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有一群人他們默默地為祖國奉獻,為人民爭光。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他們就是太空人。
1970年4月24日我們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當時普天同慶,中國航天事業第一步成功,就意識到我們祖國的繁榮富強和航天裡程,總有一天會載人航天。夢想如何簡單,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隨著「神舟五號」飛船一起去太空旅行,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更是全世界歡騰。
如今發射衛星,已經是我們祖國很普遍的現象了。那麼航天員的生活是如何的嗎,今天咋們說說,太空人的生活。
太空人的基本條件
太空人主要條件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行為,年齡大約30歲,高級訓練,累計飛行需要600小時以上,大專學歷,成績優良,無事故,無菸酒癮,最近3年體檢正常,心理素質強,幾乎是幾千學員裡挑選最優秀的幾個。
太空與地球環境差別很大,空氣,重力,幾乎沒有。輻射較大,所以科學家們專門設計了太空衣。只有空間站飛機艙內才有空氣呼吸,輻射也小。航天材料可以擋住太空輻射,但是失重會就有些麻煩。
吃飯
太空人在太空生活首先需要食物,那他們食物如何吃的。最初的十幾種已經到了目前的100多種。每天吃4頓飯,一周不重複。
早期太空人,在太空吃飯基本上把食物做成有形狀的物體,這樣吃不浪費也方便。如今科學發達,太空人在太空中能吃到香腸、烤魚、土豆燒牛肉、奶油麵包、豆豉肉湯、金槍魚沙拉、餅乾、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
外國太空人甚至可以喝可樂。太空人吃飯不是想吃什麼就什麼。營養師為他們配有營養,廢物少的食物。一個塑膠袋裝7種食品,航員一頓的飯菜。太空吃飯前,先把食物放入碗形中,用注射器把水注進去,放進烤箱裡加熱,就可以吃了。
太空吃飯和我們生活吃飯差別大,所以科學家專門做了一套太空用餐工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有冷水器和加熱器。
吃飯時,太空人把身體固定在一個位置。一定要端碗、夾飯、張嘴、咀嚼動作的連貫性。動作輕來輕去;夾飯、夾菜平衡,準確。
對於飛來飛去的食物,一定要控制好節奏,不要讓食物進嘴裡又飛出來;咀嚼時嘴巴閉住要放慢,細嚼慢咽,避免食物進入肺造成危險,避免環境的汙染。
睡覺
黑白不分,太空人在天上航行,基本沒有白天黑夜。無法實行地球的生活習慣,只好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中沒有躺著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中我們可以行走睡覺。到了失重的環境裡,就失去了「上」「下」的失重表現了,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沒有上、下,所以睡覺就沒「平躺」感覺。
飄著睡也不行,當醒來後感覺掉進萬丈深淵,最後科學家就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太空人固定在床板上睡覺。他們睡著後四肢是固定的,如果把手腳放出來或者伸出去。小心觸動航天設備引起事故。
洗臉和刷牙
太空人特殊的洗臉刷牙,防止水亂飄,一般用溼毛巾擦臉就算是洗了;刷牙時,用手抹點牙膏來回搓幾下,再用溼毛巾擦乾淨牙就算刷牙了。太空人刮鬍子一般使用電動剃鬚刀。太空艙本來就十分狹小,環保問題就顯得極為重要。如果細小的鬍渣飄在座艙裡,清理起來會十分困難。
洗澡
太空中洗澡不易。失重狀態下的水全是小水珠,很容易嗆壞人或者嗆死人。所以洗澡時,戴上呼吸罩和護目罩。洗完後,身上的水要開動水泵連同空氣一起抽走。沾在帆布罩上的水也得用水泵抽走。洗澡時間15分鐘,可清理需45分鐘。
中國航天的發展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太空人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歡迎閱讀,評論區熱心討論。熱心回復。喜歡就關注@歷史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