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哲學家:人工智慧應該先研究細胞而不是大腦

2020-11-23 網易科技


【網易智能訊 8月29日消息】從一開始,我們就被告知,智能與大腦是密不可分的。智力是智能的一個非正式的同義詞,而且,對天賦和智慧的任何討論都將大腦作為隱喻。自然地,當技術發展到人類決定在機器中複製人類智能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在人工智慧中模擬大腦。

但如果這是錯誤的呢?如果所有關於創造「神經網絡」和機器人大腦的討論都是一種誤入歧途的做法呢?如果在推進人工智慧方面,我們拋棄了大腦的比喻,轉而支持更小的細胞呢?

這種反直覺的方法正是Ben Medlock的工作,他不是你的普通人工研究員。作為SwiftKey的創始人(一家使用機器學習參數來設計智慧型手機鍵盤應用的公司),他的日常工作是圍繞人工智慧系統如何能增強我們已經在我們的電子設備上使用的標準工具。

但是Medlock卻像一個人工智慧哲學家。他的想法不是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從簡訊中減少幾秒鐘的時間。他希望推動人工智慧研究和開發領域的範式轉變,以及我們如何定義智力。

「我過著這種雙重生活,」Medlock說。「我與SwiftKey的合作一直圍繞著你如何使用人工智慧,讓它變得實用。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我的日常工作。

「但是,我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思考人工智慧發展的哲學意義,而智能是一種非常具有人類價值的東西。」這種想法讓他想到了人類生活的基石——細胞。

他說:「實際上,我認為應該從真核細胞開始研究,與其把人工智慧視為人工大腦,不如把人體想像成一臺「不可思議的機器」。

一般來說,人工智慧科學家們更喜歡大腦作為智力的模型。這就是為什麼某些機器學習方法被描述為「神經網絡」。這些系統並沒有任何連接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連接方式,比如神經元和神經結構,然而「神經網絡」傳達的是一種類似於人腦的複雜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神經系統的比喻是Medlock想要摧毀的。他說:「如果你在人工智慧領域,你就會知道,人工智慧現在的水平和人類智商水平之間實際上存在著鴻溝。」

目前,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正試圖通過一個單獨的任務,將其分解成更小的步驟,並訓練一臺機器一步一步地完成這項任務,從而模擬機器的推理和獨立決策。這些機器學習識別特定模式並執行特定動作的次數越多,我們就會發現它們是「更聰明的」。這是解決問題的重點。

但Medlock說,這不是人類的工作方式——人類並沒有以這種方式處理和完成任務。他說:「如果你開始研究人類的智力,或者說是有機的生物智能,那麼從大腦開始研究就是一個錯誤。」

「細胞是信息處理機器,細胞更像微型信息處理機器,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它們是聯網的,這樣它們就能和其他細胞在群體中進行交流。」有人可能會說,人體是由37.2萬億臺獨立的機器組成的。

Medlock深入研究了這個想法,利用DNA複製的生物過程來闡明他的觀點。由於遺傳密碼的突變,傳統的進化模式已經假定了生命的進化,因為這種錯誤會在無意中導致適應能力的下降。

但是,由於遺傳學家正在研究複製過程,基於突變的進化模型已經發生了變化。進化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是偶然或突變造成的。Medlock說:「複製DNA的細胞機器太精確了,每40億個DNA只有一個會出錯誤。」

這就是人工智慧部分的用武之地:一系列的校正機制可以消除DNA片段中的錯誤,而細胞則擁有一些工具和技巧來積極修改DNA,以此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芝加哥大學的生物學家James Shapiro在1992年的裡程碑式的研究中被稱為「自然基因工程」。


「智能不是下西洋棋的能力」Medlock說:「我認為,這是對智能的真正意義的回歸。」「智能不是下棋或理解語言的能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智能是一種處理環境數據,然後在環境中採取行動的能力。「細胞真的是智能的開始,是所有的有機智能的開始,而且它是一種數據處理機器。」

