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年:2045年的人機共生

2020-11-26 環球網

2015-2-23 08:37:40

來源:新聞晨報選稿:方翔

原標題: 奇點年:2045年的人機共生

網際網路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紀錄片《網際網路時代》站在人類社會的高度,以國際化的視野來觀察一個時代;全片以宏觀的視角、全景式的描繪,呈現網際網路帶給人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性等各個方面的深層變革;網際網路引動的變革是時代性的,該片以歷史情懷、時代意識探尋種種改變背後的本質,探討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可能和對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馬克·扎克伯格、楊致遠、馬雲、雷軍、周鴻禕、凱文·凱利、克裡斯·安德森、傑夫·貝佐斯……共話網際網路時代。

「爬上」用戶的身體

信息科技界的下一個目標之一就是「爬上」用戶的身體。

耐克開發出的FuelBand 腕帶,可以記錄和測量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量,蘋果CEO蒂姆·庫克就佩戴了這個腕帶,如今它已是眾多普通用戶的腕部裝飾。2013年1月的CES展會上,Basis Sciences展示了一款腕上設備,能夠監控用戶的心率和睡眠質量等信息。一款內置壓力墊的美式橄欖球頭盔,能夠監測運動員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受傷等。Verizon展示了一款專為消防人員設計的可穿戴無線計算機,可瀏覽一般圖像和紅外圖像。

可穿戴設備無法是否會成為主流,它都讓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技術,我們正邁向一個新世界,即技術與人們互動方式的多種可能。人們不僅僅是盯著屏幕,它會提出建議。例如,你該出去散步或購物了。

當某一天谷歌眼鏡遍布全球時,又一次吸引人們眼球的,也許是視網膜成像顯示的增強隱形眼鏡了。

一位研究人員說:「如果我們能將它設計得和傳統隱形眼鏡一樣舒適,人們便不會感覺自己佩戴了一種特殊的隱形眼鏡。並且由於採用了隱形眼鏡的設計,人們可以戴著它去任何地方。不用手,也不用架在你的耳朵上。說到底,這將是一種真正的『無感』電子設備,在路上的人,可以在只有他們能看見的顯示屏上瀏覽網頁。」

「聰明的」植物

美國西部的一片農田西部,這裡的植物葉面上貼著一層比一張郵票還要輕薄的智能微晶片,這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在2011年研製出來的,貼上這樣的微智能晶片,當植物需要水時,會向農戶的手機發送需求信息,獲得及時適量的灌溉。

樹之聲音(Tree Voice)「穿戴」於樹幹上,利用傳感器收集噪音、溫度、汙染度等數據指標,並發光及顯示標誌性圖像,將這些數據顯示給路人。人們只要與它「聊」上幾句,就能對周邊的環境了如指掌。同時,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Tree Voice 通過雲端連接起來,在Dashboard這一平臺上分享彼此間的數據——既包括樹周邊的環境,也包括它們自身的狀態。

系統運行的平臺Dashboard 就像是大樹們的Facebook,在這個平臺上,你可以聽取它的建議,決定晚上去哪裡鍛鍊,甚至是哪兒的房子周邊環境更好,更值得購買。最終,可以想像,這些數據將在建設無害環境的智能化未來城市中發揮作用。

「人機合一」

1998年,凱文·沃裡克在外科醫生的幫助下,將一枚矽晶片植入了他左臂的神經系統中。沃裡克因此獲得了「世界第一電子人」的稱號。

2007年3月,來華訪問的網際網路之父溫頓·瑟夫被問到隨著未來晶片植入人腦,網際網路還會不會有邊界。瑟夫在肯定了這一問題後說,他的夫人聽力完全喪失,10年前在耳部嵌入了人工耳蝸,才得以部分恢復聽力。瑟夫希望能夠對人工耳蝸進行重新編程,使語音信息經過轉化後進入網際網路,而來自網際網路的信息也可以轉換成神經信號脈衝。這樣,瑟夫夫人就可以對著電腦熱烈地「交談」。

2013年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發明出一種可以修復視力的微型晶片,通過植入病人腦內,放置於眼球後方,幫助9名盲人成功恢復了視力。這個3毫米的晶片能夠讓1500萬患者恢復視覺功能,擺脫失明的困擾。

