根本就難以用來充飢,難怪古人要推薦用它的枝葉煮粥喝。

你覺得這果子像小孩的拳頭嗎?

我國從西方引入植物分類概念並運用於實際的學者如胡先驌、陳煥鏞、鍾觀光等前輩都是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前的科學家。在這之前,人們基本上只根據某一個特徵將其主觀分類,加上交流信息渠道不暢以及沒有嚴謹的標本手繪,很多植物的名稱實際上都是混亂的。

清朝的吳其浚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雖說有了圖文並茂的格局,但還是將這種植物錯認為莢蒾;謝宗萬先生的《中藥材正名詞典》也沒有把扁擔杆的名字正過來,老先生也認同《植物名實圖考》的看法,覺得它就是一種莢蒾。

想像一下,如果用來入藥的植物被認錯,吃錯藥的肯定不在少數,所謂的治病功效也就大打折扣了,這也是我對傳統醫藥感到有點齒冷的部分原因之一,對象都認錯了,談何對症用對藥?

扁擔杆的別名很多,除了上述的娃娃(孩兒)拳外,還有叫麻糖果、葛荊麻的,人們覺得其葉子有幾分像薴麻,樹皮中纖維質豐富,被山裡人用來搓繩,或許它應該被歸入麻一類的植物吧?現代分類學將其歸入椴樹科,前幾天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扁擔杆花朵結構的時候,覺得它跟我見過的錦葵科植物很像。

扁擔杆的花朵很不起眼

這種植物的木質脆而疏鬆,攀折角度稍大就會斷裂,而且很少見到有長成很粗的材質。我搜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扁擔杆」這個名字的起源,網上有一種說法稱,扁擔杆樹皮的纖維可以搓成用扁擔挑東西的繩子而得名,這也太牽強附會了,為何不乾脆叫扁擔繩呢?

這樣一個看起來不靠譜的大名是如何在近代被大眾認可並普遍接受的,迄今成謎。

我想了很久,扁擔杆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可能是某種南方方言筆錄的誤傳(以前的文字無患子討論過類似的話題)。或者還有一種我個人附會的想法,那就是這種植物的木質枝條很細長,但又不具有纏繞的形態,於是只能肩靠著其它喬木往上生長,大樹就像人的肩膀,而它就像肩膀上橫亙的扁擔。我是瞎猜的,沒有啥依據,朋友們可以討論一下,有朋友知道來龍去脈的,請告訴我。

