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將迫使野生大熊貓改變棲息地

2021-01-14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6日報導:乾暖的氣候變化趨勢有可能使大熊貓棲息地向北移動,熊貓研究者說。

目前,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南部。

但根據四川省氣候中心研究顯示,近50年來栖息地大部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且夏秋降水量大部減少。

「氣候變化將影響到大熊貓主食竹,例如箭竹的生長。另外,隨著氣候變暖,一些森林會逐步縮減,令大熊貓失去庇護之地,」凌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執行副總監告訴中國日報記者。

凌說大熊貓喜歡住在低溫(通常25度以下)並有大片森林的地方,由此估計它們未來的棲息地將向北移,例如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

大熊貓通常被認為是「活化石」,他們的祖先生活在距今約800萬年前。遠古時代的棲息地曾經包括秦嶺以南的大片領域,例如湖南,湖北,山西,甘肅,陝西和貴州。

根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1,600隻大熊貓。除去161隻圈養,其他大部分都生活在野外。

凌說除了氣候變化,對大熊貓生活的另一威脅是它們棲息地的破碎化,這一現象在08年四川地震後變得更嚴重。

據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聯合開展的遙感監測及野外實地調查顯示,儘管沒有發現野外大熊貓的屍體,但直接造成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損失,佔全國大熊貓棲息地2,304,991公頃的2.5%。局部地區損失比較嚴重,例如岷山以南,35%的棲息地受到破壞。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北川至茂縣的公路,沿線的森林採伐,人居及耕地面積擴大,造成分布在岷山南、北兩部分的大熊貓種群隔離。

「目前,岷山南部分布著35隻大熊貓。地震所造成的棲息地喪失,以及重建過程中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必將進一步加劇岷山南部棲息地的破碎化,嚴重威脅這一種群大熊貓的安全,因為它們不得不近親繁殖,」他說。

目前,中國已建立62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共保護了170萬公頃的棲息地,佔全部棲息地的51.3%。

「我們正在思考如何幫助政府建立更多廊道來連接各個棲息地。同時建立更多保護區,特別是在現在保護區的北部,例如甘肅,因為那裡可能在未來更適合大熊貓生活,」他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photo/2010-06/26/content_1002356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金珠  編輯  潘忠明)

