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飛機提供的氣象數據重要性僅次於衛星,一旦沒有這些數據,預報員基本上是閉著眼睛播報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說,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大部分民航飛機趴窩,嚴重影響到氣象數據的收集,天氣預報將失準。
正常情況下,世界氣象組織每天會收到70萬條從天上發來的氣象數據,可是疫情打亂了人類飛行,全球氣象數據量銳減一半,歐洲數據量減少了65%,歐洲天氣預報中心暗暗叫苦,我們的口罩還能準時到貨嗎。
目前,絕大多數民航飛機都安裝了相當先進氣象設備,能夠自動搜集和處理飛行中的大氣數據,以報文的形式自動傳送到地面站,提供給氣象部門,主要數據包括氣壓高度、氣溫、風場。
利用飛機導航系統和空速系統,計算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和空氣相對於飛機速度的矢量差,來獲得風場數據;通過鉑電阻測溫元件可以獲得不同高度層的溫度。如果在民航飛機上加裝水蒸氣傳感器,就能探測空中的溼度、冰粒有效密度等雲物理量,簡直就是空中氣象臺。
據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我國三分之二的航空氣象數據收集來自飛機的起降階段,數據準確性高於世界水平,是我國高空氣象觀測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指導生活、生產非常有價值。現在有能力的國家都將國家防禦與民用飛行的氣象數據整合在一起,通過資料庫掌握全球大氣,服務於國家戰略。
早在2004年6月,中國民航局就與中國氣象局籤署了航空器氣象資料下傳合作協議,通過飛機採集氣象資料後及時下傳至氣象部門,從而豐富我國現有的實時氣象資料庫,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率、氣象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我國現有常規氣象探測資料在時空上分布不均,高空、高原、沙漠、海上等氣象探測資料短缺,而這些氣象資料往往又特別重要,用途廣泛。這一項目的實施,將有效解決東部地區現有無線電探空等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在時空分布上的不足問題,也將改善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嚴重匱乏的西部地區,尤其是高原、沙漠地區的資料覆蓋率。
原來民航飛機還能為天氣預報服務,天啊,這個知識太太太太冷門了啊,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