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一個名叫阿爾芒·戴維的法國傳教士在四川一戶姓李的人家,看到了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據李姓人家介紹,當地人將這種動物叫做「白熊」、「花熊」或「竹熊」,性格溫馴,一般不攻擊人類。
阿爾芒·戴維還不曾認識這一類動物,認為這次的發現能夠填補世界動物研究的一個空白,於是僱傭了獵人抓捕竹熊。因為「竹熊」為黑白兩色,阿爾芒·戴維稱其為「黑白熊」。
抓到的第一隻黑白熊因為獵人的錯誤對待死了,第二隻黑白熊倒是被阿爾芒·戴維養得不錯,於是阿爾芒·戴維打算將黑白熊帶回法國,不過黑白熊在途中去世了,阿爾芒·戴維遺憾地將黑白熊的皮做成了標本,送去了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經博物館主任充分研究後,將「黑白熊」定名為「大貓熊」,原因是它與在中國西藏發現的大貓熊相似,只是大了些。
1939年,我國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的展覽,其中「貓熊」的標本吸引了許多觀眾,貓熊的標牌採用的也是流行的國家書寫格式,但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往左,於是「熊貓」一稱並不出現了,而且這一名稱用到了今天。
很多人認為熊貓是在近代才被發現和認識,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熊貓已經在生地球存在了至少800萬年,比老虎、獅子在地球上生活得更久,始熊貓是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性的猛獸,但隨著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熊貓演變為了以竹子為食,但熊貓依然還存在著鋒利的爪子。
中國人對熊貓的認識也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的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書經》中熊貓的名字是「貔」,《毛詩》為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pí xiū)。」
貔貅還是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貔為雄性,貅為雌性。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4000多年前,黃帝馴養了虎、豹、貔貅(大熊貓)等威猛動物,然後帶著它們在阪泉戰敗了炎帝。
可見大熊貓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老虎、豹子等肉食動物都得退避三舍,不敢輕易惹大熊貓。一些動物看起來是一副可愛、無害的模樣,事實上真正的本事是不容小覷的。
更何況熊貓生存至今,也沒有滅絕,也有自己的道理。如今動物園裡的被稱為「萬獸之王」的老虎,因為從小由人類撫養長大,看起來也非常萌,沒有攻擊力,但一些弱小的動物還是本能的要躲開老虎。
在自然的生態壞境中,保持警惕心是非常重要的,而自然界形成的食物鏈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那都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所形成,比如狗突然看到老虎的模型,也得嚇一跳,這是視覺先給狗傳遞了危險的信號,即使是假的,但躲避的動作往往沒有錯。
而且熊貓善於爬樹,也能躲避危險,還不懼寒冷和潮溼,因此一般情況下是吃了睡,睡了吃,日子過得悠閒。
為何肉食動物不敢惹熊貓?專家:看熊貓800萬年前叫啥,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