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篡改的假冒電子產品在市場層出不窮,而除了相關部門的監管,用技術克制技術則是研究人員努力的方向。
近日,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自我擦除晶片,當晶片暴露在光線下時,它會擦除上面列印的信息,清楚地表明有人打開了盒子,這將幫助阻止假冒電子產品,或者在敏感貨物被篡改時發出警報。可以用於防範假冒偽劣電子產品,或為敏感貨品提供安全保障。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能夠暫時儲存能量的新材料,它發出的光色可隨時間或外界刺激變化。基於這種新材料的晶片中的內容,可以在幾天內自動消除,或者在必要時用藍光擦除。
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Parag Deotare說:「一般來說,很難檢測設備數據是否被篡改過。設備可能看上去運轉正常,但實際上正在向第三方發送信息。」
具體來說,由於設備內部的晶片上印著一個自消條形碼,如果有人打開它,該設備用戶可能會得到提示。還可以通過製作一個條形碼放在集成電路晶片或電路板上,以證明它們在旅途中沒有被打開或更換。
這種自擦除晶片是由一層三原子厚的半導體層製成的,該半導體層位於一層基於偶氮苯的分子薄膜上,偶氮苯是一種在紫外光作用下收縮的分子。這些分子反過來拖拽半導體,使其發射稍長波長的光。
拉伸的偶氮苯在黑暗中約7天自然會釋放其存儲的能量,如果暴露於熱和光下,該時間會縮短,或者如果存儲在陰暗的黑暗處,則時間會延長。當偶氮苯停止拉伸半導體時,無論是在晶片上寫入任何內容,無論是驗證條形碼還是秘密消息,都將消失。另外,它也可以用藍光一次全部擦除。擦除後,晶片可以記錄新消息或條形碼。
研究人員將晶片與半導體分層,使用「透明膠帶」方法,將膠帶粘在一塊二硒化鎢半導體上,並用它來剝離單層材料:單層鎢原子夾在兩層硒原子之間。用一種印模將半導體轉移到塗有偶氮苯的晶片上。
目前,偶氮苯只保留了大約一個星期的記憶,然後它自我擦拭並清除,但這可以通過將其儲存在寒冷、黑暗的地方來延長其清除記號的時間。基於此,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將專注於延長材料保持信息完整性的時間,以作為防偽措施進行深度開發。
這也再次證明,用技術克制技術,是在市場監管之外另一防偽的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