電影《阿凡達》中,科學家人工培育名為「阿凡達」的肉體替身,通過自己的意識對其進行「遠程控制」。伴隨對腦電波的數位化識別、傳輸、翻譯,似乎極為遙遠的電影場景已在現實中有了映射。

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猴子的大腦運動皮層植入兩個晶片,通過意念控制一隻機械手做不同的動作。雖然人腦的奧秘至今仍未被破解,「腦—機接口」目前還處在在單向識別上,電腦可以接受人的腦電波識別人的意識,但還不能將機器中的信息傳輸進入大腦,信息不能雙向流動,但「人機合一」的大膽設想正在走向可能。

安德魯·施瓦茨是美國匹斯堡大學「意念控制機械臂」實驗項目負責人,自1988年以來,就一直參與腦電波意識控制方面的研究。他帶領的團隊通過大腦的意識控制手術,在6位殘疾人身上成功實驗。其中一位癱瘓15年的肖伊爾曼·簡回憶晶片植入大腦的經歷,至今依然興奮:「剛開始只是前後移動手臂,然後學著伸開和收緊手指,又慢慢能夠移動手腕。我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練習怎麼拿起東西,把它們從桌子的一邊移動到另一邊。剛開始一次要花3分鐘時間,幾個月之後,我每拿起一樣東西只要花費不到10秒鐘了。所以就是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而且基本上練習都會很快收到效果,我比前一天快了5秒鐘。這是很大的進步,我做得越來越好。餵自己吃東西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是我嘗試完成的第一項實際任務,這也是用這樣的機械手臂在自己家裡面能夠完成的頭等實際任務。這些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我非常興奮,非常高興,也非常驕傲。在實驗之前,我以為我再也不能夠移動任何東西了。我可能就在自己的輪椅裡面待一輩子,我也沒有什麼成就要去完成了。」

明尼蘇達州大學神經工程中心主任、神經生物學家賀斌向《網際網路時代》攝製組介紹:「國際科技界的腦機接口基本上有兩大類。一類是把晶片植入人腦,另一類是把裝置置於顱骨之上,是完全無創的,其目標是嘗試為癱瘓並非那麼嚴重的病人服務,讓他們控制計算機外部設備。通過檢測跟蹤腦電波信號,然後解碼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你會看到,顱骨上有一頂帽子,很多神經活動,你將其解碼並發送信號來控制一系列活動,比如控制輪椅或電子郵件,或移動電腦滑鼠,微控制直升機等。」

賀斌帶領的團隊現場演示了微控制直升飛機:「腦機接口是一個帶有傳感器的系統,我們檢測大腦是怎麼想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飛向左邊,你就要想像移動左手。如果你想要把直升飛機轉向右邊,你就得想像移動右手。如果你要上升,你就得想像兩隻手都動。因此,能檢測到此類特定模式想像,它們以可靠的方式被轉換為控制信號,控制直升飛機飛行。

更為驚人的實驗,是華盛頓大學首次實現的兩個人腦之間的遠程控制。2013年8月28日,華盛頓大學通過網際網路發送其中一人腦中的「想法」,實現對另一人大腦及手部動作的控制。當時傳到網上的視頻顯示,計算機教授拉傑什·拉奧頭戴一頂連接腦電圖儀的帽子,盯著電腦遊戲屏幕,想像移動右手點擊滑鼠,發出「開火」指令,向遊戲中的目標射擊。腦電圖儀捕捉到「開火」的腦電波信號後,將其通過網際網路傳給位於另一實驗室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安德烈亞·斯託科。斯託科頭上戴有一個名為經顱磁刺激線圈的裝置,該設備刺激他左腦皮層,從而指揮他的右手做出動作。斯託科在未看到電腦屏幕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移動右手食指,按下面前鍵盤的空格鍵「開火」,將遊戲目標擊中,整個過程基本同步完成。斯託科描述稱,右手「不自覺」地移動,感覺像是「神經痙攣」。

