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的山林,多年來人為改造的痕跡太明顯,野生植物越來越罕見,扁擔杆(Grewia biloba)就是其中的一種。幾年前迷上本土植物的時候,有空就搜山,作為木本植物的扁擔杆還是從我的眼皮底下和手指縫裡漏掉了,直到去年初冬在山路邊看到它特別有個性的紅色果子的時候,才給自己的本土植物記錄加了新。
這種植物除了有分核的紅色果子容易辨識以外,其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的樹葉是最大眾化的樹葉「標準形態」,這也是它不容易在雜樹草叢中被一眼認出的原因,相信植物圈的朋友們大概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由顯眼的果實認知這種植物的吧!
深秋拍到的扁擔杆果實
從以往記錄看,扁擔杆屬的植物在我國華中、西南和華東南部分布較多,地域上的植被差異不會像行政區劃線那樣明顯。江蘇南部的動植物種類跟浙江幾乎沒有明顯的差別,扁擔杆就跟檫木、木姜子、柃木等種類的植物一樣,在稍往南的山裡面常見,而長江太湖邊上看到就覺得眼前一亮。今年我認準了去年看到果實的植株,才補拍到了它的葉子和花朵。
在古籍上,這種植物被稱為娃娃拳、孩兒拳,據稱果實的樣子像握著的小手,《救荒本草》中相關記載為「救飢採子紅熟者食之,又煮枝汁少加米作粥甚美」。其實這種果實的內核很大,果肉很薄,根本就難以用來充飢,難怪古人要推薦用它的枝葉煮粥喝。
你覺得這果子像小孩的拳頭嗎?
我國從西方引入植物分類概念並運用於實際的學者如胡先驌、陳煥鏞、鍾觀光等前輩都是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前的科學家。在這之前,人們基本上只根據某一個特徵將其主觀分類,加上交流信息渠道不暢以及沒有嚴謹的標本手繪,很多植物的名稱實際上都是混亂的。
清朝的吳其浚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雖說有了圖文並茂的格局,但還是將這種植物錯認為莢蒾;謝宗萬先生的《中藥材正名詞典》也沒有把扁擔杆的名字正過來,老先生也認同《植物名實圖考》的看法,覺得它就是一種莢蒾。
想像一下,如果用來入藥的植物被認錯,吃錯藥的肯定不在少數,所謂的治病功效也就大打折扣了,這也是我對傳統醫藥感到有點齒冷的部分原因之一,對象都認錯了,談何對症用對藥?
扁擔杆的別名很多,除了上述的娃娃(孩兒)拳外,還有叫麻糖果、葛荊麻的,人們覺得其葉子有幾分像薴麻,樹皮中纖維質豐富,被山裡人用來搓繩,或許它應該被歸入麻一類的植物吧?現代分類學將其歸入椴樹科,前幾天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扁擔杆花朵結構的時候,覺得它跟我見過的錦葵科植物很像。
扁擔杆的花朵很不起眼
這種植物的木質脆而疏鬆,攀折角度稍大就會斷裂,而且很少見到有長成很粗的材質。我搜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扁擔杆」這個名字的起源,網上有一種說法稱,扁擔杆樹皮的纖維可以搓成用扁擔挑東西的繩子而得名,這也太牽強附會了,為何不乾脆叫扁擔繩呢?
這樣一個看起來不靠譜的大名是如何在近代被大眾認可並普遍接受的,迄今成謎。
我想了很久,扁擔杆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可能是某種南方方言筆錄的誤傳(以前的文字無患子討論過類似的話題)。或者還有一種我個人附會的想法,那就是這種植物的木質枝條很細長,但又不具有纏繞的形態,於是只能肩靠著其它喬木往上生長,大樹就像人的肩膀,而它就像肩膀上橫亙的扁擔。我是瞎猜的,沒有啥依據,朋友們可以討論一下,有朋友知道來龍去脈的,請告訴我。
藥用價值什麼的就不談了,怕吃錯藥。
春天拍到的植株,去年的果實還宿存著
如果不是注意到果實的樣子,扁擔杆真是大眾臉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