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地震中的大熊貓

2020-12-05 科學網

 

總是呆在樹上的傻傢伙。幼熊貓更愛呆在樹上,這樣可以躲避天敵。

 

一生研究大熊貓的胡錦矗老先生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滿山密林,現在就是這個樣子,人與地震,誰更可怕?

 

去臥龍的路上。據說汶川地震後,這條路被泥石流埋在十幾米以下,這是修建在泥石流上的公路。從天而降的大石一直橫臥在路中央沒有清理,過往車輛繞道而行。

 

■戎可 圖/文

 

四川再逢地震,救人是第一要務。救災過後,重建將隨之而來。需要重建的不僅僅是人的家園,眾多生靈賴以飲啄掩蔽的自然環境也需要恢復。相信會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那裡的山川河流草木鳥獸。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將是大家想起的第一種動物。

 

大熊貓經常被印在兒時作業本的封面上,那時的本子都是單色印刷,非紅即綠,所以我初見的大熊貓不是黑白的,而是紅色、綠色的。大熊貓不僅顏色單調,作為孑遺生物(relict),食譜更狹窄到只依靠有限的幾種竹子,其中主要是箭竹 (Fargesia)。

 

竹是一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地下匍匐的竹鞭是它們的地下莖,竹筍是它們的芽,竹鞭穿行到哪裡,竹筍就從哪裡鑽出地面,一經風雨,高大的竹竿就拔地而起,一片竹林很可能就是少數幾株甚至就是一株植物。對於禾本科植物來說,開花就意味著母體的消亡,而竹子一開花就意味著成片的竹林死去。記得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四川的箭竹開了花,程琳開始唱《熊貓咪咪》,大熊貓沒有了食糧,全國告急。記不清是《中國少年報》還是少先隊發起的號召,我們各捐了五分錢幫助大熊貓吃飯,還因此得到了一瓶綠色的墨水作為獎勵,這件事過了這麼多年我都還記得。

 

後來在動物園裡、電視上見到大熊貓,它們或者精神萎頓,或者為了出國披紅掛綠。即便是活化石(living fossil),它們也應該生活在大自然裡,而不是躑躅於大大小小的籠舍中,更不應該成為人類博弈的附庸。

 

少年時經常和小朋友討論大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同樣的問題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中被反覆提起。說起來,這事兒還要怪在咱們書寫和閱讀傳統的改革上,這是另外的話。

 

大熊貓是食肉目(Carnivora) 熊科 (Ursidae) 哺乳動物,當然是熊,祖上是吃肉的,現在也能吃肉,不知在漫長的進化史上遭遇了什麼事,發了願,轉而茹素,但功力還在,餓得急了隨時還能還俗。

 

孑遺生物的祖先往往有著廣泛的分布範圍,或者由於氣候變化,分布區急劇縮小,是為氣候孑遺(climatic relict),或者墜入某種進化陷阱 (evolutionary trap),形態、結構、生理、行為發生巨大改變,成為進化孑遺 (evolutionary relict) 物種,總之都與現生的大環境格格不入。我猜想大熊貓是兩件慘事都遇上了。現今可能有大熊貓分布的秦嶺、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山高谷深人稀林幽,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眾多古老生物的蔽難所 (refuge)。大熊貓躲在這裡,不是偶然。

 

我真正近距離接觸大熊貓,是前年忝座參加大熊貓「淘淘」的野放論證。正是在那次,我才真正見識了大熊貓的爬樹本領,才知道原來汶川地震的震中就在臥龍保護區境內,才知道臥龍保護區內圈養的大熊貓都被緊急轉移到了雅安碧峰峽保護基地。誰知道雅安再震!

 

在知道蘆山地震消息的第一時間,我立即聯繫了臥龍保護區和雅安基地,那兒有我的同事、朋友和學生。他們給我的回覆幾乎都是「熊貓、家人平安,保護區內財物有少量損失」,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的回覆中,在「熊貓」和「家人」之間還有「人民」二字,他們都在儘自己的職責。

 

自然界裡時刻都有新的物種產生,也時刻都有物種在滅絕。如同面對人的生老病死,這是人力無法逆轉的自然過程。那為什麼還要保護大熊貓?據說,汶川地震後單香港捐給臥龍保護區的重建經費就數以億計。全世界每年花費在大熊貓保護、科研上的經費也數以億計。這些錢如果用於濟貧,不知能解救多少人於水火。大熊貓不是最瀕危的動物,為什麼要一擲萬金地保護它?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中國政府經常遭到西方社會的詆毀和詬病,但是很少聽說哪個國家批評中國政府又把大熊貓作為禮物租借給別人,這又是什麼道理?