藥用價值什麼的就不談了,怕吃錯藥。

春天拍到的植株,去年的果實還宿存著

如果不是注意到果實的樣子,扁擔杆真是大眾臉的典型

相關焦點

  • 第240種 椴樹科-扁擔杆屬-扁擔杆
    扁擔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扁擔杆,其到底能不能做扁擔,不太清楚,但就其能夠長到4米,可稱為小喬木了
  • 跟拍植物035:扁擔杆
    去年6月份的某天中午,我和小夥伴們溜達到民大校園,發現了一棵正開花的扁擔杆(Grewia biloba G. Don),灌木。
  • 扁擔挑東西時重量不變,物理學告訴你如何省力?長繩還是短繩?
    ,以及從靜止向上加速時,扁擔和物品處於超重狀態,人肩膀承受的力量要大於扁擔和物品的總重力,反之人肩膀承受的力量要小於扁擔和物品的總重力。 正是因為人行走時存在上下起伏,所以整個挑扁擔的過程,肩膀承受的力就是一壓一放的狀態,如果起伏程度過大,人的肩膀很快就會吃不消,所以挑重物時我們要儘量減輕走路時的起顛簸;假如我們行走在一桿非常靈敏的稱上
  • 湘江理論|深度|湯集安:從扁擔上感悟擔當作為(群言堂)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了一個有關「金扁擔」的故事。當年鄉親們告訴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這就要求我們敢於擔當作為,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則扁擔的故事,朱德的扁擔。井岡山革命時期,朱德總司令親力親為,常隨著隊伍去挑糧。
  • 《地理·中國》央視頻號全網首播《植物傳奇》|扁擔藤,荒野求生就靠它!
    除非,你能找到它……扁擔藤,荒野求生必備植物!雨林裡迷路了遇到扁擔藤,該怎麼用呢?A:吃了它B:嚼了它,把渣滓吐出去C:砍斷它,喝流出的汁液D:順著它生長的方向走,找到出去的路那麼問題又來了,扁擔藤通常長在什麼地方?
  • 80萬猛禽撞了幾個魚盆,大爺抄起扁擔就開砸:年輕人太沒素質了!
    猛禽撞了大爺的魚盆,大爺用扁擔一頓砸:這「破皮卡」能值80萬?本想著下車協商一下相關的賠償事宜,畢竟一個老人出來賣魚也不容易,沒想到老人根本就不聽自己解釋,抄起手上的扁擔就往車上砸來。王先生看到這樣的狀況感到非常錯愕,他不敢上前去阻止老人,害怕推搡間發生更多的意外,無奈只好選擇了報警。80萬猛禽撞了幾個魚盆,大爺抄起扁擔就開砸:年輕人太沒素質了!
  • 這個擔著扁擔的洋女婿火了
    原標題:這個擔著扁擔的洋女婿火了 美國男子Aaron用扁擔挑菜。 「他很隨意,讓他去挑扁擔,他沒挑過,但他也去挑。」Aaron隨和,為人「很接地氣」,在人文外婆家,栽辣椒秧、扯筍子、挑擔子、掃地什麼活都搶著幹,人文把這些拍下來傳到網上,沒想到Aaron成了網紅,她和Aaron認識三天就閃婚的愛情也引來網友熱議。 「好羨慕,幸福一家人,愛情不分國界,祝福開心就好。」「說明一個問題,男人責任心很重要。」
  • 山東大爺挑著扁擔給防疫人員送上格蘭仕微波爐
    近日,山東淄博殷大爺的扁擔一頭挑著一臺格蘭仕微波爐,一頭挑著一箱蘋果,送到了淄博市淄川區防疫一線,放下後馬上轉身就走。疫情檢查人員多次追問他的姓名,殷大爺只說「想讓你們吃口熱飯」。「現在封路,車開不進來,家裡正好有扁擔,,就挑著過來了。」殷大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知道他們挺辛苦的......這麼冷吃涼飯身體不好受,即使給他們把飯送去,有時候來不及吃也放涼了,我想著送個微波爐去吧,讓他們吃飯方便些。」當下,全國上下都在齊心協力抗擊疫情,數百萬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都奔赴到了最前線。
  • 農民扛起「金扁擔」,倉廩盛滿「中國糧」
    這背後,一副「金扁擔」出了力。國家小麥工程中心主任許為鋼代表向科技日報記者揭秘:「如果沒有無人機噴灑農藥,沒有智慧水肥系統廣泛運用於春管,今年的豐收是無法實現的。」科技日報記者採訪多位代表委員、院士教授,他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金扁擔」,正瞄準農業發展中的深層問題,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上發力,一舉撐起了國家的糧倉,盛滿了百姓的飯碗。
  • 有種「巨嬰」叫楊鎖,吃飯靠餵走路靠扁擔,23歲懶死家中
    有種"巨嬰"叫楊鎖,吃飯靠餵走路靠扁擔,23歲終餓死家中:我們在家裡常常說再不起來活動就會被懶死,本以為這只是一種開玩笑的話,但是確實有位小夥子23歲懶死家中。他叫做楊鎖。楊鎖出生於河南一個去痛的家庭。因為是家中獨子,楊鎖小的時候就備受父母疼愛,家裡什麼活都不讓他幹,生怕他累著。久而久之,楊鎖連一點生存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在他1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
  • 記憶長沙丨1930年夏天 為爭沙水扁擔打傷腦殼
    民國時期的長沙曾留下一張老照片,在一處場地頗大的公共水井前,擺了水桶和扁擔,兩個人正彎著腰在井口邊取水,而旁邊,圍了很多等待取水的人。這是民國時期長沙夏季用水一幕,那時,沒有自來水,人們的飲用水就是湘江的河水和周邊的井水。每逢夏季,因為飲水常常出現各種爭執或毆鬥。   如今,進入三伏天的中伏,長沙的盛夏愈加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