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十年人工智慧怎麼發展?何積豐院士描繪三條路線圖

2020-07-24 金臺資訊

人民網-強國論壇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周晶) 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

記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治理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何積豐:總體上說治理和發展似兩個輪子,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問題是在應用中發現的,沒有應用不會知道存在的問題。這就帶來一個悖論,即理論上我們不希望出問題,但出了問題就要修補,修補之後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再出現問題。有些觀點認為把安全問題解決後,剩下的都是發展了,這是不太可能的。

記者: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同時也在法律倫理等方面帶來了新挑戰。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首先,人和人工智慧需要協同共生,不希望看到人被人工智慧代替的情況出現;二是,人工智慧連接是開放性的,我主張公平的競爭,不能讓少數行業壟斷,而其他行業卻接觸不到。因為整個機器的生產過程是全人類的;三是,希望人工智慧技術有中立性,不能有偏見。不能說對一部分人表現好對另一部分人表現差;四是,人工智慧是國際性的,希望在國際平臺上商討人工智慧應該怎麼做。大家要做相互之間的連接和協作,強調技術透明性,不透明,無法得知是否公平;最後,希望技術發展是可控制的、安全的,在某種程度上要保護個人的數據,同時要有一定的倫理性。

記者:最新的報告說人工智慧產業相關的有效人才缺口高達30萬,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技術方向和崗位上,您覺得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還有哪些困境?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每次新技術出來,都會面臨這個新技術人才太少的問題,這不是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每個新技術,在成長期都會存在人才不足的情況。教師是從實驗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不是一開始就掌握這門技術的,要有一個實踐過程。

其次,為某一種技術專門培養一種人是辦不到的。不能說因為需要人工智慧人才就辦一個叫人工智慧的學校,老師叫人工智慧老師,然後開始招生,宣傳自己是培養人工智慧的。

再次,人工智慧學科是多學科的融合。倫理上的問題是法律、心理學和哲學的。在大學裡沒有一個學科能完全解決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所有知識。

記者:在您看來,未來20年裡,人工智慧的發展路線圖大概是怎樣的?

何積豐:很難說定一個目標,但肯定的是,發展會越來越好,帶給我們的實際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我認為有三方面是值得關注的。第一,產業。當前,產業慢慢從數據化到網絡化到智能化,人工智慧作為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引擎,希望能夠在賦能傳統產業上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同時對環境保護還要有好處;第二,管理。上海、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必須以數據為依據進行精細化管理。龐大的數據中心,如果沒有人工智慧技術,效率就會很低;第三,生活。讓老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有獲得感。現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因此,我認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助力資源共享。