相關焦點

  • 野生大熊貓四川棲息地新增7個縣 平武335隻系全省最多
    四川省大熊貓第四次調查結果發布,三地將試點建大熊貓國家公園    25日,省林業廳發布全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截至2013年底,全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1387隻,圈養大熊貓數量314隻。與第三次全省大熊貓調查相比,全省新增野生大熊貓棲息地7個縣(市、區),分別為漢源、峨眉山、沐川、沙灣、小金、屏山、雨城。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最終能否成功一事即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曉。一旦申遺成功,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為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對自然資源保護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其保護方式與傳統的動植自然遺產保護有什麼區別?7月11日晚,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雅安蜂桶寨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大熊貓專家崔學振。
  • 官員: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有利於建設"熊貓生態走廊"
    新華網四川寶興7月11日電(記者海明威 白潔)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今年中國唯一申報的自然遺產,11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接受審議,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專家認為,申遺成功的意義不僅局限於保護大熊貓,其對於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影響則更為深遠。
  • 曲折跌宕的大熊貓棲息地「申遺」之路
    大熊貓不同。大熊貓保護工作長期受中國政府重視,「申遺」有基礎。一九八八年,大熊貓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九九二年,「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開始實施;二〇〇二年,「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啟動,大熊貓在十五個(類)重點保護物種中排名第一。國際上,大熊貓名列世界十大瀕臨滅絕野生動物之首,還是瀕危物種保護的代言和象徵。
  • 汶川地震致大熊貓棲息地減少四分之一
    現在,生態學家已經評定了地震對生態多樣性以及對現存的一些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發表在《生態前沿與環境》(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上的報告表明,研究所涉及的區域內,大熊貓棲息地有23%被毀,殘存的、支離破碎的棲息地,有可能影響到大熊貓的繁殖。
  • 全國1864隻野生大熊貓 七成多分布在四川(圖)
    同樣變化的還有棲息地面積,「三調」結果顯示,四川有大熊貓棲息地面積177萬多公頃,佔全國總量的76.98%。而截至2013年10月,已經超過202萬公頃,在全國佔比也突破了78%。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是我省持續推動大熊貓保護區建立、建設和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的結果。  目前我國共圈養大熊貓375隻,位於四川境內的圈養大熊貓有321隻,佔總量的85.6%。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就會滅絕嗎?
    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他們進化成了主食竹子的特殊物種,與其他食性的動物錯位競爭,有著明顯的生態位的分化,與此同時他們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都為此而大幅改變,並能夠完美地適應在高山森林中以竹子為主食的生活,顯然大熊貓的進化是成功的。他們也並不是只會賣萌的弱小動物,大熊貓會爬樹,在地形崎嶇植被茂密的山地森林中奔跑速度超過人類在田徑場上的短跑速度。
  •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阿德利企鵝棲息地
    然而受氣候變化影響,它們正瀕臨滅絕。阿德利企鵝在南極洲已經生活了近45000年。幾千年的氣候變化中帶來了冰川擴張和海冰浮動,它們努力適應了這些變化,依然生機勃勃。然而,美國德拉瓦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21世紀罕見的氣候變化會對南極大陸上的不少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
  • 中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野生大熊貓1864隻,四川佔七成
    國家林業局2月28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和圈養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均有增長,其中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圈養的大熊貓375隻。不過,如何保護和恢復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等人為幹擾而割裂的棲息地,仍是保護大熊貓面臨的主要問題。
  •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成都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溺亡一事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為何不能對大熊貓強化保護?相關專家表示,最好的大熊貓保護方式,就要讓它回歸自然、適應自然。 一、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 大熊貓棲息地申遺 四川省雅安獲聯合國專家首肯
    本報訊 (記者塗勁軍彭永生)由聯合國自然與保護組織和國家建設部專家組成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考察團昨日結束在雅安片區的考察工作。此次考察的首席專家、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保護地委員會主席戴維認為,雅安的大熊貓保護地有價值,大熊貓在這裡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受到極大的影響,並迫使物種追蹤和選擇適應氣候變化的適宜生境。在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中,物種分布的冷界每10年向極地擴張19.7 公裡,海洋物種每10年擴張72公裡,陸地物種每10年擴張6公裡(Poloczanska et al.,2013)。熱帶、溫帶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一致,即將其範圍擴大到以前耐寒物種生存的環境。
  •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
    陝西甘肅也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為何一提到大熊貓就想到四川成都?這就是城市營銷的威力,大熊貓堪稱成都最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現在國內包括國外提到大熊貓第一想到的就是四川、成都、青城山、臥龍等字眼,陝西甘肅同樣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陝西秦嶺一帶設立面積遼闊的自然保護區,用以保護大熊貓、秦嶺羚牛、雲豹、金錢豹、 紅腹錦雞 、大鯢、金絲猴、 朱䴉等珍稀保護動物。
  • 野生大熊貓種群最小生存面積被算出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張蕾)114.7平方千米——在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計算出了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戴強和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楊志松、研究員張澤鈞等人利用大熊貓分布位點(包括糞便和覓食蹤跡),計算出四川省五大山系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小於這個面積的大熊貓種群難以長期存活。」楊志松表示。
  • 國家林業局: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 降級保護尚早
    但同時,氣候變化將會在未來80年導致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竹子的數量減少逾35%,因此現在其處境「易危」,仍面臨滅絕危險,仍需繼續實施廣泛的保護措施。  4種類人猿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此外,在這份報告中,IUCN還提到,藏羚羊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可觀的增長,讓藏羚羊的評級從「瀕危」連降兩級成為「近危」,一舉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
  • 「國寶」海外串門歷險記:為什麼只有我國有大熊貓?
    是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標誌。它憨態可掬的呆萌形象和「黑白分明」的時尚造型,備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野生大熊貓99%的食物為竹類,每天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花在了尋找、收集、準備和取食竹子上,每天至少要吃20公斤的鮮竹。而且不忌口,主要食用的竹類高達50種以上,所以「胖噠」們可以在不同山系、不同季節,取食不同種類的竹子。由於吃竹子,大熊貓從骨骼、肌肉到消化系統都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化。
  • 臥龍首次拍到雪豹現身大熊貓棲息地
    12月6日,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外發布最新野外監測成果,臥龍「五一棚」區域首次記錄到雪豹活動,這也是紅外相機首次在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區拍攝到雪豹出沒。雪豹為什麼會出現在大熊貓棲息地裡?據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分析,四川臥龍的大熊貓和雪豹兩者比鄰而居,和平共處,各自有其所依賴的獨特棲息地。
  • 大熊貓脫離「瀕危」名單,四川、陝西、甘肅將建起國家級保護公園
    國家林業局主持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2011-2013)顯示,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隻,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375隻,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為258萬公頃,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17個市(州)、49個縣(市、區)、196個鄉鎮。有大熊貓分布和棲息地分布的保護區數量增加到67處。
  • 氣候變化嚴重影響雪豹生存
    本報訊 記者丁洪美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科學家發表於《生物保護》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喜馬拉雅高海拔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氣候變化將給生活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雪豹造成嚴重威脅。報告認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樹木分布線的不斷上移將會導致喜馬拉雅山區30%的雪豹棲息地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