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大熊貓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800萬年,而且它的演化歷史比800萬年還要長。大熊貓屬於熊科大熊貓亞科,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熊類,大約兩千萬年前,這個亞科就與其他熊科分離,單獨進化,這也是大熊貓區別於其他熊的主要原因,因為它們分化時間太長。關於大熊貓從雜食到植食的演化過程,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大熊貓正走進演化的死胡同,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種,它是從80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
因此,大熊貓本來就是食肉動物,幾百萬年來一直以難以食用、味道不佳的竹子為食,如何消化這些纖維?大熊貓基因組測序已於2010年完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遺傳學家拉斯莫斯·尼爾森說:「我們無法在大熊貓的基因組中找到與消化纖維素有關的基因,這意味著它們完全依賴腸道菌群來消化和吸收纖維素。
但科學家對45隻野生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腸道菌群的最新分析表明:它們的腸道生態系統完全不能適應富含植物纖維的飲食。這就是說,大熊貓的消化系統不能很好地消化竹子,它的消化系統只能吸收食物中20%左右的營養,每天花14小時吃竹子,一天排便40多次,就是在「強迫」地從竹子中攝取營養。所以他們認為大熊貓「走錯路」,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這一點似乎要依賴於較小的器官,甲狀腺新陳代謝緩慢,活動量有限等因素,而熊貓看起來總是懶洋洋的,缺乏侵略性,因為它需要能量。他用不著殺人,因為沒有別的動物會跟他搶竹子。雪梨大學營養生態學家勞本海默為:「大熊貓進化成以竹子為生,因此可以獲得幾乎無窮無盡、極少競爭的食物。這就像生活在食物的海洋裡一樣。
那是一種極好的進化策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熊貓一直是成功的,直到人類活動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這隻熊貓的進化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由於人類的介入,我們無法得到答案。與地球上的歷史相比,大熊貓這個物種仍然太年輕了,像鯊魚和鱷魚這種在地球上混雜了幾億年的「老油條」,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們是成功進化的典範,而大熊貓也需要大自然的考驗,而且顯然沒有機會。
大熊貓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啊,胖乎乎可愛極了,大家都知道它們愛吃竹子,但關於它們為什麼愛吃竹子,卻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首先,就竹子而言,它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適宜的環境中,它可以成片繁茂地生長。事實上,熊貓在進化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自然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由冰川引起的氣候突變,造成許多動物的減少甚至滅絕,留在四川甘肅等地的大熊貓,已無法再在周圍尋找其他食物,為了生存,只好無奈選擇竹子充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經過長時間的適應,大熊貓的身體和牙齒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它們的臼齒變得特別寬,因為這樣更適合磨碎竹子的纖維。他們的消化系統也在慢慢地適應植物的消化,但是由於他們並非天生就是素食者,熊貓們吃竹子只能維持他們短期的能量供應,因此他們可能一天吃得更多。根據統計,大熊貓每天花14小時吃東西,吃掉約12.5公斤的竹葉和竹幹,但是只能消化其中的17%。
竹子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總稱,再細分可以分為:冷箭竹,墨竹,水竹,他們特別喜歡吃竹筍。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植物,如無芒小麥,玉米,木賊,茅草,小杉樹皮等等。當然還有其他關於熊貓愛吃竹子的研究論調,例如,其中一項論調是:因為熊貓的基因組中有一個基因失活,失活的基因是一個感受食物新鮮程度的基因,所以熊貓們無法嘗到竹子的鮮味。
其實熊貓也不是說不愛吃肉,只是沒有機會而已。首先,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他們已經習慣了竹子的食用,正如南方人習慣了大米,北方人習慣了麵食一樣,他們也習慣了竹子。但是,一旦有機會,他們也會抓住老鼠類小動物的美味佳餚,而僅僅靠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營養往往不足以消耗足夠的能量,這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小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