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滅絕至今還是個謎。但如果他們當時並未滅絕,我們是否能與之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呢?
近10萬年前,有非洲人、亞洲人和歐洲人。也許你會說,那不是和現在一樣麼?
錯了!完全不同!
請不要以為庇里牛斯山的猛瑪獵人和肯亞居民之間的區別僅是普通的發質和膚色的區別:他們根本屬於不同的人種。
就如同非洲象和亞洲象之間的區別,或是一匹斑馬和一匹馬之間的區別。比如在印度尼西亞生活的弗洛裡斯人身材矮小(只有1.2米),簡直可以稱作「霍比特人」!
弗洛裡斯人與現代人頭骨對比
現在,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都屬於同一種人,也就是起源於非洲的「有智慧」的人類,稱為「智人」。但是4萬年前,當智人來到歐洲的時候,早已經有一群真正的土著人生活在那裡,也就是「尼安德特人」,或被稱為「尼人」。
他們有1.6 米到1.7米高,大腦袋大鼻子,眉弓粗短。這種身材強壯的人,只要一拳頭,就能把我們最優秀的拳擊手擊倒在地。總而言之,他們與我們截然不同。
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頭骨對比
前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在某些現代人身上也攜有與尼安德特人相同的「基因」,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如今沒有誰是真正的尼安德特人的事實。
於是很有可能,我們與這位遙遠親戚的關係就如同獅子和老虎,是兩個相近的物種,有時還可能雜交。但老虎和獅子的基因決定了兩者雜交後無法孕育出大量強壯的後代。
這種被稱為「虎獅」或「獅虎」(名字取決於母親到底是老虎還是獅子)的個體,通常會表現出不孕不育,且無法抵禦疾病侵襲。
虎獅
同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基因交換最終也很罕見,不足以合併為一個新的人種。所以,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神秘消失,並非是因為與逐步在歐洲擴散的智人雜交並逐漸融入了智人。假如尼安德特人能在地球上生存更久,他們是否能存活至今呢?
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否定的,因為我們通常把他們說得愚蠢不堪,認為他們必定最終還是會走向滅亡。
且慢枉加斷言。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這一論斷的可靠性正在降低。如今我們知道,尼安德特人的大腦比我們略微大一些,他們會用石頭製作各種複雜工具,而且和我們長久以來使用的工具並無大異。
我們智人所謂的「優勢」在哪裡呢?尼安德特人甚至極為聰明且富有想像力,他們會使用彩色顏料,製作首飾,也許還會製作樂器(如骨頭製成的笛子)。
科學家覺得他們還會製作獨木船,甚至用獨木船探索了希臘群島,比智人採用相同方式來到位於世界另一頭的澳大利亞早了幾萬年。某些考古學家甚至認為4萬多年以前在歐洲出現的新技術(如精巧石鋸、骨頭製成的工具和雕塑、第一批巖畫)並非出自新移民的智人之手,而是土生土長的尼安德特人的傑作。
因此,認為我們的祖先之所以比尼安德特人活得更長久是因為他們更有智慧,這未免有點自以為是!
另一個讓我們覺得尼安德特人無法一直存活至今的看法是:智人早已把他們殲滅了。智人曾對尼安德特人發起戰爭,直到把他們消滅。可能是這樣吧,但是出於何種理由智人要殲滅尼安德特人呢?
畢竟,兩種人在西歐,尤其是在現今法國地界,和平共處了3000到5000年之久,考古學家從未找到他們衝突的跡象。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戰爭在舊石器時代似乎是非常罕見的事。在全球發現的上百具各種古人類骸骨中,只在數十具殘骨上發現了暴力所致的傷痕,而且無法排除是意外所致。
這也很正常:在居無定所的狀態下——多種人類在很長時期內都處於這種狀態——如果想要安營紮寨的地方已被他人佔據,那麼最簡單又不具風險的做法就是另起爐灶,而不是勞民傷財地大幹一仗,直到有一方屈服;難道不是嗎?
此外,科學家也不確定尼安德特人和我們的祖先經常出沒於同一片區域。相比智人,尼安德特人事實上更中意於大型野獸,比如鹿或野牛。某些學者認為這種飲食差異也許正可以解釋為何我們的遠親在2.5萬年前消失。
事實上在那個時期,氣候變得嚴寒無比,大型野獸難覓蹤影。尼安德特人肌肉發達,大腦容積大,比我們需要更多的熱量,因此生計一定比智人更艱難……
如果尼安德特人正是因此而消失的話,那麼問題來了:假設當時氣溫沒有驟然下降,那麼尼安德特人能存活下來嗎?也許有可能。在一段時期內,一切都將風平浪靜。但當人類的生活方式從狩獵採摘的遊牧生活轉變為定居的農耕生活(正如歷史上曾發生的那樣),麻煩就來了。讓我們回到1.2萬年前。
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了。氣候的變化導致中東地區森林消失,迫使第一批美索不達米亞居民為了填飽肚子,創造出了農業(種植小麥、馴養家畜)。
如此一來,一個人的兩隻手就能創造出可養活不止一人的糧食。新興的城鎮裡食物不斷囤積,人們不再需要花費時間尋找食物。一些人開始專注於新工具的製造或房屋的建造工作。
這是技術快速進步的開端。農耕人口飛速增長,或因他們佔據了新的土地,或因近鄰部落競相效仿,總之這種新型生活方式到處生根發芽。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戰鬥的理由:為了奪取城鎮裡滿滿當當的糧倉。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那個時期的農民,新來的陌生人偷走了你收穫的糧食,你別無選擇只能和他抗爭,因為如果放棄自己的土地和農作物,那就只有挨餓等死!
當農耕技術來到歐洲,那裡的智人變成農民的時候,尼安德特人應該還停留在捕獵時代。事實上,尼安德特人經常出沒的地區,如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西班牙南部、萊茵河口地區,也是保持狩獵採摘的生活方式最持久的地區。
最終,面對智人農耕技術的不斷進步,尼安德特人別無選擇,只能對定居農民發起進攻,強行奪取他們自己無法製造的器皿和糧食,以抵抗農業文明進步給他們帶來的困擾。
這種局面並非不可能。19世紀,美洲印第安人和歐洲移民間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鬥爭。
那麼,尼安德特人是否也像印第安人那樣被滅絕了呢?也不一定。
他們也許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起自己固有的文明,就如古代的匈人和蒙古人一樣。如果那樣,那麼也許現在歐洲就會有個奇怪的國家,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尼安德特人。這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託爾金的世界!
託爾金受凱爾特傳說的啟發,創造出了《指環王》。這部作品比起世上其他神話,人物風格迥異而獨特。這些人不是來自一個超然世界的上帝與惡魔;既不是鬼神,也不是隱形人;也不是像噴火龍這樣的怪獸;而是和我們有一樣飲食起居的巨人、妖精、精靈、矮人及哥布林,他們有自己的社會和習俗文化。
簡而言之,是像我們一樣的「人」,但不是智人。說不定這些只存在於歐洲的民間傳說正是一個遙遠時代的記憶,一個智人和另一種人類共處在同一個星球上的記憶……
撰文 René Cuillierier
編譯 王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