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研究 藉助人工智慧了解大腦思維

2021-02-08 撈熱點聞

至今為止沒有儀器可以測量生物大腦的「想法」。神經科學家很有興趣鑽研大腦的思考過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把模擬神經元對各種條件的判斷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和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模型,為大腦活動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思路。

「幾個世紀以來,神經科學家都是通過把大腦活動與輸入和輸出的信息聯繫起來研究大腦的工作方式。比如,要研究運動的神經科學,科學家先測量肌肉的運動和大腦的神經元活動,然後把兩者聯繫起來尋找規律。」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貝勒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助理教授皮特科(Xaq Pitkow)說,「可是要研究大腦的意識,我們找不到任何東西與神經活動進行對比。」

為研究大腦產生想法的過程,研究人員認為先要測量一個想法。可是想法看不見、摸不著,怎麼測量?他們開發了一個反向推理的系統,從行為反向推理最可能導致這一行為的想法。

這項研究的另一部分,研究人員開發了另一個經過訓練的人工智慧模型,再把前一個部分反向推理得到的想法將展現的大腦活動,與觀測到的大腦活動進行對比。

「我們把從推理得到的想法,和展現這些想法的大腦活動進行對比,如果它們相符,就說明我們掌握了大腦得出這些想法的推理過程。」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一隻動物分辨一個盒子裡面水果是生的還是成熟的。其實所有的水果都是不成熟的,但是這個系統模型從動物的行為推測出,動物的想法是認為這些水果裡面有的是成熟的,有的是不成熟的。

皮特科又舉一個例子說,以前,科學家以為動物的大腦總是以最佳方案為原則去完成任務。可是這份研究通過這種新的研究方式,發現不見得總是這樣。

「有時候動物對周圍的環境所做的判斷是『錯誤』的,基於這樣的判斷,它們去思考最佳的行動方案。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動物有時候的行為是次優方案的原因。」皮特科說。

皮特科說,例如,動物在捕獵的時候對周圍聲音信息的判斷很重要。如果它們判斷這些聲音來自同一個獵物,那麼大腦所決定的最佳行動方案應該是把所有的行動都聚焦於這個聲音的來源。

