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不好捉,竹子遍地都是。所以僅僅從吃肉到吃竹子說熊貓進化失敗是很不妥當的,在清朝時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它們能生存了800萬年,正說明其進化的成功。
對於生物而言,能夠在自然界經歷數百萬年的時間而不滅絕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了,而目前造成野生大熊貓數量僅剩3000頭左右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大熊貓的演化從始熊貓開始,始熊貓是一種食肉動物,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它們的體色更傾向於純色,只有腹部是白色毛髮,是一種基於環境色的反差保護色,這種顏色搭配中使得動物腹部在身軀的陰影下重合剛好和環境色相當。而不是如今的黑白相間。
後來氣候環境的變遷使得大形貌的足跡逐漸到達現今的四川、甘肅、陝西等地,並且由於食物缺乏的因素,大熊貓不得不開始吃素,以生存環境內普遍存在的竹子、竹筍為主要的食物,體色也逐漸轉變為黑白相間,在竹林下,這樣的體色能極好地適應環境,很難被天敵發現,事實上大熊貓在竹林中基本沒有天敵,主要的死亡因素是飢餓、寒冷和種群內部的生存鬥爭。
而且但是如今的大熊貓也不是絕對不吃素,只是對一種動物而言,食物是最重要的生存因素,而肉食難以捕獲,隨處可見的竹子卻很難被消滅,因為竹子的繁殖能力很強,靠根系就可以繁殖。於是熊貓轉而吃竹子,但是竹子為草本植物,能過夠為熊貓提供的營養很少,因此它們就需要一天大多數時間用來吃喝。
從吃肉到吃竹子,看起來在食物鏈中的地位下降,但是大熊貓以隨處可見的竹子代替肉食的行為卻極好地保存了大熊貓種群。我國古代的甘肅四川等地區,環境適宜,竹子森林茂盛,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大熊貓,在清朝時大熊貓的數量還相當可觀,但是它們遇到了發展速度更快的人類,人類會侵佔大熊貓的生存領地,建造的道路城鎮又會割裂大熊貓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而且它們自身產道狹窄,在野外的存活率不高,加上人類捕獵等因素,才造成了熊貓數量的不足。
隨著目前四川等大熊貓生存活動區域的退耕還林等活動,野生大熊貓的數量也在恢復,人工飼養培育的大熊貓也有了野化放歸的試驗,野化放歸的熊貓個體和野生個體是不同的譜系,又反過來增強了野生熊貓的基因多樣性,防止熊貓種群因為人類道路等因素的割裂造成小種群內部不斷的近交,進而導致眼中的基因問題。現在的大熊貓在人類的保護下生活的怡然自得,吃喝不缺,就查配偶,而人類能幫助它們把這一環節也解決,也偶爾會捕捉野生大熊貓,和飼養的大熊貓配種後再放歸。
大熊貓在自然界存在800萬年之久,足以說明它們生存策略選擇的正確,若不是歷史上改為了吃素吃竹子,以大熊貓生存的環境和自身運動能力特徵,要不了多久它們就會被全部餓死,怎麼可能繁衍生存至今。大熊貓的生存固然有人類的幫助,但是它們本身的進化也掌握了很多獨特的能力,這才是它們在自然界落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