通過想法控制別人的活動,聽起來好像科幻電影。斯託科解釋試驗中所用的只是易被腦電圖儀識別的簡單腦電波信號,而不是人類真正複雜的思想,目前不會讓任何人擁有控制別人行動的能力。

人工智慧與奇點年

2009年上半年,iRobot公司在網站上發出聲明,掃地機器人Roomba已經在全球賣出了300萬臺,繼續創造著機器人商業史上的神話。

美國的達文西機器人系統(Da Vinci Surgical System),以其「穩,準,狠」的刀法以及創口小,術後恢復好的效果讓眾多病人趨之若鶩。

除開外科手術機器人,針對老年人的醫護機器人以及針對中風患者的復健機器人的研究在各國也是展開得如火如荼,全球老齡化趨勢和老年人的醫療護理難關,智能化的護理機器人無疑是彌補護理人員不足的一根救命稻草。

機器人,已經表現為人形的機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這要感謝兩個條件的成熟:一是機器人在大規模生產上面的駕輕就熟,尤其在生產機器人上。二是機器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在20世紀末經歷了長長的「冬天」,尤其是對腦計算的仿生(如神經網絡),在蟄伏了20年後隨著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潮流的興起而重新復甦,並且在充沛的計算能力支持下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IBM的計算機研究人員使用了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96臺計算機,製造出了包含5300億個神經元和100萬億個突觸的人造「大腦」。

亨利·馬克拉姆是人腦計劃(Blue Brain)的領軍人物。該計劃旨在通過超級計算機來「複製」人腦所有的活動,以及在其內部發生的各種反應。亨利·馬克拉姆稱,他正在構建的人類大腦模型將幫助我們對抗疾病,利用大腦模型,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基本的、真實的自我,從而更真實地了解周圍的事物,並更真實地認識世界。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今後20年《連線》會關注什麼問題時認為,它仍會談及對類似於可以自己寫文章的機器人的恐懼並且這個議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他說:「探究『什麼才是人類獨有的智慧』將會成為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主要議題。但在此期間,我們也會見證普適計算的逐步完善:視覺、語音、手寫、眼動,所有表現出來的,對機器學習、更大存儲容量、更高的可靠性無止境的追求,基本不用什麼成本。」

「奇點」這個術語描述的是導致機器智能大爆炸的技術加速現象,它是由數學家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在1958年杜撰出來的。最近這個概念已經被未來主義者雷·庫茲韋爾普及,他明確地指出2045年將成為奇點年。

在矽谷的美國宇航局艾姆士研究中心,有一所一出生就聲名顯赫的大學——「奇點大學」。雷·庫茲韋爾認為,伴隨生物基因、納米、機器人技術幾何級的加速度發展,2045年左右,人工智慧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機器的關係。人類也將改變對生命形式的理解,會以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超越自身的生物極限。人類將在與機器的共生共存中,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雷·庫茲韋爾說:「我們正迎來這樣一個時刻,電腦將變得智慧,不止是像人類一樣智慧,而是會遠遠超越人類。當這一刻來臨,人類——我們的身體、思維、文明都將會面臨翻天覆地、無可扭轉的劇變。他認為這一刻不僅無法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人類將會通過與計算機結合而獲得『永生』,計算機智能將取代人腦,永久改變人類的命運。」