 

我想,這只是因為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在與人類體型大小相仿的動物中,大熊貓幾乎是唯一能夠讓人感到安全、愉快的動物,喜愛它的形象幾乎是每個人的本能。大熊貓因此成了人類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形象代言,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從建立之初就把大熊貓的形象作為組織的徽標。

 

物種滅絕的加速、環境改變的加劇是人類數量和需求急速膨脹的結果,人類現在已經意識到保護、恢復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但並非所有人都關心、關注這個關係人類未來的事業,真正投身其中身體力行的更只是少數。所以,保護大熊貓的意義並不在於保護這個化石般的物種本身,而是在宣示人類保護自然的意志、力量和決心。大熊貓令人動容的形象,將喚起更多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理解、支持和行動。如果換作其他,恐難有這份感召力和影響力。

 

大熊貓的祖先出現在300多萬年前。300萬年來多少冰川來去山河巨變,何止是幾次地震。如此憨鈍的動物慢慢地經過了300萬年的風雨,誰知人類只用了區區300年,就把它們趕到了地震的震中,逼進了生存的死胡同。這是我們看見的,那些我們沒看見的呢?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中國科學報》 (2013-04-29 第6版 思想周刊)

相關焦點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
  • 大地震已經過去這麼多年,那些經歷過地震的大熊貓現在怎麼樣了?
    大地震已經過去這麼多年,那些經歷過地震的大熊貓現在怎麼樣了?大家都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大熊貓長得非常的可愛,深受人們的喜歡。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四川有許多的熊貓,不過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熊貓他們生活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摧毀。竹子也被踏平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當做他們的食物。於是很多野生的大熊貓們開始把狼當做他們自己的食物。現在汶川地震已經過了很多年了。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那一撥大熊貓們現在過得怎麼樣?趕緊來看一看吧。自從汶川地震發生之後。
  • 四川汶川地震後竹子開花 威脅大熊貓生存(組圖)
    地震後這裡的圈養大熊貓大部分都轉移到了四川雅安、成都、北京、福州等地。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和民曾在多個場合稱,臥龍野生大熊貓今冬將挨餓,面臨生存危機。不過,亦有多方專家稱,地震對臥龍野生大熊貓「影響有限」,「過冬不會有什麼問題」。紛爭中,目前尚缺最權威的數據支持。約10年一次的大熊貓普查,因為地震而被提前提及,是否應該提前進行第四次大熊貓普查,亦面臨抉擇。
  • 汶川地震致大熊貓棲息地減少四分之一
    >去年五月,發生在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地震造成約六萬九千人死亡,一千五百萬人無家可歸。現在,生態學家已經評定了地震對生態多樣性以及對現存的一些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發表在《生態前沿與環境》(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上的報告表明,研究所涉及的區域內,大熊貓棲息地有23%被毀,殘存的、支離破碎的棲息地,有可能影響到大熊貓的繁殖。
  • 汶川地震導致1隻圈養大熊貓死亡 四川全力保護
    汶川地震導致1隻圈養大熊貓死亡 四川全力保護大熊貓安全新華網成都6月1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17日下午從四川省林業廳了解到,汶川大地震使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損毀嚴重,圈養大熊貓有1隻死亡,目前尚未發現有野生大熊貓傷亡。
  • 地震導致大熊貓缺乏食物 救援物資已入川
    受困於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內的86只大熊貓,正在挨餓。昨天,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地震發生後,臥龍緊缺大熊貓吃的竹子和精糧,國家林業局會同四川省林業廳,緊急籌集一批食品物資和大熊貓飼料,已繞道運往臥龍大熊貓保護區。   保護區五工作人員身亡     昨天,據中國(臥龍)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最新報告確認,在此次地震中,臥龍保護區管理局有5人死亡,房舍嚴重受損。
  • 地震來了,大熊貓丟下竹子飛奔上樹,求生欲太強了
    前不久綿陽當地發生了一場4.6級的地震。震感比較強烈,好在平安無事。都說動物比人類有預知地震的先覺功能,這不,大熊貓也可以。地震發生前兩隻熊貓還在悠閒地吃著竹子。地震後兩隻圓滾滾立馬扔下竹子「瞬間上樹」。
  • 大熊貓百科丨大地震中不幸罹難的「毛毛」
    個「熊」檔案  汶川大地震中去世的「毛毛」。  「毛毛」(右)與電影中的寶寶「胖胖」。  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蹤」。送別儀式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說:「『毛毛』是一位英雄母親,生前它產下了三胎五仔(存活三仔),雖然『毛毛』身材嬌小,但是母性十足,每次產仔後都細心帶仔、餵奶,是出了名的好媽媽。『毛毛』在『5·12』大地震中不幸罹難,我們深感痛惜,我們會永遠記住『毛毛』,會加倍精心地照料它的子女和同伴,讓它們更好地成長、生活,相信『毛毛』可以安心離去。」
  • 汶川地震十周年,災後大熊貓陸續回到臥龍,而毛毛卻永遠離開人
