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肉到吃竹子,能否說明大熊貓進化的失敗?

2020-12-03 怪人科普

肉不好捉,竹子遍地都是。所以僅僅從吃肉到吃竹子說熊貓進化失敗是很不妥當的,在清朝時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它們能生存了800萬年,正說明其進化的成功。

對於生物而言,能夠在自然界經歷數百萬年的時間而不滅絕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了,而目前造成野生大熊貓數量僅剩3000頭左右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大熊貓的演化從始熊貓開始,始熊貓是一種食肉動物,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它們的體色更傾向於純色,只有腹部是白色毛髮,是一種基於環境色的反差保護色,這種顏色搭配中使得動物腹部在身軀的陰影下重合剛好和環境色相當。而不是如今的黑白相間。

後來氣候環境的變遷使得大形貌的足跡逐漸到達現今的四川、甘肅、陝西等地,並且由於食物缺乏的因素,大熊貓不得不開始吃素,以生存環境內普遍存在的竹子、竹筍為主要的食物,體色也逐漸轉變為黑白相間,在竹林下,這樣的體色能極好地適應環境,很難被天敵發現,事實上大熊貓在竹林中基本沒有天敵,主要的死亡因素是飢餓、寒冷和種群內部的生存鬥爭。

而且但是如今的大熊貓也不是絕對不吃素,只是對一種動物而言,食物是最重要的生存因素,而肉食難以捕獲,隨處可見的竹子卻很難被消滅,因為竹子的繁殖能力很強,靠根系就可以繁殖。於是熊貓轉而吃竹子,但是竹子為草本植物,能過夠為熊貓提供的營養很少,因此它們就需要一天大多數時間用來吃喝。

從吃肉到吃竹子,看起來在食物鏈中的地位下降,但是大熊貓以隨處可見的竹子代替肉食的行為卻極好地保存了大熊貓種群。我國古代的甘肅四川等地區,環境適宜,竹子森林茂盛,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大熊貓,在清朝時大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但是它們遇到了發展速度更快的人類,人類會侵佔大熊貓的生存領地,建造的道路城鎮又會割裂大熊貓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而且它們自身產道狹窄,在野外的存活率不高,加上人類捕獵等因素,才造成了熊貓數量的不足。

隨著目前四川等大熊貓生存活動區域的退耕還林等活動,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也在恢復,人工飼養培育的大熊貓也有了野化放歸的試驗,野化放歸的熊貓個體和野生個體是不同的譜系,又反過來增強了野生熊貓的基因多樣性,防止熊貓種群因為人類道路等因素的割裂造成小種群內部不斷的近交,進而導致眼中的基因問題。現在的大熊貓在人類的保護下生活的怡然自得,吃喝不缺,就查配偶,而人類能幫助它們把這一環節也解決,也偶爾會捕捉野生大熊貓,和飼養的大熊貓配種後再放歸。

大熊貓在自然界存在800萬年之久,足以說明它們生存策略選擇的正確,若不是歷史上改為了吃素吃竹子,以大熊貓生存的環境和自身運動能力特徵,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被全部餓死,怎麼可能繁衍生存至今。大熊貓的生存固然有人類的幫助,但是它們本身的進化也掌握了很多獨特的能力,這才是它們在自然界落腳的根本。

