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積豐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
強國論壇:您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治理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何積豐:總體上說治理和發展似兩個輪子,發展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些問題是在應用中發現的,沒有應用不會知道存在的問題。這就帶來一個悖論,即理論上我們不希望出問題,但出了問題就要修補,修補之後並不意味著以後不會再出現問題。有些觀點認為把安全問題解決後,剩下的都是發展了,這是不太可能的。
強國論壇: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同時也在法律倫理等方面帶來了新挑戰。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安全性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首先,人和人工智慧需要協同共生,不希望看到人被人工智慧代替的情況出現;二是,人工智慧連接是開放性的,我主張公平的競爭,不能讓少數行業壟斷,而其他行業卻接觸不到。因為整個機器的生產過程是全人類的;三是,希望人工智慧技術有中立性,不能有偏見。不能說對一部分人表現好對另一部分人表現差;四是,人工智慧是國際性的,希望在國際平臺上商討人工智慧應該怎麼做。大家要做相互之間的連接和協作,強調技術透明性,不透明,無法得知是否公平;最後,希望技術發展是可控制的、安全的,在某種程度上要保護個人的數據,同時要有一定的倫理性。
強國論壇:最新的報告說人工智慧產業相關的有效人才缺口高達30萬,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技術方向和崗位上,您覺得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還有哪些困境?有什麼建議?
何積豐:每次新技術出來,都會面臨這個新技術人才太少的問題,這不是人工智慧本身的問題。每個新技術,在成長期都會存在人才不足的情況。教師是從實驗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不是一開始就掌握這門技術的,要有一個實踐過程。
其次,為某一種技術專門培養一種人是辦不到的。不能說因為需要人工智慧人才就辦一個叫人工智慧的學校,老師叫人工智慧老師,然後開始招生,宣傳自己是培養人工智慧的。
再次,人工智慧學科是多學科的融合。倫理上的問題是法律、心理學和哲學的。在大學裡沒有一個學科能完全解決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所有知識。
強國論壇:在您看來,未來20年裡,人工智慧的發展路線圖大概是怎樣的?
何積豐:很難說定一個目標,但肯定的是,發展會越來越好,帶給我們的實際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我認為有三方面是值得關注的。第一,產業。當前,產業慢慢從數據化到網絡化到智能化,人工智慧作為經濟加速發展的新引擎,希望能夠在賦能傳統產業上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同時對環境保護還要有好處;第二,管理。上海、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必須以數據為依據進行精細化管理。龐大的數據中心,如果沒有人工智慧技術,效率就會很低;第三,生活。讓老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有獲得感。現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因此,我認為,人工智慧業務的前景是很廣闊的,人工智慧技術的通用性發展會越來越快,更加具有適配性,也會更加開放,助力資源共享。
責編:曲源 | 編輯:王先進
來源:強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