他說,有機智能為有意識的有機體提供一種具體的模型。「只有在和我已經預測到的模型中的數據出現衝突時,通過感官進入的數據才重要。」

Medlock基本上是在說,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出像人類一樣聰明和適應能力強的機器,我們就應該開始建造人工智慧系統,它擁有這些類型的具體模型,以便讓智能機器擁有人類已經展示的那種力量和靈活性。

當然,這引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這是否是我們想要從人工智慧中獲得的東西,「,」Medlock說,「如果我們更願意看到我們的人工智慧專注於執行特定的任務和實現狹隘的目標,我們可以繼續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Medlock認為,這種方法可能是有局限的。大腦模型對於開發人工智慧系統非常有用——它負責一個或幾件事情——但卻阻礙了它到達更高層次的創造力和創新。這可能是第一部分和臭名昭著的「擴展大腦」第四部分的區別所在。

他說:「通過我們目前的方法——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絡和其他方法——我們將開始突破障礙,我認為我們不需要再回到過去嘗試模擬有機智能的進化過程,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到底在做什麼。」

對於如何應用他的理論,Medlock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他認為人工智慧應該從細胞來研究,而非大腦。他承認,他的想法只是一種抽象的練習。人工智慧開發人員可能會選擇使用細胞作為人工智慧的恰當比喻,但這一概念在短期或長期內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完全未知。不過,Medlock有一些想法。


首先,這些機器的整體需要是信息處理器。儘管它們可以連接到雲上,但它們必須能夠在物理世界中吸收和分析信息,而不依賴於可以通過無線連接的更大的伺服器。他說:「我不相信我們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實現不存在的智力,因為現實世界的複雜性肯定會催生出有機智能。因此人工智慧需要擁有自己的實體載體,配備各種各樣的傳感器。

其次,它們需要移動。他說:「要能夠擁有具有人類水平靈活性的智能,甚至是動物級別的靈活性,你就會覺得自己需要能夠漫遊。與世界以及它的所有部分進行互動,對於模擬人類層面的認知是至關重要的。「運動是關鍵。」

最後一個關鍵是自我意識——機器必須理解自我,以及它與世界其他事物的區別。這仍然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巨大障礙,尤其是因為我們還無法確定自我意識在人類身上的表現。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精確地指出這種現象在有機大腦中是如何發生的,那麼我們也可以在人工智慧中模擬它。

雖然這一想法將人工智慧帶到了科幻小說的新高度,但這並不奇怪。Medlock建議看看自動駕駛汽車。這臺機器現在是一臺基本的機器,配備了一系列光學傳感器和一些其他的傳感器來檢測物理命中,但僅此而已。但如果它被納米材料覆蓋,它甚至可以探測到微小的物理觸碰,並吸收各種各樣的感官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採取行動。突然間,一個形狀像汽車的物體,能夠做的事比簡單地把人們往返運送多得多。

此外,對於任何害怕像機器人的人造反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應該是好消息。Medlock的想法基本上排除了人工智慧應該作為一個相互聯繫的頭腦的概念。相反,每臺機器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有自己的經驗、記憶、決策方法和如何行動的選擇。就像人類一樣。


除了技術上的限制,還有一個主要障礙阻礙了Medlock所倡導的——那就是道德問題。在重新塑造我們用來接近人工智慧的隱喻時,他也在暗示人工智慧的發展模式從緩解具體問題轉向了創造一個由金屬和電線製成的有感情的人。

他說:「我的確認為,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有一些論據可以說明,或許我們應該避免建立人類層面的系統。然而,在實踐中,我們是被解決問題所驅動的,我們只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我們看到了它帶給我們的方向。希望在我們取得進展的時候,我們是開放的,我們對監管體系、法律體系、司法體系、人權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最終,Medlock的想法遠沒有在現實的、現在的發展和測試中實現,他既受到了阻礙也得到了解放。人工智慧採納細胞的暗喻並運行,可能任重道遠,但Medlock有很多時間來改進這個想法,並在決定它以何種方式被採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選自:inverse  翻譯:網易見外智能編譯機器人  審校:吳曼)