相關焦點

  • 竹子如此鋒利,為什麼大熊貓吃竹子不會被扎到?
    大熊貓是吃竹子「高手」,就吃竹子的本領來看,在自然界中沒有動物能出其右。表面上看,大熊貓吃竹子非常的輕鬆,但實際上,大熊貓吃竹子也是有技巧的。不然堅硬的竹子很有可能會將大熊貓扎得滿嘴是血。那麼,大熊貓吃竹子有什麼技巧性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大熊貓為啥以吃竹子為生?你不知道的國寶,熊貓原來是吃肉的
    說到我國的國寶大熊貓,有個特殊的習性大家都熟悉了,那就是愛吃竹子,幾乎以竹子為生。但是你知道嗎?熊貓不是只吃竹子的,除了圈養大熊貓還有窩窩頭和盆盆奶補充營養外,野生大熊貓還吃肉和甜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現在的大熊貓為什麼不吃肉?
    於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始熊貓的食性開始發生改變,到了距今約300萬年前,始熊貓進化為大熊貓小種,根據其牙齒磨碎程度和化石出土的地質層中植物的特點來看,它已經兼食竹子了。由於大多數的食肉動物很少出現在竹林之中,所以大熊貓的小種就逐漸向竹林環境靠攏,到了距今約70萬年前,大熊貓小種進化為巴氏大熊貓。
  • 為什麼大熊貓這麼喜歡吃竹子?竹子有什麼好吃的?
    而為何熊貓卻很少吃肉,偏偏喜歡吃看起來一點兒不美味的竹子呢?是什麼讓熊貓放棄了食肉,成為了溫順的偽猛獸?這麼素的竹子又是如何維持熊貓茁壯成長的呢?事實上,熊貓原本並不是喜愛吃竹子的,是由於生長環境的影響,最終迫使它們只能選擇吃竹子。
  • 大熊貓和「始熊貓」到底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從吃肉變成吃竹子了?
    大熊貓和「始熊貓」到底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從吃肉變成吃竹子了?只要我們提到熊貓,首先會想到的就是一種胖乎乎軟糯糯的生物,一直以來這個生物給我們帶來的印象都是十分可愛的,但是在野外的熊貓並不是蠢萌蠢萌的,市一中戰鬥力非常高的兇猛生物。
  • 大熊貓不只吃竹子,雖被歸類到了肉食動物,但以草食為主
    竹子雖然是植物,但是,其蛋白質含量還不低,2019年5月《當代生物學》剛發表一項新研究,中科院和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大熊貓所獲得的能量48~61%來自蛋白質,23~39%來自碳水化合物,13~16%來自脂肪。大熊貓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 大熊貓不是食鐵獸嗎?可它也太弱了,高度近視,吃竹子都是被逼的
    而且以前它是吃肉的。熊貓雖然名字裡有貓,但它是實打實的熊。熊類基本都是雜食性動物,當然根據觀察吃野果比較多,但是吃肉也是完全可以的。只有北極熊和大熊貓不一樣,北極熊純吃肉,大熊貓算是純吃素,偶爾捉只竹鼠開開葷。
  • 因吃不到新鮮竹子,將提前被送回國,大熊貓最早為何要吃竹子呢
    導語:因吃不到新鮮竹子,將提前被送回國 ,大熊貓最早為何要吃竹子呢最近這段時間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難以從我國運輸新鮮竹子;加拿大官方表示:旅居加拿大的兩隻中國大熊貓「二順」和「大毛」,將被提前兩年送回中國。
  • 吃不到新鮮竹子旅加大熊貓將提前歸國,大熊貓真就只吃竹子嗎?
    大熊貓總以它可愛憨厚的一面展現在我們面前,而且在我們的印象裡它就吃竹子,什麼也不吃。但是實際上它是吃肉的,是雜食性動物。根據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大熊貓的身體其實適合吃肉,其身體內部結構很像食肉動物。但是它的消化系統已經不太適應吃肉了。
  • 國寶大熊貓,剝竹子小能手,居然原來是吃肉的
    ,中午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是在餵食,大熊貓午餐過後就會打瞌睡,到下午幾乎都不怎麼有精神了,早上去看最好。,我吃我的,你拍你的,正面來一張,側面來一張,你高興就好。你別看它可愛呆萌,但是它對食物從來不囫圇吞棗,把竹筍拿起來,用牙齒一層一層的剝掉外面的部分,只吃裡面的嫩芽,這也是一個有品位的吃貨,有沒有。
  • 熊貓,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竹子呢?
    關於大熊貓從雜食到植食的演化過程,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大熊貓正走進演化的死胡同,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種,它是從80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因此,大熊貓本來就是食肉動物,幾百萬年來一直以難以食用、味道不佳的竹子為食,如何消化這些纖維?