相關焦點

  • 何積豐院士:智能製造仍面臨AI無法解決的挑戰
    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教育、醫療、零售、製造業等領域帶來改變,但同時也伴生了網絡安全的問題。中科院院士、計算機軟體專家何積豐在7月10日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一場「在線經濟,安全賦能」論壇上,就智能製造等領域面臨的痛點和安全挑戰發表觀點並提供建議。何積豐院士認為,人工智慧推動了工業實現柔性製造,但是智能製造最大的一個難題是數字建模,現在人工智慧還無法提供解決方案。
  • 未來20年,人和人工智慧這樣協同共生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強國論壇: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治理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今天,一份被稱為「中國到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報告——《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在北京舉行了隆重而簡單的發布儀式。路線圖的繪製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傑院士形象地解釋了「路線圖」的含義:這份「路線圖」不像航海員拿著的精確航海地圖,它只是對大方向的判斷。路線圖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來科學的星空。
  • 中國人工智慧如何因勢而謀 科學應變
    作為尖端的智能化技術,業內專家認為,人工智慧正在成長為供給側改革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幾天前,中科院院士、上海人工智慧安全專委會主任何積豐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對國內人工智慧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在他看來,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是一個既積勢蓄勢謀勢,又識變求變應變的過程。未來幾年,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推進對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何積豐:「積」成「豐」收 圓軟體中國夢
    「我1983年入黨,想法很簡單:做共產黨員就應該為國家富強多做貢獻。」面對記者提問,沒有一絲遲疑,何積豐(見圖,資料照片)這樣回答。 何積豐的名字,連著一長串頭銜和榮譽:著名計算機軟體科學家,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國家自然科學獎、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英國女王先進技術獎、法國國家棕櫚教育騎士勳章等眾多獎勵獲得者;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高校教學名師……他從來沒有忘記的是,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對話背景 10月11日,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暨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白皮書發布會在武漢會議中心舉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宣布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啟動建設,中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發展白皮書》,丁烈雲院士做主旨演講。
  • 2020年9月丨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月報速遞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2020年度會士增選名單揭曉9月8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揭曉了2020年度會士增選名單,陳純院士、何積豐院士、苗奪謙教授、王恩東院士、王耀南院士、吾守爾·斯拉木院士、於劍教授、張學工教授、張亞勤院士9位AI領域的卓越科技工作者當選CAAI會士。
  • 2019全球智博會高峰論壇重磅公布,院士齊聚探討人工智慧發展與未來
    今年共計 12 個專業特色展區,包括科技部人工智慧開放平臺展區、智能視覺展區、智慧城市展區、智慧醫療展區、新品發布區、智能製造展區、機器人/無人機展區、園區展區、國際展區、新品發布區、大數據展區、核心基礎層;展會同期將舉辦千人規模的全球人工智慧高峰論壇,集結諸多國內外院士、圖靈獎得主、業界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及未來,並將召開 20 餘場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的創新分論壇,涉及無人駕駛、
  • 院士說丨戴瓊海院士:人工智慧——算法·算力·交互
    >以下是戴瓊海院士演講實錄:人工智慧是一個很交叉的學科,要關注的問題很多。大家看,圖靈獎獲得者有研究心理學的,有研究認知的,有研究人工智慧的,還有做數學的。我聚焦算法、算力和交互這三個方面和大家討論。算力就需要有力量。說到力量,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
  • 譚鐵牛院士:人工智慧新動態
    報告整理並列舉了2017年人工智慧的十件大事,總結了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本文來自: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楊紅明、張煦堯記錄整理,由《走向智能論壇》微信公眾號推薦閱讀。譚鐵牛院士談人工智慧新動態2017年11月25日,由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自動化學會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專委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模式識別專委會聯合主辦的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學科前沿研討會在中科院自動化所學術報告廳成功召開。
  • 張學記院士:從納米傳感到神經科學,描繪腦機接口應用場景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10月17日在深圳召開,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院士蒞臨論壇,發表了《從納米傳感到神經科學》的演講,濃墨重彩講解了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熱門話題及應用前景,引起與會科學家、企業家的濃厚興趣,為讓更多讀者了解更多腦機接口關聯知識,本人多次反覆聆聽張院士的演講,整理本圖文,方便讀者快速「腦補」。
  •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2020年度優秀科技成果出爐,百度文心入選
    11月14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主辦的2020第十屆中國智能產業高峰論壇(CIIS 2020)正式開幕,CAAI理事長戴瓊海院士、何積豐院士、何友院士、王恩東院士、陸軍院士等多位中外院士、專家齊聚嘉興南湖,共話智能技術和產業的未來發展。
  • 俄羅斯制訂多領域人工智慧應用路線圖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正在制訂人工智慧在衛生、交通、智慧城市、農業、工業和國防工業綜合體等領域的應用戰略和路線圖,至2024年,將制定出不少於15個此類政策。在衛生領域,將運用人工智慧來開發新藥,通過解釋醫學圖像在疾病診斷方面提供幫助,以及創建能進行診斷、開處方並下達醫療決策的系統。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中國工程院徐揚生院士:應用領域廣泛是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優勢
    在本次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也發表了演講。在演講中,徐揚生校長闡述了內地和香港在人工智慧上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發展的一些思考。以下為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整理徐揚生校長演講中的一些觀點摘要:人工智慧領域研究靠的不是「挖人」,需要真正踏實的研究。
  • 人工智慧,淘汰人類還是服務人類?大咖熱議人工智慧未來
    這麼大的差距,怎麼形成的?周伯文舉例,京東「618」上銷量第一的冰箱,就是京東首個全人工智慧設計的冰箱。冰箱個性化描述圖片,由人工智慧生成的,背後是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不知疲倦,並且具有很強的情感能力的人工智慧,可以精準高效地服務好千差萬別的消費者。」 周伯文的結論是,產業數位化是不可逆轉的浪潮,產業數位化必將成為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最大的戰場。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發展人工智慧,武漢具有廣闊國際視野
    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啟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表示,武漢未來在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將獲得先機。高瞻戰略眼光帶來產業發展契機丁烈雲介紹, 今年4月底,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候,美國的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幾位議員認為美國在過去的七十年,在科技方面是絕對領先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但是今天這個地位正在削弱。
  •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學子勇敢肩負起歷史責任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23  瀏覽
  • 風勁帆懸 未來可期!「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推宜春城市發展(圖)
    宜春城市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高峰論壇暨宜春大數據產業園開園活動展廳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曾志翔、朱振雄報導:2019年11月20日至22日,宜春市舉行「數聚共贏.智聯未來」系列論壇活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等千餘人匯集宜春,共話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