本文來源:網易智能 責任編輯:tianjunhong_NT4769

相關焦點

  • 換個角度看AI:追溯人工智慧研究的歷史和哲學邏輯
    邁向人工智慧  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是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先驅之一。翻開人工智慧家族塵封的相冊,明斯基就是給家庭聚餐添上些許不安的老人:「明斯基老叔,他迷人,與眾不同,講話總是很有趣。」  明斯基是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the Dartmouth Conference)的組織者之一。
  • 人工智慧是不是應該有情緒?這個問題很嚴肅
    近年來,人工智慧(AI)已然成為大家的主流話題,它不再只是科幻迷的菜,也不只是谷歌工程師的專屬,就算在晚會、咖啡店、甚至茶餘飯後,你都可以聽到人們在談論人工智慧。  智力的發展,無論是人工智慧或是人類本身,最終都是走向認知領域的增長和知識的學習。而自人工智慧的第一代構想產生以來,行業對其的認知層面尚圍繞在如何去發展的問題。
  • 美新研究 藉助人工智慧了解大腦思維
    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和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模型,為大腦活動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路。「幾個世紀以來,神經科學家都是通過把大腦活動與輸入和輸出的信息聯繫起來研究大腦的工作方式。比如,要研究運動的神經科學,科學家先測量肌肉的運動和大腦的神經元活動,然後把兩者聯繫起來尋找規律。」
  • 華為的人工智慧研究暢想:Educated AI
    這個場景是我們設想的未來管家機器人的使用場景,它的最大特點是基於受教式人工智慧(Educa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技術。這種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 應用限定的智能系統:根據此原理構建的智能系統服務於不同的應用,圓滿完成任務是每個系統的終極目標,系統的智能性全部體現在完成任務的能力上,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有一個流派,傾向於認為對大腦的恰當模擬會是製造出人工智慧的關鍵,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對人腦的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了。對大腦的研究、以及對以此為基礎的人工智慧的研究,早已脫離了單個學科可以應對的範疇,而需要多個學科領域之間的相互協作。或許只有最頂尖的人才才能理解,並最終推動這些領域的進步。不過即使是我們目前對人腦非常淺薄的研究中得到的認知,也已經構成了一幅無比美麗的畫卷。這其中蘊含的奧妙讓我們絲毫不會懷疑,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妙(同時居然是自然進化出來的)結構。而
  • 想突破人工智慧極限,先研究好「人類大腦」
    科學家回歸人類大腦的研究,為當今運算技術尋找新的替代方案,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CEA-Leti首席科學家Barbara De Salvo指出,自1950年代中期人工智慧(AI)初露曙光以來,儘管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此概念一直十分感興趣,但有關AI的研究卻幾經波折。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我們曾經說過,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有一個流派,傾向於認為對大腦的恰當模擬會是製造出人工智慧的關鍵,但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對人腦的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了。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最新的進展,它借鑑了人類「大腦」的大概。大多數深度學習模型的架構是基於處理層的,是一種受生物大腦神經元啟發的人工神經網絡。 然而,神經科學家們對於智力(Intelligence)究竟是什麼,以及智力是如何在人腦中形成等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至今任然無法解釋。
  • 使用AI和TPU人類首次重建果蠅大腦神經元,論文登上《細胞》雜誌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通過 AI 算法和 TPU 晶片,人類首次成功重建了果蠅大腦神經元的 3D 模型。這項成果意味著人類對於腦科學的研究更進了一步。新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細胞》雜誌上。論文: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19/04/11/605634.full.pdf近日,谷歌與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所(HHMI)珍妮莉亞研究園區(Janelia Research Campus)以及劍橋大學展開合作,共同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了論文《Automated Reconstruction of a Serial-Section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無法承擔起真正大腦的思維和工作原理。就好像人類發明製造的飛機,是模仿鳥飛的原理, 但不是真正的像鳥一樣在飛。發明神經網絡並不是直接模仿神經,而是從神經的原理得到啟發。腦科學發展會同時帶來腦機接口的發展。如果真的有一天實現強人工智慧,普通人僅憑意識就能操作另一個智慧體,那麼科幻電影裡的超能力將會變成現實。
  • 徐英瑾:作為人工智慧「智庫」的歐洲近代哲學家們
