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二十年人工智慧怎麼發展?何積豐院士描繪三條路線圖
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周晶) 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
-
何積豐院士:智能製造仍面臨AI無法解決的挑戰
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教育、醫療、零售、製造業等領域帶來改變,但同時也伴生了網絡安全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計算機軟體專家何積豐在7月10日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一場「在線經濟,安全賦能」論壇上,就智能製造等領域面臨的痛點和安全挑戰發表觀點並提供建議。何積豐院士認為,人工智慧推動了工業實現柔性製造,但是智能製造最大的一個難題是數字建模,現在人工智慧還無法提供解決方案。
-
中國人工智慧如何因勢而謀 科學應變
「技術的研究和推進一點都不能浮躁和急於求成」何積豐最早是計算機專業出身,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批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人員。1980年,他作為訪問學者被派到美國舊金山大學進修。「當時中國的計算機學科太落後了。」何積豐說,「我感覺我們有責任把國內的計算機學科帶到國際前沿。這是國家對我們的期待。」
-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何積豐:「積」成「豐」收 圓軟體中國夢
面對記者提問,沒有一絲遲疑,何積豐(見圖,資料照片)這樣回答。 何積豐的名字,連著一長串頭銜和榮譽:著名計算機軟體科學家,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國家自然科學獎、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英國女王先進技術獎、法國國家棕櫚教育騎士勳章等眾多獎勵獲得者;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高校教學名師……他從來沒有忘記的是,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
希望人工智慧助力腦神經科學研究
諾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 希望人工智慧助力腦神經科學研究 洪明奇 看本文視頻掃二維碼他們在這裡進行著觀點的交鋒、前沿思維的分享與對未來的探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此番來蓉,除了向在場嘉賓分享了腦神經領域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希望找到將腦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AI)結合的機遇。目前,他正在嘗試將人工智慧運用於醫療研究。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火熱且迅速,我們也在嘗試,是否能利用人工智慧來診斷、治療、研發腦神經科學領域。」
-
【視頻及全文】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院士:思維是你的隱形翅膀!
只有擁有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格局思維的人,才是健全的思維自由的人;擁有質疑為先的科學精神、關愛為先的人文精神、使命為先的信仰精神,才是健全的精神獨立的人。否則,就是思維和精神不健全或者殘缺的人。許多人希望去改變社會,改變他人,但沒有想過改變自己。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只有改變思維、改變自己,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走向成功。思維才是力量!
-
人工智慧、物聯網等令人難解的複雜系統,用這種思維輕鬆搞定
有三點原因:第一,生物系統通常比物理系統更複雜;第二,生物系統是有歷史的,可以追溯其歷史來研究生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預測生物系統的發展;第三,生物系統會隨著自然環境變化而發生進化(生物系統是進化而來的「足夠好」的系統,而不是設計出來的精緻優雅的系統)。總的來說,複雜系統與生物系統確實存在著深遠的「親緣」關係,意味著我們可以從生物學思維中學到很多東西。
-
人工智慧的研究、應用與發展趨勢
鑑於符號恢復學說基於複雜問題的簡單顯性分解原理,因此在處理複雜系統時無能為力,尤其是在關於歧義性的常識方面,是無能為力的答案。這樣的問題,在80年代後符號學領域的人工智慧AI發展步伐逐漸下降。2、連接學派的人工智慧AI在20世紀8到90年代,對常識性問題的回答刺激了連接學校的人工智慧AI研究的誕生。
-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貝爾科教榮獲「中國AI+教育企業20強」
大會的教育科技與人工智慧論壇,以「AI引領時代,教育創造未來」為主題,深度聚焦「用AI培養人才」和「培養AI時代需要的人才」兩大議題,探討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頂尖的人工智慧和教育學專家學者、知名教育企業創始人、從業者、投資人等共同參與討論。貝爾科教作為AI時代STEAM教育代表企業,獲得「中國AI+教育企業20強」,併入選《2019全球人工智慧教育行業研究報告》。
-
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複雜技術系統就像生命迭代進化成長
近些年來,人工智慧、物聯網、無人駕駛等等超級複雜事物,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些由簡單代碼編寫而成的技術系統,不再是單單的輔助我們工作生活,而是開始逐漸代替我們進行工作生活。這些系統最為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複雜程度,已經到了讓人類大腦難以全面理解的地步。
-
人工智慧破解生物學50年大難題,一切早已被頂尖科學家預言
在過去的50年,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預測蛋白質是如何實現它的三維結構,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蛋白質的功能是由它的3D形狀決定。圖|DeepMind究其原因,在於有可能是正確答案的潛在分子排列堪比天文數字。
-
體現向善價值,給人工智慧安一顆「良芯」
在昨天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人工智慧治理論壇上,針對人工智慧應該如何「負起社會責任」這一話題,國內外30多位專家從技術、倫理、法律等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倡議社會各方引導AI體現向善價值,「給AI安一顆『良芯』」。深度融入社會,AI必須「負起責任」人工智慧需要對社會「負責」嗎?
-
「借」一雙慧眼「析」複雜世界|重點實驗室巡禮
創色譜,拓展新天地在分離分析化學中,色譜是最強大的手段之一,它使複雜的研究對象「出得來、分得開」,猶如科學家的「慧眼」,幫他們剖開現象看到本質,解析複雜的大千世界。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8年。不過,它的成長經歷可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
-
Mol Cell:科學家成功開發出有效治療乳腺癌的新型組合性療法
2020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莫納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組合性療法,其或有望幫助治療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乳腺癌患者。
-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試圖理解人類複雜行為背後存在基本的數學原理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主要包括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圖1)。具體而言,認知科學發展出把複雜的認知過程分解成計算組件的計算模型;計算神經科學模擬了神經元之間的動態交互(實現各計算組件的功能);人工智慧展示了如何組合各組件功能來創建智能行為。
-
獨立CIO陳其偉: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愛分析活動
近期,愛分析在北京舉辦了2020愛分析·中國人工智慧高峰論壇,獨立CIO陳其偉先生進行了題為《未來: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的主題演講。陳其偉先生闡述了他對於人類認知發展過程,人工智慧在現階段的問題以及未來人類與人工智慧共存的模式的想法與理解。獨立CIO陳其偉先生,分享的主題是「未來:人工智慧與設計思維的激情共舞」。
-
「複雜思維範式」的本質是「動態有序」
非線性思維認為,一般情況下都要把非線性當成非線性來處理,只有在某些簡單情況下才允許把非線性簡化為線性來處理。非線性作用是系統無限多樣性、不可預測性和差異性的根本原因,是複雜性的主要根源。非線性思維是一種直面事物本身的複雜性以及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複雜性、運用超越直線式的思維去力爭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認識對象的思維方式。
-
經濟學視野下的人工智慧與就業
駱楨:人工智慧技術就是通過某些算法或運算結構,處理複雜的輸入和輸出關係。既可以將傳感器捕獲的複雜數據對應到不同的類別,比如圖像和語音的識別,又可以在海量數據中尋找隱含其中的模式、規律,形成對應關係,比如智能語音對話和機器學習等。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應用百花齊放,是時候期待全能AI?人工智慧會議上科學家們爭論起來
今天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人工智慧會議上,1994年圖靈獎得主拉吉·雷迪似乎潑了一盆冷水。不過未來,把許多領域的應用再集成,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昨天下午,大會的另一場人工智慧青年科學家會議上,相關的話題也被提出。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基斯就指出,人的思維與機器的思維是不同「語言」,如何把這些語言真正融合,讓人與機器合作也是重要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