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人和人工智慧這樣協同共生

2020-07-25 強國號
未來20年,人和人工智慧這樣協同共生
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

強國論壇: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治理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何積豐:總體上說治理和發展似兩個輪子,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問題是在應用中發現的,沒有應用不會知道存在的問題。這就帶來一個悖論,即理論上我們不希望出問題,但出了問題就要修補,修補之後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再出現問題。有些觀點認為把安全問題解決後,剩下的都是發展了,這是不太可能的。

強國論壇: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同時也在法律倫理等方面帶來了新挑戰。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首先,人和人工智慧需要協同共生,不希望看到人被人工智慧代替的情況出現;二是,人工智慧連接是開放性的,我主張公平的競爭,不能讓少數行業壟斷,而其他行業卻接觸不到。因為整個機器的生產過程是全人類的;三是,希望人工智慧技術有中立性,不能有偏見。不能說對一部分人表現好對另一部分人表現差;四是,人工智慧是國際性的,希望在國際平臺上商討人工智慧應該怎麼做。大家要做相互之間的連接和協作,強調技術透明性,不透明,無法得知是否公平;最後,希望技術發展是可控制的、安全的,在某種程度上要保護個人的數據,同時要有一定的倫理性。

強國論壇:最新的報告說人工智慧產業相關的有效人才缺口高達30萬,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技術方向和崗位上,您覺得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還有哪些困境?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每次新技術出來,都會面臨這個新技術人才太少的問題,這不是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每個新技術,在成長期都會存在人才不足的情況。教師是從實驗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不是一開始就掌握這門技術的,要有一個實踐過程。

其次,為某一種技術專門培養一種人是辦不到的。不能說因為需要人工智慧人才就辦一個叫人工智慧的學校,老師叫人工智慧老師,然後開始招生,宣傳自己是培養人工智慧的。

再次,人工智慧學科是多學科的融合。倫理上的問題是法律、心理學和哲學的。在大學裡沒有一個學科能完全解決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所有知識。

強國論壇:在您看來,未來20年裡,人工智慧的發展路線圖大概是怎樣的?

何積豐:很難說定一個目標,但肯定的是,發展會越來越好,帶給我們的實際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我認為有三方面是值得關注的。第一,產業。當前,產業慢慢從數據化到網絡化到智能化,人工智慧作為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引擎,希望能夠在賦能傳統產業上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同時對環境保護還要有好處;第二,管理。上海、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必須以數據為依據進行精細化管理。龐大的數據中心,如果沒有人工智慧技術,效率就會很低;第三,生活。讓老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有獲得感。現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因此,我認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助力資源共享。

