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改造:從細菌蛋白到大腦監測儀

2021-01-10 網易

2021-01-03 15:43:42 來源: 科技工作者之家

舉報

  

傳感器捕捉到的血清素變化情況。

  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化學遞質,在大腦控制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中起著關鍵作用。許多抗抑鬱藥就是通過改變神經元之間的血清素信號傳遞生效。在最近發表於《細胞》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人員說明了他們如何利用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將細菌蛋白轉化為精確監測血清素傳遞的新型傳感器。臨床前實驗證實,這種傳感器不僅可以監測在睡眠、恐懼和社交活動中小鼠大腦血清素水平細微的實時變化,還可以測試精神活性藥物的有效性。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院首席研究員Lin Tian博士領導。

  目前的血清素監測方法只能測出血清素信號的大概變化。而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藉助人工智慧將一種類似捕蠅草形狀、可以捕捉營養物質的細菌蛋白質重新設計,改造成一種高靈敏度的傳感器,當它捕捉到血清素時會發出螢光。這種細菌蛋白質被稱為OpuBC,通常能捕獲營養膽鹼(膽鹼的形狀與乙醯膽鹼相似)。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幫助計算機「想」出了25萬個新傳感器的設計方案。經過三輪測試,科學家們確定了最終方案。

  實驗表明,傳感器能夠可靠地檢出大腦中不同水平的血清素,而且對其他神經遞質或類似形狀藥物幾乎沒有反應。在小鼠腦切片上的實驗表明,該傳感器對突觸通訊點神經元之間發送的血清素信號有反應。同時,在皮氏培養皿中進行的細胞實驗表明,該傳感器可以有效地監測藥物引起的信號變化,包括古柯鹼、MDMA(也稱搖頭丸)和幾種常用的抗抑鬱藥物。

  上述結果意味著,新發明可以幫助科學家在更自然的條件下研究血清素的神經傳遞過程。例如,研究人員觀察到小鼠清醒時血清素水平會按照預期上升,入睡時血清素水平又會相應下降,而當小鼠最終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血清素水平下降得更為明顯。傳統檢測方法則會忽略這些變化。又比如,科學家們還發現,當小鼠受到鈴聲驚嚇時,兩個不同的大腦恐懼迴路中,血清素水平的變化是不同的。在內側前額葉皮質迴路中,鈴聲觸發血清素水平迅速升高,而在基底外側杏仁核迴路中,神經遞質水平則略有下降。

  研究人員計劃向其他科學家提供該傳感器。他們希望新技術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血清素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疾病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科界原創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細胞》