相關焦點

  • 2045年的奇點 人類是毀滅還是永生
    關於2045年的奇點!如果發生了!人類是永生呢還是滅亡!2045年的奇異點是怎麼來的?會變成什麼?                   科學奇異點    奇異點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叫奇異點,奇異點也叫奇點。比如說我們說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點,然後beng一爆炸就成了現在的宇宙!
  • 科學家推測,奇點將會在2045年來臨,人類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前幾天有個新聞,說美國有個自稱來自2045年的未來人,還通過了測謊儀。未來人說了很多,什麼2028年外星人會來地球,地球將會統一,大陸板塊變化什麼的。但是測謊實驗還不算是一個很嚴格的證據。人類科學奇點會在2045年前來臨這個不是未來人說的是科學家推測的。
  • 美國矽谷奇點大學教授:2045年人類將可長生不老
    中國網7月24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7月22日報導,美國矽谷奇點大學教授何塞•路易斯•科代羅稱,到2045年,科技的進步將能阻止人類的衰老,也就是說人類將可以長生不老。葡萄牙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若澤•薩拉馬戈的小說《死亡間歇》開篇寫道:「第二天,沒有人一個人死。」
  • 2045年人工智慧
    正如宇宙學上存在著一個讓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正朝著「超人類智能」的奇點邁進。計算機科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相信,這個信息奇點即將到來,那時,人工智慧將超越人腦。  2011年2月18日,超級電腦「沃森」打敗了人類,站在了與人類智力競賽的最高領獎臺上。
  • 2045年奇點降臨「人工智慧」和「人」以及「智能人」狹路爭鋒!
    換句大白話,一個剛出生的小孩的智慧就可以超過,當今現在教育了十幾年的一個大學畢業生。庫茲韋爾相信:人類將實現三大自由。有文字歷史的幾千年等於以前的數百萬年。19世紀的開始的工業革命-20世紀,將近三百年等於之前的四千多年。21世紀的頭十八年,整個的科技進步等於過去的將近三百年。這還不是最快的,看到上圖那個小人沒有,那就是奇點到來的時刻,2045年。
  • 俄羅斯2045永生計劃
    2011年,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裡·伊茨科夫(Дмитрий Ицков)推出了一項令人驚嘆的「俄羅斯2045」計劃,也被稱為「阿凡達計劃」。總之,計劃將人類意識轉移到非生物載體上,從而延長生命,甚至實現「永生」。
  • E起讀書:2045,我們奇點時代見|班級之聲
    這一天即將來臨,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奇點臨近》說起。《奇點臨近》是由當代最知名的發明家、思想家、未來學家,全球人工智慧第一人——雷庫茲韋爾博士編寫,於2005年出版。基於此書中的思想,Google和NASA於2009年2月聯合建立奇點大學,由雷.庫茲韋爾博士擔任校長,旨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 2045年,超級人類將會誕生!你期待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正如宇宙學上存在著一個讓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也正朝著「超人類智能」的奇點邁進。這個信息奇點即將到來,那時,人工智慧將超越人腦,人類的意義將徹底改變;那時人將「不人」,而是與機器融合,成為「超級人類」。超級人類是否意味著不朽?人是否會與自己製造的機器融為一體,或將自己分拆在機器中上市?其實早在1964年,傳媒大師麥克盧漢就在《機器的新娘》中隱喻:人類只是未來機器的性器官(負責生產新機器人)。
  • 2045年半導體行業會是什麼樣?
    2045年半導體行業會是什麼樣? EETOP 發表於 2019-12-02 15:57:44 2045年後的世界,奇點將至 美國的未來主義者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是《人類出生後計算機超越人類智慧》(NHK Publishing,2007)一書的作者。
  • 人類社會的終極預測:2045 宇宙覺醒,超人類即將誕生的時代
    有一位科學家曾經在 15 年前對我們人類社會進行了預測,一直預測到了 2045 年。他認為到了這個奇點的時候,我們人類社會走向一個終極的方向,達到長生不死,甚至成為一個機器人。從現在開始到 2045 年, 會發生什麼事情? 2045 年人類社會將走到終點? 這本書堪稱是預測未來的一本奇書。有一位科學家曾經在 15 年前對我們人類社會進行了預測,一直預測到了 2045 年。
  • 當2045年科學奇異點到來的時候人類是成神還是走向滅亡?