責編:曲源 | 編輯:王先進

來源:強國論壇

相關焦點

  • 未來二十年人工智慧怎麼發展?何積豐院士描繪三條路線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記者: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治理和發展之間的關係?何積豐:總體上說治理和發展似兩個輪子,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問題是在應用中發現的,沒有應用不會知道存在的問題。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專家:未來理想狀態是人機協同
    不過,對於AI短板行業並不悲觀,不少嘉賓一致認為人機協同是未來理想的狀態。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發展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AI存在一定局限性風口之下,AI似乎像個萬能的工具,象徵著人類社會未來無盡的可能性。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中國社會科學院段偉文:人和機器要互相理解對方缺陷,協同進化
    20年前,段永朝等老師在呼喚賽博時代、賽博空間的時候,宣言還是要將賽博空間和現實世界劃清界限。但後來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網際網路不是答案。我們曾以為進入網際網路世界就像撲進知識的海洋——我們稱之為「衝浪」,但沒想到這些行為都讓我們留下了數字痕跡,所以導致從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現在更大的挑戰是機器智能的官僚主義,這種官僚主義的排他性非常厲害。
  • 奇點年:2045年的人機共生
    「聰明的」植物美國西部的一片農田西部,這裡的植物葉面上貼著一層比一張郵票還要輕薄的智能微晶片,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在2011年研製出來的,貼上這樣的微智能晶片,當植物需要水時,會向農戶的手機發送需求信息,獲得及時適量的灌溉。
  • 全球首款人工智慧字體阿里漢儀智能黑體亮相2018UCAN大會
    全球首款人工智慧字體阿里漢儀智能黑體亮相2018UCAN大會 4月21日,阿里巴巴2018UCAN大會在杭州雲棲小鎮如期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3位大咖以及30位特邀講師就達摩院,新零售,智能,設計師轉型等領域進行了分享
  • 未來會有感情?三位AI專家這樣說
    人工智慧未來是否會具有邏輯思維,並會對人類產生威脅?近日,在中央電視臺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錄製現場,騰訊科技帶著這些問題對話中科院院士張旭、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語音智能研究專家胡鬱等權威專家,就人工智慧的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 增強智能與人工智慧趨向融合,人機協同新時代正在到來
    但隨著Gartner等諮詢機構重新解讀增強智能,並預測其在2030年將創造2.9萬億美元的商業價值之後,它又在CIO及CTO圈子燃了起來。人工智慧與增強智能哲學之爭也再次被搬出來:有人認為現在根本就是增強智能的時代,也有人認為增強智能與人工智慧仍是兩個路數。
  • 講講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對人類未來的發展
    打開APP 講講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對人類未來的發展 工程師之餘 發表於 2018-09-27 15:42:44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己為人類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專家系統就是一個例子「隨著計算機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必將得到更大的推廣,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 深度長文|人工智慧過去60年沉浮史,未來60年將徹底改變人類
    還有一種觀點是人工智慧可以模仿人的思維和感情活動,這就是無監督深度學習將要開創的未來。當智能機器可以自己張開眼睛看世界,通過自主探索世界來獲得智能的話,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就是「無窮大」了。從「無窮動」到「無窮大」,2016年註定是一個精彩之年。
  • AI人機大戰試驗預示著人機共生的未來
    因而,位於馬裡蘭州勞雷爾的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APL)在8月18日至20日舉辦了決賽,並在ZoomGov和YouTube平臺上直播了這場比賽。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在2019年10月和2020年1月主持了前兩次試驗。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6月23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總裁讀書會、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暨中國企業大講堂」中,陳春花教授為我們解讀《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我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 亮點紛呈,2019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大會的聚變與裂變
    5月25日至26日,這場在南京展開的涵蓋學界、業界、政府、資本、媒體等產業鏈各端的智能科技之旅以高端化、產業化、國際化的視角全景式勾勒了全球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態勢。截止今年,全球人工智慧大會(GAITC)自2016年創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4屆。
  • 社會大協同進化史:從阿波羅計劃、蘋果智慧型手機到「天貓雙11」
    在此前的2017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啟動會上,張勇把雙11定位成「一場全球範圍內的社會大協同」——從2009年的一個想法到2017年的「中國現象,全球共振」,雙11是全球所有商業力量,在科技、大數據驅動下,完成的一次全球大協同,也是世界的中國現象。這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大協同。
  • 優酷《未來圖鑑》聚焦人工智慧威脅論
    來自霍金的忠告:人工智慧威脅論在這一集中,《未來圖鑑》主訪人陳銘提到了霍金提出的"人工智慧威脅論"觀點。為了印證自己的說法,華先勝以藝術創作為例,對人工智慧的學習軌跡進行了解釋——人工智慧可以把梵谷、畢卡索的作品臨摹的非常好,但它不可能創作出一名畫家。也就是說,人類可以通過想像力、創造力來進行創作和研發,而人工智慧卻做不到。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
  • 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重心在哪看了就知道
    打開APP 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重心在哪看了就知道 woniu 發表於 2020-12-03 09:39:13   人工智慧的發展在近幾年可以說是發展非常的迅猛,引起世界各地的關注,在我國,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關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
  • 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互融協同成為鼓勵...
    下一步工信部將重點推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互融協同發展,強化需求應用牽引,促進跨行業創新和資源整合,合力打造分工合作,互融共生的新興產業生態體系。  政策鼓勵 重點推動技術互融協同發展  隨著汽車與信息通信、新能源等領域深度融合,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催生出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新的產品形態。
  • 中國移動:智能客服系統 「移娃」服務 9.5 億用戶,代替 2000 人工
    7 月 9 日下午消息,2020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今日開幕,中國移動董昕總經理發表了《5G 使 AI 更泛在  AI 讓 5G 更智能》的主題演講。對內,其智能客服系統 「移娃」,服務用戶數 9.5 億,月交互量 2.1 億,代替人工數 2000 人;對外,推出的 100 個 5G 行業應用 「樣板間」,大都融入了 AI 技術和應用。董昕認為,5G 和 AI 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也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兩者互融互促、共贏共生,加速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