  • 大熊貓力大無窮,堪稱食物鏈頂端生物,為何選擇了吃竹子?
    在所有熊類生物中,沒有一個比大熊貓更受關注,也沒有一個比大熊貓更「慫」的。別的熊吃肉,再不濟也抓抓魚,吃一吃山裡的野果,但大熊貓不,大熊貓的一生主要食物只有竹子,雖然它體型龐大,力大無窮,像極了森林王者。 為什麼大熊貓這麼強大,最後卻選擇了吃竹子。
  • 大熊貓明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偏偏吃竹子?或許是這個原因!
    在動物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熊貓不是在吃竹子,就是在睡覺,有時甚至還和飼養員撒嬌,很多人都被它憨憨的模樣折服,認為它是一種溫和性的動物,但實際上大熊貓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牙齒的鋒利程度僅次於鱷魚,似乎與它吃竹子的形象非常不符,很多人都納悶了,為什麼大熊貓有著如此鋒利的牙齒,只吃竹子不吃肉呢?
  • 科學界爭論大熊貓吃竹子的演化時間
    這篇文章認為,大熊貓從以植物為食到以竹子為食的特化至少在距今5000年左右還未發生,在成為竹林「隱居者」之前,大熊貓生活在更為複雜多變的棲息地,食譜也更加多樣化。研究人員推測,大熊貓食性的轉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肉食(或雜食)到植食的轉變以及從植食到專食的轉變。
  • 吃竹子的猴子你見過嗎?比大熊貓更愛竹子,卻因人類瀕臨滅絕
    說起來,如果問大家大熊貓最喜歡吃的食物,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想到竹子,這也讓很多朋友都會產生一個誤區,誤認為大熊貓是草食性動物,不過,事實上大熊貓卻是如假包換的肉食性動物。經過動物學家的研究,在遠古時期,大熊貓也是吃肉的,不過,後來大熊貓體內的基因發生了變化,這讓大熊貓覺得肉吃起來一點都不美味,反而是青青綠綠的竹子,看起來更要清脆可口,於是,竹子就取代了肉,成為了大熊貓最愛的食物。
  • 經濟學人 | 大熊貓為什麼吃竹子?
    眾所周知,大熊貓通常只吃竹子,那麼它是從古至今一直以竹子為食呢,還是因為某種原因在進化的過程中才形成這種獨特的飲食習慣,本文將探討大熊貓以竹子為食的原因。大熊貓不僅僅是食草動物,還是單食主義者,它們除了吃竹子外,幾乎不吃其他任何東西。魏輔文想知道這種向單一飲食轉變的過程是何時發生的。答案是,比所有人預想的時間都要早得多。
  • 大熊貓吃的竹子營養極低,為何它還這麼胖?這要從200萬年前說起
    還有,大熊貓基本上只吃竹子,而箭竹、筇竹等竹子的營養價值極差,那麼為什麼大熊貓還能長這麼胖呢?這其實都要從200萬年前說起。大熊貓被稱為「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800萬年之久了,最初的始熊貓可是吃肉的,它看起來就像是一隻胖狐狸一般大小,但是發展到小種大熊貓階段的時候,它就改吃素了,而且吃的還是其他食草動物不會碰的竹子。
  • 大熊貓為什麼喜歡吃竹子,你知道嗎?
    媽媽聽了微微一笑,回答道:"不是我們不給它吃好的,竹子對大熊貓來說,就是它最好的美食了啊!"小明不解地看著媽媽。媽媽繼續說道:"你有所不知,其實啊,大熊貓的祖先原本是食肉動物,但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經歷了冰川導致的氣候突變,大熊貓大部被滅亡,只有少數殘存在我國的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那些地區除了生長著大量竹子外,卻很難有供大熊貓捕捉的活的獵物,大熊貓不得不逐漸改變食性,才能生存下去,於是從最初食肉,經過進化後主要吃竹子了。
  • 大熊貓吃竹子,為什麼不會被竹子劃傷嘴巴?
    除此之外,反芻動物還會每隔一段時間,將瘤胃中的食物反芻到嘴巴中,嘴巴研磨之後再次進入到瘤胃中。也就是說,食草動物吃的草根本不是自己吃的,而是餵給自己體內的微生物,自己吸收的是微生物分解後的營養物質。我們知道,竹子本身營養價值非常低,如果大熊貓以植物為食時,能夠換一種口味,以營養價值較高的植物為食可能就不至於像今天這樣瀕臨滅絕。但由於大熊貓非常挑食,只吃竹子,使得它能夠從竹子中獲取的營養物質有限,所以大熊貓只能每天醒來就吃竹子,吃完就睡才勉強活到了今天。如果不是遇到了人類,或許它也已經滅絕了吧。
  • 動物園為什麼不讓熊貓吃肉?
    自從改吃竹子後,熊貓進化出了非常強壯的下顎和牙齒,這使得它們能夠很好地咬碎食物,在食物被消化後獲得儘可能多的營養。它們還有一種拇指,這讓它們對自己的食物更加挑剔。吃這些食物會導致我們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這讓我們感覺很好。然後,我們的大腦會記得我們感覺良好,並鼓勵我們在有好吃的食物時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