  期刊編號:2073-4409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12/nion-ass1223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轉基因細菌幫幫忙:如何改造細菌基因用於疾病治療?
    人們通常選擇服用藥物來對抗細菌。如今,一種反直覺的方法悄然而起——通過基因改造把細菌變成藥物。  目前有好幾家公司正在測試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是否可用於治療大腦,肝臟和其他器官的疾病,甚至用來殺死其他有害的微生物。儘管美國監管局已批准將幾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作為一種基因治療方式進行試驗,但在微生物相互傳遞DNA的能力是否會造成長期安全風險方面仍存在爭議。  將細菌作為基因治療載體的想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但早期的臨床試驗結果差異顯著。
  •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 Cell:利用CRISPR/Cas9系統精確標記發育大腦中的內源性蛋白
    但是這個領域的研究受到限制的原因在於缺乏允許科學家們定位和可視化觀察單個神經元內單個蛋白的技術。當前的成像方法並不提供足夠強的特異性、對比度和解析度來觀察不同的蛋白。此外,這些成像方法耗時耗力而且成本高昂;它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開發基因改造模型。
  • 人工智慧 | 從智能家電到機器人,從谷歌大腦到人類 | 網際網路數據...
    ,也是一個重要的人工智慧領域課題,畢竟智能冰箱,工業機器人,谷歌百度大腦這些人工智慧系統之間存在的鴻溝。本文從「人工智慧的智商」研究提出的「標準智能模型」出發,制定了智能分級的標準,對包括石頭等無生命物體到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到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谷歌,百度大腦,雲機器人,最後到人進行了6個分級。
  • 人工智慧 人機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大腦
    很多人工智慧科學家都擁有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兩個方向的專業背景,這大概是智能生物發展的一個縮影。 地球就像是一臺生物計算機,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就是各類生物「程序」不斷迭代的過程。在自然環境的作用下,無機物漸漸聚合成有機分子,有機分子演化組合成為蛋白質分子。攜帶生命信息的蛋白質分子仿佛是一個個數據字節,數量巨大又隨機組合,能窮舉出各種組合形態。
  • 淺談人工智慧時代民航業務改造
    對於我們聰明的人類大腦而言,理解和處理單次元並行問題一向不難。但是,對於連續性問題,特別是正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問題,人類大腦的處理能力就非常有限了,而人工智慧AI就是可以取代我們人類大腦解決指數增長連續問題的技術工具,至少在現階段,它仍是工具。
  • ACS Cent Sci:製造出可與細菌細胞通信的人工細胞
    圖片來自ACS Central Science, doi:10.1021/acscentsci.6b003302017年2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Sheref Mansy和同事們開發出通過細菌版本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人工細胞。
  •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9: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Vincent S.
  • JBC:澱粉樣蛋白如何進入到大腦中
    2016年9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研究人員現已了解到β澱粉樣蛋白可促進阿爾茲海默症的發展,但是他們仍然致力於研究β澱粉樣蛋白是如何產生毒性的。Jan BieschkeJan 是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他和德國的合作者共同發現了β澱粉樣蛋白,該蛋白必須將其內部結構改變成較長的平面結構(β摺疊)被吸收到細胞內變的具有毒性。該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9日在《生物化學雜誌》上。
  • 《人類簡史》作者談人體/大腦/DNA,人工智慧時代須心理平衡!
    的演講,談到了人體、大腦、DNA ,以及未來人類如何對待人工智慧方面的問題。或許,過一兩百年未來人類將利用這些數據改造人體、大腦和思維,現在的我們也將成為最後一代智人。尤瓦爾·赫拉利表示,相對於今天人們在意的電腦、手機、郵件帳戶、銀行帳戶數據,未來人體的生理數據將成為至關重要的數據。屆時,信息科技與生物科技結合,就有人可輕易Hack(對開源程序代碼進行增加、刪除或者修改)人類的生物數據,將人體和大腦的發出的生物信號轉化為機器可存儲分析的電訊號。
  • 一種常見細菌會通過血液「遊」到人體其他部位...
    但糟糕的口腔衛生,可能會導致細菌遷移到身體其他存在癌症的部位。這些細菌被認為主要通過血液到達身體的不同部位,在那裡它們會導致大腦、肝臟和心臟的嚴重感染,還可能引發造成孕婦早產,以及大概率引發結腸腫瘤。有證據表明,嚴重的牙齦疾病和結腸直腸癌之間存在聯繫。「我們團隊的發現表明,感染這些細菌會引發癌細胞遷移,」美國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系助理教授、弗拉林生命科學研究所附屬研究員丹尼爾·斯萊德(Daniel Slade)說。
  • B2B優選:大同環保揚塵監測儀經銷批發
    大同環保揚塵監測儀經銷批發 揚塵在線檢測組成: 報價:興城建築工地揚塵監測儀廠家  原標題:ai賦能未來,彼邑(be 日-24日,由河海原標題:ai賦能未來,彼邑(b 2日-24日,由河海大學舉辦2018第二屆人工智慧及應用在江蘇常州市召開,本次旨在加強、區域、校企和院校。 顆粒物濃度測定範圍: PM2.5:量程:0-500ug/m3, 度:5%;不鏽鋼垃圾桶。
  • Nat Biotechnol:將細菌基因組致病島改造成一種抗葡萄球菌神器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某種類型的細菌DNA經基因改造後能夠讓殺死或致殘細菌的基因替換致病性基因。這種研究中著重關注的這種類型的細菌DNA是一種「致病島(pathogenicity island, 也譯作毒力島)」,它是從病毒中進化而來的,並且永久地停留在病毒感染的細菌中,成為其遺傳系統的一部分。
  • 「城市大腦」,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進化
    無論是載人飛船的飛天,還是人工智慧的進化,都是人類科技在近年來取得的巨大飛躍,都足以讓人為之心潮澎湃。 前者作為高精尖技術的代表,直指蒼穹探索具有無限可能的宇宙空間;而後者則更直接影響到廣大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對來說要更接地氣。
  • Cell | 細菌中AGO蛋白可參與DNA複製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 Argonaute (AGO)是一類非常保守的基因家族,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真核生物中,甚至包括真細菌和古細菌【1,2】。真核生物的AGO蛋白通過結合小的非編碼RNA(例如siRNA, microRNA和piRNA等),實現基於RNA引導的基因沉默。長期以來,我們主要將細菌中的AGO蛋白作為了解真核生物AGO蛋白的功能和結構的生化模型,而對細菌AGO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不太清楚。 2020年8月25日,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Phillip D.
  • 李彥宏:人工智慧就是「百度大腦」
    (原標題:李彥宏:人工智慧就是「百度大腦」)
  • Glia:過敏反應驅動蛋白能夠促進大腦中信號的傳遞
    2018年9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趨化蛋白CCL17具有吸引免疫細胞到達特定位置的能力,此前研究已經發現體內CCL17表達量升高表明有過敏反應。而如今來自波恩大學的一項研究則發現了CCL17的一種全新的功能:影響大腦中的信號傳輸。相關結果發表在Glia期刊上。
  • 花花草草監測儀
    但是,還沒收到貨,就看到了還有一款名叫「花花草草監測儀」的產品,小小的東西,幾十塊錢,就能測量土壤溼度、環境溫度、光照強度和土壤肥力。並且它還帶藍牙功能,可以與手機上的App連接顯示數據。在手機App上,據說收錄了上千種植物的簡介和特性,所以能夠比較針對性的給用戶提供各方面的建議。 聽起來很酷吧?但是用的怎麼樣呢?還是讓我們來看一下吧!
  • Immunity:發現巨噬細胞識別危險細菌的蛋白「偵察兵」
    當有害的細菌攻擊時,免疫系統作出反擊:派送白細胞去摧毀導致疾病的侵入者。但是白細胞如何辨別哪些細菌是好的以及哪些是壞的呢?他們發現蛋白NLRP7是巨噬細胞的「偵察兵(scout)」,能夠偵別有害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細胞壁中的組分。2012年2月23日,這一發現發表在《細胞》子刊Immunity期刊上。
  • Nature:破解保守性細菌細胞壁構建蛋白RodA的結構
    細菌細胞壁是保護細菌免遭外部襲擊的「砌體」,也一直是藥物治療的誘人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