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物種,在地球上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800萬年以前,作為一個延續至今的哺乳動物,它也有了哺乳動物中的「活化石」的稱謂。
但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之中,隨著古人們生產力的提高,人與自然之間矛盾也逐漸凸顯,大熊貓的活動範圍也受到人類農業活動的影響而逐步縮小,大熊貓種群的數量也一直在不斷的減少,甚至在近代時,已經幾近滅絕。而令大熊貓真正蜚聲海外,重入人類視野的則得益於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的發現。
1862年阿爾芒·戴維來到中國,一開始居住在上海,而在聽聞了四川物種種類繁多,甚至還包括一些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之後,阿爾芒·戴維選擇從上海來到了四川寶興。1869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遇之下,他在一戶李姓獵戶家中發現了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毛皮。這樣的發現,阿爾芒·戴維驚喜不已,隨即便組織了一隻由20個獵人組織的考察隊,進入大山之中搜捕。很快,這支人數龐大的考察隊便有了收穫,他們抓獲了一隻這樣黑白相間的動物,阿爾芒·戴維將它命名為黑白熊,在一番餵養之後,阿爾芒·戴維被它的憨態可掬,可愛所打動有了要帶它回到法國的舉動,但是長途的顛簸以及氣候上的不適用,這隻大熊貓最終還是夭折了,不過戴維最終還是將它的皮毛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標本,並送到了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樣的展出也讓大熊貓一時間成為熱議的話題。
由此,也導致了一系列外國「探險隊」以探險名義的「搜捕活動」。其中更是包括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兩個兒子以及後來臭名昭著的將大熊貓以「哈巴狗」名義偷渡到美國的「熊貓夫人」 露絲·哈克利斯。
作為一個飽經戰火的國度,當時的政府並無力阻止這樣的行徑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關於大熊貓的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瀕危的大熊貓也在人工繁育、野化放養、建立自然保護區 等措施之下,實現了族群的良性發展,數量上也達到了2286隻。這些也都體現了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在保護動物上的努力。
這也讓我們普通人能夠在動物園中得以觀看這些「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之下憨態可掬、人畜無害的大熊貓。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大熊貓得以延續800萬年,難道賣萌真的可以讓人類以外的肉食動物放棄攻擊大熊貓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專家們更是直言不諱:你看熊貓上古時期都叫啥。
作為擁有大熊貓的唯一國度,我國古人對於大熊貓的認識也是由來已久。
大熊貓在《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這些稱呼並不能體現熊貓的真正能力,反倒是西漢東方朔的《神異經》中直言不諱地說到:「南方有獸,名曰齧鐵。」將大熊貓喚做齧鐵獸,並非妄言。傳說中蚩尤的坐騎便是大熊貓。
與現在我們看到的大熊貓喜歡啃食竹子的憨態不同,隱藏在大熊貓骨血血脈裡的是它依舊屬於熊科,會捕食動物,有著強有力的四肢、強壯的身體。
這些特徵也能夠保證大熊貓在它生活的森林裡絕對屬於食物鏈的頂端,一般的食肉動物都是避之不及的存在。當然即便如此,大熊貓作為活化石一般的存在,無論可愛與兇狠都是值得我們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