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拍了張特寫照片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馱著上升器(著上組合體)在月球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的預選著陸區穩穩降落。在月面實施軟著陸之後,嫦娥五號利用它的高解析度全景照相機拍攝了周圍環境,同時也給自己的一隻「大腳板」來了一張特寫。正是這張特寫照在網際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嫦娥五號拍攝的月面照片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這張照片有什麼蹊蹺之處嗎?
有細心的朋友將嫦娥五號「大腳板」放大後,發現它將月面砸出了一個坑!由於巨大的衝擊力,嫦娥的支撐腳深深地嵌入衝擊坑裡,並且周圍也沒有我們熟悉的水泥灰狀的厚厚塵土,那些浮灰月塵都被反推力發動機噴出的氣流吹走了。
嫦娥支撐腳形成衝擊坑
這本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嫦娥五號著陸器組合體總質量接近2000千克,儘管月面的引力僅有地球海平面的六分之一,但嫦娥五號是在接近月面兩米高度就關閉了反推發動機,因此著陸瞬間四條支撐腳對月面的撞擊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阿波羅11號的奇蹟
與嫦娥五號一樣,第一次載人登月的美國阿波羅11號也是降落在月海邊緣一處相對平坦的地方,它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一枚深深的腳印,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稱之為「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的一大步」
與阿姆斯特朗的腳印相比,我更關心阿波羅11號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它是如此輕柔,似乎不願意驚醒熟睡的嫦娥。
由於要運載兩名太空人和沉重的維生設備,阿波羅11號著陸艙「鷹」的全重達到14噸,是嫦娥五號的7倍,但它的著陸過程卻如一根羽毛落地,「鷹」的支撐腳輕輕地「放」在月面上,沒有衝撞,也沒有激起任何月壤。
「鷹」的腳輕輕地「放」在月面上,周圍是厚厚的月塵
感謝太空人攜帶的哈蘇相機,它用彩色照片為我們還原了阿波羅11號落月的情景:巨大的「鷹」飄然降落,它強大的反推發動機居然沒有將下方的灰塵吹走,以便讓阿姆斯特朗為人類留下雜亂的腳印。
如果月塵是被吹起再落回到原來的位置,為什麼「鷹」的腳背上是如此乾淨,看起來一塵不染的樣子。這簡直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奇蹟!
揚塵沒有落在「鷹」的腳背上
其它的腳印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嫦娥四號和嫦娥三號在月球上的倩影。姐妹倆4.2噸的身板兒照樣在月球不同的地方踏出深坑,月壤從支撐腳的底部向外側濺射出來,鼓起的小土包甚至埋沒了「腳丫子」。
注意看嫦娥三、四號的腳印
這其實是符合慣性定律的:當著陸器衝擊地面,它的支撐腳會在吸能器的作用下向外側展開,支撐腳同時向斜下方衝擊,而下方的碎石土壤因為慣性傾向於保持它們原來的位置,所以在受衝擊彈起後,有一部分會掉落到原來的地方。
這與發動機吹氣不同,反推發動機的氣流是連續噴射的,月面沒有空氣,被吹起的細小月壤顆粒會落到比較遠的地方,只有少部分掉落在著陸器底部附近。
讀到這裡你應該理解了,為什麼嫦娥著陸器的四周總是顯得很乾淨,沒有想像中灰撲撲的樣子;那些顯露出月表的小石塊上也沒有蒙塵,因為灰塵都被吹走了。只有當玉兔月球車用它網狀的車輪碾過時,月面上才會出現兩道看起來「潮溼」的車轍。月面沒有水,潮溼其實是光線照射造成的假象。
玉兔月球車留下的車轍
當然啦,並不是所有的阿波羅飛船都如阿波羅11號那樣「神奇」,比如說阿波羅14號著陸後的照片看起來就顯得「正常」一些。可能是阿波羅14號的著陸點不平坦,它看起來是斜的。有一側的支撐腳將土壤剷出了一個大大的土堆,而另一側則有很明顯在地面推拉的擦痕,這是由於吸能器動作筒在衝擊瞬間伸縮造成的。
阿波羅14號支撐腳的痕跡
與阿波羅14號不同,阿波羅17號在月面著陸時也留下的衝擊坑略顯誇張。其實這是因為它的一隻腳碰巧落在一個小隕石坑裡,這個大洞並非人為原因造成的。
阿波羅17號一隻腳「踩」進了撞擊坑裡
總結:
一位偉大的哲人教導我們:「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需要親口嘗一嘗它」。嫦娥工程已經成功實現了三次登月,通過對嫦娥著陸器在月球表面拍攝的照片,我們深刻了解了神秘月球的一些基本情況,同時也明白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還有哪些東西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相信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壤能為我們揭開更多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