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26日報導:乾暖的氣候變化趨勢有可能使大熊貓棲息地向北移動,熊貓研究者說。
目前,大熊貓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省南部。
但根據四川省氣候中心研究顯示,近50年來栖息地大部的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且夏秋降水量大部減少。
「氣候變化將影響到大熊貓主食竹,例如箭竹的生長。另外,隨著氣候變暖,一些森林會逐步縮減,令大熊貓失去庇護之地,」凌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執行副總監告訴中國日報記者。
凌說大熊貓喜歡住在低溫(通常25度以下)並有大片森林的地方,由此估計它們未來的棲息地將向北移,例如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
大熊貓通常被認為是「活化石」,他們的祖先生活在距今約800萬年前。遠古時代的棲息地曾經包括秦嶺以南的大片領域,例如湖南,湖北,山西,甘肅,陝西和貴州。
根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約有1,600隻大熊貓。除去161隻圈養,其他大部分都生活在野外。
凌說除了氣候變化,對大熊貓生活的另一威脅是它們棲息地的破碎化,這一現象在08年四川地震後變得更嚴重。
據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管理站、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聯合開展的遙感監測及野外實地調查顯示,儘管沒有發現野外大熊貓的屍體,但直接造成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損失,佔全國大熊貓棲息地2,304,991公頃的2.5%。局部地區損失比較嚴重,例如岷山以南,35%的棲息地受到破壞。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北川至茂縣的公路,沿線的森林採伐,人居及耕地面積擴大,造成分布在岷山南、北兩部分的大熊貓種群隔離。
「目前,岷山南部分布著35隻大熊貓。地震所造成的棲息地喪失,以及重建過程中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必將進一步加劇岷山南部棲息地的破碎化,嚴重威脅這一種群大熊貓的安全,因為它們不得不近親繁殖,」他說。
目前,中國已建立62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共保護了170萬公頃的棲息地,佔全部棲息地的51.3%。
「我們正在思考如何幫助政府建立更多廊道來連接各個棲息地。同時建立更多保護區,特別是在現在保護區的北部,例如甘肅,因為那裡可能在未來更適合大熊貓生活,」他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chinadaily.com.cn/photo/2010-06/26/content_10023564.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金珠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