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在的大熊貓儼然一副「素食主義者」的姿態,為了能夠有足夠的竹子吃,它們在野生環境下,甚至把「家」搬到了高山的竹林深處。但是,從1988年開始,大熊貓就成為了我國的「國寶」,享受「國寶級」的待遇,按理說,給大熊貓頓頓吃肉條件是完全允許的。但是,為什麼已經是「國寶」的大熊貓依然很少吃肉呢?我們來簡單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大熊貓的食性
在許多小夥伴的印象當中,大熊貓就是吃竹子的動物,再加上它長的肉嘟嘟、毛茸茸的,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直觀印象,這讓許多人認為大熊貓就是純正的「素食動物」。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即使在當下的野生環境下,大熊貓的食物中也有1%的肉食,其中以竹鼠、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屍體為主。畢竟大熊貓到現在為止,都在食肉目下的熊科動物的行列之中。
大熊貓能夠吃肉要歸功於它沒有退化的牙齒以及消化道。早在800萬年前,大熊貓還只是一種只有現代犬體型的哺乳動物,不過,那個時候的大熊貓的祖先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它就是始熊貓。始熊貓的化石主要來自於我國的雲南地區,而在距今約1000萬年前,正是貓科動物進化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內,貓科豹亞科的譜系在亞洲已經成型,到了始熊貓出現後,它就面臨著與其他已經成型且體型較大的食肉動物的競爭。
於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始熊貓的食性開始發生改變,到了距今約300萬年前,始熊貓進化為大熊貓小種,根據其牙齒磨碎程度和化石出土的地質層中植物的特點來看,它已經兼食竹子了。
由於大多數的食肉動物很少出現在竹林之中,所以大熊貓的小種就逐漸向竹林環境靠攏,到了距今約70萬年前,大熊貓小種進化為巴氏大熊貓。巴氏大熊貓比以往的任何階段的大熊貓祖先體型都要大,而且它們已經完全適應了竹林的生活,並且將主食變為了竹子。之後,大部分的巴氏大熊貓滅絕,一部分完全適應了吃竹子巴氏大熊貓成功的進化成為了現代的大熊貓。
因此,正是大熊貓祖先一步步的向高海拔的竹林深處遷徙,才讓大熊貓免於淘汰,成功的生存到了今天。而且在整個熊科大熊貓屬下,大熊貓成為了唯一倖存的動物,這也是大熊貓被稱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熊貓的祖先曾經是純正的食肉動物,現在的條件也足以讓大熊貓每天吃肉,為什麼不用肉代替竹子飼養大熊貓呢?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解析,一個層面是大熊貓為什麼很少吃肉?另一個層面是用肉代替了竹子,對大熊貓會有什麼影響?
大熊貓為什麼很少吃肉?
在野生環境下,肉食僅佔大熊貓食物總量的1%,也就是說大熊貓很少吃肉。至於很少吃肉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就是肉並不好獲取。經過漫長的進化,主要以竹子為食的大熊貓的體型已經變得比較的臃腫,而臃腫的體型顯然不利於大熊貓的捕獵。簡單的說,就是大熊貓捕獵的體力消耗要遠大於它捕獵獵物提供的能量。
第二是大熊貓本身的基因問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由於長期缺乏肉食來源,以及主要以竹子為食,現在大熊貓的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基因T1R1,嚴格意義上說,也不是喪失了,而是這個基因失去活性了,而這個基因的失活讓大熊貓即使吃肉都感覺不到肉的鮮味。最終造成了,大熊貓已經不太喜歡吃肉了。
因此,大熊貓吃肉都不如吃竹子香了,再加上捕獵難度較大,所以,大熊貓只是吃一些可以「唾手可得」的肉食以補充能量,自然就很少去吃肉了。
用肉代替竹子,對大熊貓有什麼影響?
由於大熊貓T1R1基因的失活,它對肉並沒有依賴性,換句話說就是不吃也不饞。所以如果用肉代替竹子的話,對大熊貓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它會食欲不振。
其次,大熊貓雖然是「國寶」,但是它從根本上說還是一種野生動物,人為的幫助只是為了拯救這個以前瀕危的物種(現在已經由瀕危調整到了易危),野外還是它最終的歸宿。所以,如果用肉完全代替了竹子,捕獵能力較差的大熊貓在野外生存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餓死。這顯然是與拯救野生動物背道而馳的。
最後,如果是用肉代替竹子,大熊貓本身的活動量就比較小,吃肉的生活顯然能夠導致大熊貓的肥胖,而過度的肥胖於任何動物都是不利的。當然,大熊貓如今的消化道依然可以消化肉食,所以,吃肉對大熊貓的生存是沒有什麼影響的。
總結
大熊貓如今的食性是經過了800萬年的演化才形成的,而這種食性顯然是有利於大熊貓生存的。如果貿然的將大熊貓的主食改成肉,雖然表面上看,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於大熊貓的野外生存以及身體健康都是無益的。因此,即使成為了「國寶」,我們也不能讓大熊貓頓頓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