    這次的自然災害給多個城市和人們帶來了大量的損失和傷害,阻礙了人們的交通出行,這讓獸醫小明不禁想到了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5·12」是記憶中的一次自然災害,是無數同胞受苦受難的日子,是國家遭遇重大危難的節點,但對於那些受到災難的人們來說,則是長達十年的漫漫日常。
  • 汶川地震受災大熊貓當媽媽 幼崽公開亮相(圖)
    新生的大熊貓寶寶正在接受體檢。這隻大熊貓幼崽出生時體重為170克,於前天進行了公開體檢,這也是它首次亮相。體檢顯示,這隻幼崽是個「小公主」,體重865克,健康狀況十分理想。它是汶川地震後移居廣州的大熊貓「婷婷」所生。至此,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已經連續3年成功繁殖出共5隻大熊貓幼崽,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尚屬首次。  體檢時,兩個巴掌大小的國寶被裝到一個透明盒子裡稱重。整個過程它都是一副呆萌的狀態,引起觀眾的關注。
  • 國家林業局:蘆山地震未發現受傷或震死的大熊貓
    國家林業局:蘆山地震未發現受傷或震死的大熊貓     5月21中新社發 張勤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陳康亮)21日,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總工程師嚴旬在北京表示,大熊貓作為野生動物,活動的海拔高度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蘆山地震發生在春季時分,熊貓多在高海拔地區,儘管地震對熊貓的棲息地造成較大破壞,但並沒有發現很多受傷或者被震死的熊貓。
  • 地震後見到救援人員的大熊貓緊緊抓住其腿不放:可嚇死寶寶了
    生活中有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歡養寵物,如貓、狗等,狗應該是最常見的,經常早上去上班的路上都能夠看到,老年人早上遛狗去買菜或者散步 人們常說,動物們都是有靈性,他們跟在主人身後久了就會有感情,特別是狗,其實大熊貓也是這樣,印象中的熊貓總是慵懶的,其實當它跟飼養員待的時間久了之後
  •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 —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完成汶川地震十年遙感動態監測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 項目對汶川地震災區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發現,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體植被覆蓋恢復整體狀況良好,已從初始發育階段向穩定狀態轉化,且滑坡活動強度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 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新聞—科學網
    沿著海原斷裂帶發生了幾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級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90年景泰6.2級地震、2016年門源6.4級地震。大地測量學發現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存在淺層蠕滑現象,但是蠕滑的驅動機制和深度,以及與地震的關係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利用2009~2018年青藏高原東北緣發生的兩萬多次小地震事件波形,通過互相關理論獲得了海原斷裂帶及其周緣的重複地震分布。
  • 北美兩大地震斷層或相連 —新聞—科學網
    海底巖芯顯示
  • 氣候變化將迫使野生大熊貓改變棲息地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6日報導:乾暖的氣候變化趨勢有可能使大熊貓棲息地向北移動,熊貓研究者說。目前,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南部。但根據四川省氣候中心研究顯示,近50年來栖息地大部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且夏秋降水量大部減少。「氣候變化將影響到大熊貓主食竹,例如箭竹的生長。
  • 大熊貓生病下山找人 交警連夜護送熬成熊貓眼
    野生大熊貓突然下山  大熊貓是國寶,而野生大熊貓更是罕見(中科院專家研究推測有3000隻,超過國家調查統計的一千多隻)。青川縣在地震中遭受重創,有3000畝竹子受損,幸好沒有大熊貓傷亡。  這隻病危的大熊貓是前天下午4點左右,被青川縣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風景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發現的。
  • 大熊貓「星雅」「武雯」前往荷蘭
    大熊貓「星雅」「武雯」前往荷蘭 4月11日,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將大熊貓「星雅」「武雯」送進運輸車。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1986年,在秦嶺南麓洋縣發現的大熊貓小種化石表明,秦嶺大熊貓有著悠久的歷史,秦嶺南坡是大熊貓的故鄉。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鄭光美在秦嶺南坡發現大熊貓標本,經實地考察後,於1964年公開報導了秦嶺大熊貓的存在。秦嶺大熊貓已被科學界公認是大熊貓的新亞種。
  • 汶川地震後的熊貓搶救行動
    圈舍被砸爛,驚慌失措的大熊貓衝出籠子,四處竄逃。空氣中塵土飛揚,呼吸困難。耳畔,只聞大地的咆哮聲、群山解體的撕裂聲、巨石滾動的撞擊聲、遊客絕望的尖叫聲、大熊貓驚恐的哀鳴聲……恐怖的九十秒過去,核桃坪面目全非,滿眼青山化為滿目瘡痍,皮條河濁浪翻湧,景況慘不忍睹。這陣仗,說不恐懼是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