    而英國女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博登的浩瀚巨著《作為機器的心靈——認知科學史》, 則以更大的篇幅討論了AI科學和整個西方科技史、思想史之間的互動關係。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漢語哲學界,將西方哲學史的視角和AI哲學的視角相結合的研究成果,相對還比較罕見,因此拙文將在這個方向上作出一番小小的開拓性努力。
  • 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還是熱點嗎?AI的意義是什麼呢?
    當然人工智慧榜上有名,ai的意義個人認為是人類在已有知識用計算機智能算法去重複演練的的一個過程。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的事情,人類選擇讓ai去做的事情都是人類已經反覆實驗反覆測試過的,能讓人類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人類的文明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 揚·克裡克:前往人工智慧的未來,要先回到中國的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文化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科技,那麼中國的人工智慧和美國的人工智慧有區別嗎?如果有,區別在哪裡呢? 要回答這些艱深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中國的自然哲學和世界觀出發。人工智慧的核心是二元邏輯,而中國對此早已十分熟悉。不僅如此,中國哲學家還令人信服地提出,人類所能知曉的事物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計算概率而已。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他們認為,人類的量子信息存儲於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微管之中,而微管是人類細胞結構的組成部分。通俗點講,就是我們的靈魂存儲在大腦細胞中的微管結構中。我的猜想是,我們的大腦就是量子計算機的硬體部分,而軟體部分,也就是量子計算機的作業系統應該就是我們的靈魂。
  • 霍金對AI的糾結:人工智慧不是天堂就是地獄
    人工智慧的研究與開發正在迅速推進。也許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暫停片刻,把我們的研究重複從提升人工智慧能力轉移到最大化人工智慧的社會效益上面。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AAI)於2008至2009年,成立了人工智慧長期未來總籌論壇,他們近期在目的導向的中性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的關注。但我們的人工智慧系統須要按照我們的意志工作。
  • 原創 | 人工智慧漫談之圖靈測試與中文房間
    天網(Skynet)是電影《終結者》裡一個人類於20世紀後期創造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人工智慧防禦系統,最初是研究用於軍事的發展,後自我意識覺醒,視全人類為威脅,發動了審判日,其形象基本符合所謂的強人工智慧,一字之差戰鬥力便是天壤之別(天網笑摸阿爾法狗頭不語)。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強人工智慧雖然是人類智力級別通用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但這種說法同樣並不代表強人工智慧的本質。
  • 人工智慧應該有「意識」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它應該具備人類意識嗎?成了人們討論的話題。但在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看來,人工智慧會具備人類意識,是一個錯誤的問題。這一觀點來自他今年出版的《Possible Minds: Twenty-Five Ways of Looking at AI》一書,丹尼爾·丹尼特是塔夫茨大學的Austin B.Fletcher哲學教授、認知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
  • 我們的大腦是一臺量子計算機,人類是「神」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
    他們認為,人類的量子信息存儲於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微管之中,而微管是人類細胞結構的組成部分。通俗點講,就是我們的靈魂存儲在大腦細胞中的微管結構中。我的猜想是,我們的大腦就是量子計算機的硬體部分,而軟體部分,也就是量子計算機的作業系統應該就是我們的靈魂。
  • "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否產生意識引發道德爭議
    但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  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慧?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大腦」是否也存在這一問題。這些類大腦可能是人類或動物細胞培育的嵌合體,或人類腦組織切片。
  • 人工智慧不是無所不能的
    電影《機械姬》中的艾娃與之對應的是弱人工智慧(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也叫專用人工智慧:不是強人工智慧的智能機器,不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也不會有自主意識進行決策。弱人工智慧專注於某個特定的任務,例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圍棋和自動駕駛等。它們只是被用於解決特定的、具體的任務,屬於工具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