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通訊員 劉 鵬 朱 玲 張 潔
編者按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蓬勃興起。人民防空如何藉助新技術實現新發展?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人防辦依託「讓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的杭州「城市大腦」平臺,在獲取運用數據、提高防護能力方面積極探索,為鑄就堅不可摧的護民之盾提供了有力支撐。「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本版對他們的探索進行整理刊發,以期為科技強防工作提供借鑑。
打造「智慧疏散」系統——
戰時讓市民快速進入人防工程
依據人民防空法,新建民用建築應當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但許多市民並不知道離家最近的防空地下室在哪裡;即便按照演練方案進入人防工程,卻發現裡面停滿了私家車。戰時如何快速騰空人防車位,也成為一個問題。
前不久,在杭州市濱江區人員疏散演練中,上述兩個問題均得到解決。參演人員只需掃描住宅樓出入口「我身邊的人防工程」二維碼,便可獲取最優疏散路線,並可了解工程詳細信息。此前,在人防車位泊車的部分車主根據人防指揮部發送的手機簡訊,已完成移車。沒有注意到手機簡訊的車主則接到了杭州人防專號「962790」打來的電話:「人防車位的戰時功能現已啟用,請您於某時某分前將車移至某某非人防車位……」
在杭州市、濱江區兩級人防基本指揮所的電子顯示屏上,演練區域人防工程的位置、面積、出入口等要素清晰地呈現出來。據了解,參演居民掃描的二維碼、人防車位車主收到的手機簡訊,均與「城市大腦」平臺信息密切相關。
杭州市人防數位化轉型專班技術負責人林漢民告訴筆者,下一步,他們將推廣濱江區的試點經驗,依託杭州「城市大腦」平臺,打造全市「智慧疏散」系統,讓廣大市民知曉戰時保護生命的人防工程在哪裡,讓人防車位車主了解戰時騰空車位是必須執行的命令。
繪人防設施「缺口」圖——
平時讓「地下長城」合理布局
「人均1平方米」,是我國人防工程建設的一項基本標準。在實施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的人防工程一味地隨著高樓大廈建,儘管總面積快速增加,達到甚至遠遠超過「人均1平方米」的標準,但由於布局不合理,出現了新城區「用不完」、老城區「不夠用」的問題。
「優化人防工程布局,可以向『城市大腦』要答案。」杭州市人防數位化轉型專班辦公室負責人姚松清介紹說,他們藉助「城市大腦」智能化運算優勢,整合全市人防工程、人防建設規劃等大量數據,繪成人防設施「缺口」地圖,成為優化人防工程布局的重要依據。
在該市人防指揮中心,筆者見到了色彩豐富的「杭州市人防設施分布圖」,紅色區域表示已建人防工程多而密,綠色區域表示補建空間還很大……藉助該圖,杭州市在人防工程建設上查漏補缺、精準施策:未來科技城的地下環路實現「4進5出」,錢江新城核心區地下通道2020年新增8條……
開展信息防護演練——
現在就要預防「軟硬殺傷」
2020年8月15日,杭州人防管理服務平臺正式在「城市大腦」系統上線。「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把信息防護擺上工作日程。」該市人防辦二級巡視員鄭國斌介紹說,人防信息涉及警報設施、工程建設、指揮通信等多項內容,必須築牢「防火牆」,防止被攻擊。
按照這一思路,在9月舉行的杭州「金盾」演習中,該辦把信息防護作為重頭戲:4支人防網絡防護專業隊背靠背開展對抗演練,不僅為指揮信息系統打上「補丁」,而且提高了互相配合、聯合防護的能力。
網絡攻擊是「軟殺傷」,要預防;火力打擊是「硬殺傷」,更不能忽視。因此,該辦還引導數據類重要經濟目標單位有計劃地轉入地下。前不久,杭州某數據中心將人防坑道作為數據備份地點,某網絡企業將核心設施轉入地下。
「既要藉助『城市大腦』提高總體防護水平,又要想方設法加強數據本身的防護,人防工作者就是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該市人防辦指揮通信處處長張飛烽如是說。
相關連結
杭州「城市大腦」
「城市大腦」,是指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數字系統和現代城市基礎設施。2016年4月,杭州市以交通治堵為切入點,在全國率先啟動「城市大腦」建設。2020年2月,在全國率先推出「健康碼」,為新冠肺炎疫情精準防控提供了支撐,杭州「城市大腦」正是健康碼上線的重要基礎。隨之,「親清在線」——杭州市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數字平臺上線,同樣是「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杭州「城市大腦」已擴展到11大系統、48個應用場景,日均協同數據1.2億條,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便捷泊車、舒心就醫、歡快旅遊等多項優質服務。
(張 潔、張恆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