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萬山紅遍,橙黃桔綠,當下正值「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10月17日在深圳召開,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院士蒞臨論壇,發表了《從納米傳感到神經科學》的演講,濃墨重彩講解了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熱門話題及應用前景,引起與會科學家、企業家的濃厚興趣,為讓更多讀者了解更多腦機接口關聯知識,本人多次反覆聆聽張院士的演講,整理本圖文,方便讀者快速「腦補」。
張院士演講分三塊內容,一是腦科學簡史與未來,二是腦疾病與科學護腦,三是納米傳感在腦科學中的應用。在第一個板塊,腦科學又稱神經科學,腦科學,作為獨立學科只有幾十年歷史,1906年高爾基創立神經元學說,1932年謝靈頓提出突觸概念,1936年戴爾發現神經遞質,1998年穆拉德提出生物信號傳遞的新理論。從認識腦,保護腦,到開發腦。比如生活節奏導致焦慮、抑鬱,小學生抑鬱症高達15%。開發人腦,包括增強智能,及模擬人腦,智能電腦。
計算神經科學與腦生物學契合,催生了腦機結合。腦機接口發展短短50年歷史,實現了從動物腦到人腦的跨越。實現了人機互動,肉體的生滅不足以能夠定義一個人的生死。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廣泛,用於意識控制義肢,聾者可以聽見大千,盲人可以看見世界。人腦信息實現了儲存,理論上人類生命延續不受肉體制約。
張院士描繪了腦機接口應用場景:
溝通:人類不需要語言,僅靠大腦中的腦電信號,就可以彼此溝通,實現無損的大腦信息傳輸。
增強:短時間內擁有大量知識和技能,獲得一般人無法擁有的超能力。
腦機接口四層金字塔:溝通、增強、改善、修復
改善:改善大腦運行,讓我們立刻精神抖擻、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能夠保持高效清醒高效。
修復:通過心念操縱機器,讓機器替代人類身體的一些機能,修復保障人士的生理缺陷。
用思想控制輪椅
腦科學是國家科技戰略重點。重大腦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中年抑鬱症、兒童自閉症。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目前缺乏有效防治藥物。美國前總統裡根、英國女王柴契爾夫人、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高錕罹患阿爾茲海默症,香港影星張國榮因抑鬱症跳樓自殺,兒童自閉症,3歲以內起病,約2/3的患兒需要終生照顧養護。WHO數據顯示,腦相關疾病是發展中國家中4類過早死亡的重要慢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4.8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1/4。
中國現階段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增速最快國家/地區之一。目前中國痴呆患者1000萬,其中60%阿爾茲海默症。65歲以上發病5%,80歲以上發病超過30%。數據顯示,我國痴呆患者95%以上沒有就診治療。
全球抑鬱症發病11%,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1/7的女性經歷產後抑鬱症。兒童自閉症全球發病率1~2%,位居各類精神殘疾前列,治療以教育和行為幹預為主,四歲之前是最佳幹預期。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提高腦病治癒率。生物傳感器大顯身手。傳感器技術發展迅猛,湧現了活體傳感器、人工智慧傳感器、納米生物傳感器等,生物傳感是典型的交叉學科。
未來醫學,智能傳感監測加個性化醫療,智能傳感加智慧醫療。
張學記院士判斷,預計20-30年的時間,聾者能說話,盲人能看見,啞巴能說話,癱子站起來,人類永生。
未來是機器人,還是人機器?拭目以待。
粵港澳大灣區健康科技國際論壇一年一度,時代(中國)集團發起並承辦,籌備了1年
連結一:腦機接口、記憶存儲、控制夢境……這些在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未來場景,在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的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即將成為現實。10月23日,就在今天,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連結二:腦機接口是目前最尖端最前沿的技術,光是腦電波傳輸領域就獲得了5個諾貝爾獎。它指的是,人腦和機器實現互通,並且實時翻譯,最終做到人和人之間,人和物體之間,實時傳輸思想,下載上傳思維。目前,腦機接口技術正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預見,在不遠的未來,腦機接口技術將逐漸改造人類,實現從人到「機器人」的進化。
腦機接口讀取了腦電波又有什麼用呢?科學狂人馬斯克用一隻在跑步機上的豬,演示了用腦電波進行運動軌跡的預測。圖表顯示,預測的運動軌跡和真實的運動軌跡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