    奇異點又叫奇點,比如說我們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在138億年前宇宙是一個點然後bang爆炸形成現在這個宇宙。這個時間就叫做奇異點。究竟什麼是奇點呢?其實就是在某一個領域裡存在但是又不可解釋,無法理解的這個東西。在生物學角度去說就是,每一個新的物種的誕生就是一個奇異點,比如說人怎麼就突然出現了,人的誕生就是一個奇異點。那麼今天我們來說的叫做科學奇異點。就是在科學歷史發展當中出現不可預測又不可理解的事情。
  • 科學證明的奇異點,2045年人類究竟是滅絕還是成神?
    科學奇異點: 奇異點又叫奇點,比如說我們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是在138億年前宇宙是一個點然後bang爆炸形成現在這個宇宙。這個時間就叫做奇異點。 再比如說黑洞的中心,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這麼一個點,這個點也叫奇異點。
  • AI人機大戰試驗預示著人機共生的未來
    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在2019年10月和2020年1月主持了前兩次試驗。蒼鷺系統公司的F-16人工智慧系統擊敗了其他7家公司的人工智慧系統,在之後和一位經驗豐富的空軍F-16飛行員進行的模擬空戰中,蒼鷺系統公司的人工智慧憑藉著人類飛行員無法匹敵的積極和精確的機動性能,最終以5:0獲勝,一戰成名。
  • 【極客養成指南】什麼是奇點?
    這枚球體,就是第一個奇點。第一個奇點:137 億年前,神秘起點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識的一種錯覺。——愛因斯坦大多科學家認為在宇宙誕生之初,曾有一個點具有所有物質的勢能,又由大爆炸轉化為宇宙物質的質量和能量,這就是「宇宙學的奇點」。
  • 熬到2045年,人類可能靠人工智慧戰勝死亡了
    ( 實在沒想到科技的未來會如此藝術 ) 老庫還大膽預測,在 2045 年,也就是 25 年之後,這個科技大爆炸就會到來 其實早在 1982 年就有科學家提出過了 「 技術奇點 」 這概念,但真正讓這個名詞名聲大噪的,還是要屬這位來自谷歌的大佬——庫茲韋爾。
  • 從笑面男到2045奇點:《攻殼機動隊》的前世今生(下)
    遊戲從2015年開始測試,於2017年關服。邁向3D網飛版《攻殼機動隊》的標題定為《SAC_2045》,新作繼承了「SAC」系列的世界觀,劇情時間線從《SSS》的2034年一口氣跳躍到2045年。選擇這個年份,是為了呼應著名的「2045奇點理論」,即「2045年會出現技術質變的奇點,誕生具有自我意識、智慧完全超越人類的AI」。
  • "世界末日"30大猜想:2045或出現奇點時刻
    信息爆炸  未來學家雷-庫爾茲韋爾曾經誇張地提出;奇點;即將到來。所謂的;奇點;就是指機器智能與人類智能已沒有任何區別、不相上下的時刻。庫爾茲韋爾辯解稱,如果人的智能能夠完全轉移到計算機上,那麼死亡將變得毫無意義。如果人類與他們生產的機器完全融合,那麼世界也將不再存在。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也有可能代表著一個新的物種的出現:;奇點人;?當然,許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 2045:人類永生之年
    也許計算機會向人類發動攻擊,並將我們全部消滅。所有這些理論都有一個共同點:人類將會經歷一次轉變,成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某種狀態。這一轉變被稱為:奇點。理解奇點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雖然它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實際並非如此,它的科幻程度還不及天氣預報。奇點並不是什麼邊緣理論,它是關於地球生命未來的嚴肅假說。
  • 預言2045年的「奇異點」:25年後地球會發生異變,人類還存在嗎?
    編輯 / 侃侃君2018年的年底美國有個小哥,突然出現在媒體的面前自稱自己是未來人來自2045年的地球,還成功通過了官方測謊實驗,震驚了一大批媒體。我們都知道宇宙來源於宇宙大爆炸,而這個爆炸的起始點就被叫做奇點,科幻電影中的經常出現的黑洞,黑洞裡面的中心部分體積是無限小但質量卻是無限大,這個地方也被叫做奇點。事物發展是一步步演化過來的,我們拿電腦舉例:最開始的電腦比一間房子都還大,十幾個人才能搬得動。
  • 來自2045年的時光旅行艙登陸啦!就在北京王府井!
    來自2045年的時光旅行艙來啦!就在王府井東方新天地三區中庭科技感爆棚!Bling到炫目!還有哪些奇妙和驚喜?這就帶你來感受準備好了嗎?精彩的旅行開啟啦!隨機打開聽筒的開關鍵竟然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喲~「時空隧道」的鏡面屋頂在科幻電影中2045年是地球的下一個奇點人類將在那時解鎖時光穿梭的密碼如果你想聆聽未來的聲音如果你想感受奇幻的光影還等什麼趕緊進入船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