如果這個捕食者錯誤地認為這些聲音來自不同的獵物,這就會導致它們採用不同的行為方案、一個次優方案——比如不斷地掃視四周,從而確定其中一個獵物。

因此這項研究認為,動物是根據它們的判斷做出「理性」、但是看起來「次優」的行為方案。研究人員有信心他們的模型的確推理出了動物大腦的「想法」。

這份研究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相關焦點

  • 海澱城市治理進入「大腦思維」 「城市大腦」功不可沒
    原標題:海澱城市治理進入「大腦思維」,「城市大腦」功不可沒   今年6月1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實施《關於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
  • 荷蘭研究人員藉助人工智慧設計超材料
    編者按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米格爾 貝薩教授研究團隊藉助人工智慧,將脆性聚醋酸(PLA)轉變為形狀可恢復、高可壓縮性的超材料。
  • ...助力最強大腦——濟南市盛福實驗小學雅美數學空中課堂之思維導...
    疫情期間,高紅燕校長教導我們:作為教師,要指導學生更有效、高效的學習,讓思維外顯,留有痕跡,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和自主性。濟南市盛福實驗小學雅美數學團隊開始行動了。她們為學生們帶來了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下面就跟隨老師來學習引發大腦海嘯的助力工具——思維導圖吧。  第一站揭開思維導圖神秘面紗  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圖,它是把我們大腦中的想法用彩色的筆畫在紙上。
  • 了解人工智慧,這15本書你一定要讀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編者按:當下,無論是技術專家還是企業領導者都對人工智慧表現出愈來愈濃厚的興趣。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將人工智慧應用到工作流程和業務之中,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也在許多產業領域引發了顛覆式的效果。
  • 連大腦結構都不知道,還談什麼人工智慧!
    其實,就像嬰兒的大腦發育一樣。  目前,關於人工智慧的探討還停留在統計學階段,當然統計是基礎。但隨著人們對算法的迷戀加深,就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人工智慧和人形機器是一樣對嗎?  我理解的人工智慧是人類大腦的外延,而不是和人類站在對裡面的新物種。即使有了新物種,也應該是以人類作為主體。所以,探討人工智慧,必須要在腦科學的基礎上,而非簡單的計算機科學。
  • 科學家藉助新技術「觀看」人類大腦記憶通道
    新華網洛杉磯8月10日電(記者高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歐文分校10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藉助最新發明的技術,看到人類大腦中通往記憶區域的一條通道
  • 藉助「城市大腦」 鑄牢護民之盾
    ■本報特約通訊員 劉 鵬 朱 玲 張 潔編者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蓬勃興起。人民防空如何藉助新技術實現新發展?
  • 視頻|何積豐:人工智慧複雜思維組合性研究
    9月27日,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技術分論壇主題為「把握新技術新趨勢,孕育網絡傳播新機遇」,邀請政府領導、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等代表,共同探討在「危」和「機」的轉化中,網絡媒體如何依靠新技術守正創新、謀劃「大局」,引領智能時代與新時代同頻共振、同向同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科學家,上海市人工智慧產業安全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何積豐做主題演講:人工智慧複雜思維組合性研究。
  • 人工智慧改造:從細菌蛋白到大腦監測儀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化學遞質,在大腦控制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中起著關鍵作用。許多抗抑鬱藥就是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的血清素信號傳遞生效。在最近發表於《細胞》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人員說明了他們如何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將細菌蛋白轉化為精確監測血清素傳遞的新型傳感器。
  • 人工智慧的研究、應用與發展趨勢
    在達特茅斯會議後,人工智慧AI倖免於幾次潮熱和「蕭條」,才進入今天的新時代發展進程,主要是人工智慧AI領域的三所學校,人工智慧AI領域的重大成就和突破性進展情報。它的主要特徵是模擬人腦的結構,而不是他的思維方式。人類的智慧來自由100億個神經元細胞組成的神經網絡的大腦,因此,對大腦神經網絡的結構進行建模可能是人工智慧AI研究的主題,即這是一個神經元網絡,可將您的大腦連接到該神經網絡,直接使用計算機進行建模,與之前從未研究過的「智能」形成對比,該網絡具有這種學習能力。神經網絡的最早研究始於1943年。
  • 書寫夢想《思維導圖》學員招募! 一起了解探索大腦思維
    一起了解探索大腦思維 2020-07-28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希望人工智慧助力腦神經科學研究
    諾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 希望人工智慧助力腦神經科學研究 他們在這裡進行著觀點的交鋒、前沿思維的分享與對未來的探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此番來蓉,除了向在場嘉賓分享了腦神經領域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希望找到將腦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AI)結合的機遇。目前,他正在嘗試將人工智慧運用於醫療研究。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火熱且迅速,我們也在嘗試,是否能利用人工智慧來診斷、治療、研發腦神經科學領域。」
  • 「城市大腦」,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進化
    載人飛船飛天與人工智慧進化 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長達33天的總飛行時間,使得這次載人飛行任務創下了持續時間最長的新紀錄。 巧合的是,就在神舟十一號成功飛天的前夕,一場以「飛天·進化」為主題的雲棲大會剛剛在杭州落下帷幕。
  •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原標題:   本報上海7月25日電(記者顏維琦、曹繼軍)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度量人類大腦各個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並揭示其動態變化的產生機制,從而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
  • AI哲學家:人工智慧應該先研究細胞而不是大腦
    智力是智能的一個非正式的同義詞,而且,對天賦和智慧的任何討論都將大腦作為隱喻。自然地,當技術發展到人類決定在機器中複製人類智能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在人工智慧中模擬大腦。但如果這是錯誤的呢?如果所有關於創造「神經網絡」和機器人大腦的討論都是一種誤入歧途的做法呢?如果在推進人工智慧方面,我們拋棄了大腦的比喻,轉而支持更小的細胞呢?
  • 腦機接口新突破,七旬老人用意念喝可樂,人工智慧進入新時代
    原來,七旬老人姓張,是退休的中學老校長,前半生教書育人,本想著後半生兒孫繞膝,可惜遭遇車禍,導致高位截癱;如今在浙大的幫助下,植入腦機接口,竟能「動手」喝可樂(意念操縱),人工智慧進入了新的時代,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或將誕生。腦機接口新突破浙大科研團隊研製的腦機接口絕對是新的突破,將人工智慧加以應用,藉助機械手臂,讓七旬老人用意念完成喝可樂的壯舉。
  • 美國展出愛因斯坦大腦切片 可以藉助顯微鏡細看
    想知道天才的大腦什麼樣嗎?美國費城醫學院下屬的穆特博物館正在展出著名物理學家艾伯特·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組織切片。參觀者可以看到46片大腦切片,其中1片可以藉助顯微鏡細看。愛因斯坦1955年因腹主動脈瘤破裂撒手人寰,享年76歲。
  • 新世界來臨,讓大腦打開插口,人工智慧,馬斯克率先取得成功。
    日本在2008年就提出了「腦科學戰略研究項目」,重點開展腦機接口、腦計算機研發和神經信息相關的理論構建;歐盟在2013年提出「人類腦計劃」(HBP),重點開展人腦模擬、神經形態計算、神經機器人等領域研究;美國也同時啟動了「BRAIN計劃」,將大腦結構圖建立、類腦相關理論建模、
  • 《人類簡史》作者談人體/大腦/DNA,人工智慧時代須心理平衡!
    的演講,談到了人體、大腦、DNA ,以及未來人類如何對待人工智慧方面的問題。在演講中,尤瓦爾·赫拉利談到了人類的DNA數據是舉足輕重的寶貴資產,人類的身體、大腦、思維也比工廠、車輛、武器更重要 ,是21世紀重要經濟產物。
  • 模糊邏輯:研究人的大腦認知思維形式的邏輯科學
    有人可能會感到納悶:一會兒說這些人的大腦認知是「非理性」的,怎麼一會兒又說是 「理性」的了呢?一會兒說這些思維方式起到消極作用,怎麼一會兒又說起到積極作用了呢?許多人會感到相當奇怪,這不是被搞糊塗了嗎!?這是什麼邏輯呀!?最後這兩個驚嘆加問號感嘆與問到了點子上。有一種邏輯,就叫做」模糊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