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細胞類型,有助解釋人為何智力高

2021-01-18 澎湃新聞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細胞類型,有助解釋人為何智力高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9-08-23 08:30

據英國《自然》雜誌8月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鑑定出了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通過與小鼠的類似腦區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二者在結構和細胞類型方面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差異。這強調了在研究模式生物之外,直接研究人腦的重要性。

人腦的大腦皮層比其它動物大得多,被視為複雜思想的產生之處。枕葉負責處理視覺,顳葉負責處理聲音和語言,海馬體和杏仁核掌管記憶與情緒,頂葉則負責整合各感官輸入的信息。但如果從比重上來看,雖然人腦佔全身重量的比重非常高,但其它很多動物也是如此。此前研究認為,人類之所以有較其它動物更高的智力,一部分原因在於人腦的神經元和褶皺。

以面積和神經元數量計算,人類大腦皮層是小鼠的1000多倍。雖然哺乳動物似乎都保留了基本的大腦皮層結構,但是過去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皮層的細胞組成與其他哺乳動物存在差異。

此次,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埃德·雷恩及其同事,使用單核RNA測序技術,分析了人腦顳中回內的細胞類型,發現存在75種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6種非神經元細胞、24種興奮性細胞和45種抑制性細胞。

隨後,研究團隊採用小鼠單細胞RNA測序數據集,做出了詳細的人鼠大腦皮層對比,從而發現人類擁有的大部分細胞類型,在小鼠腦內都有對應。

但是研究團隊也發現,在對應細胞類型之間,基因表達水平方面存在差異。譬如,血清素受體是這兩個物種之間差異第二大的基因家族。研究人員認為,這意味著如果用小鼠模型來研究涉及人類血清素信號傳導的神經精神疾病,可能會產生誤差。

(原標題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不同細胞類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不同細胞類型—新聞—科學網
  • 人類大腦皮層新鑑定出75種不同細胞類型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鑑定出了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通過與小鼠的類似腦區比較,研究人員發現了二者在結構和細胞類型方面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差異。這強調了在研究模式生物之外,直接研究人腦的重要性。
  • ...單核RNA測序技術 鑑定出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
    美科學家利用單核RNA測序技術 鑑定出人類大腦皮層某區域中的75種不同細胞類型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8-23 11:13:03
  • 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2019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製作一道新菜,廚師必須選擇食材並將其進行混合,從而實現不同的口味和質地,同樣地,成千上萬個基因多種不同組合的表達能夠創造並維持大腦中每種細胞多種多樣的「味道」,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Hodge等人通過研究報導了他們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這或能為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細胞類型提供一本分子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妊娠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學術前沿】 湯富酬/王曉群/喬傑合作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
    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來源:psychologytoday 編輯:三石 【新智元導讀】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生物學家Jeff Hawkins提出新型框架來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如何運作,即「千腦智力理論」。
  • 大腦皮層:了解人類智慧的窗口
    作為擁有最高智慧的人類,一直在探索,「我們為什麼這麼聰明?」這聽起來,似乎是在得了便宜還賣乖,不過對於人類智慧的探索,始終像謎一樣吸引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其中,對於大腦皮層的研究,被認為是了解人類智慧的重要窗口。圖1 大腦皮層總覽大腦看起來是不是像一個核桃的樣子?相似度很高哦!
  • 構建出人類肝臟的完整細胞圖譜,鑑定出新的肝細胞...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人類肝臟組織的完整細胞圖譜。通過使用所謂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Dominic Grün團隊與斯特拉斯堡大學的Thomas F. Baumert團隊成功地構建出健康人肝臟中細胞群體的詳細圖譜。
  • 美國科學家繪出最精確人類大腦地圖97個大腦皮層區域首次查明
    大腦的運行原理就像生命起源一樣,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之一。就如同地球儀上描制的不同國家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在哪裡以及國家之間的不同,現在科學家對於大腦皮層已經描繪出了這樣的地圖,每個半球的山峰和低谷一樣的褶皺被分成180個獨立的部分。這些區域在結構、功能和相鄰部分的連接屬性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它們其中的97個之前都沒有被描述過,屬於首次公布。
  • 中間前體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技大學9月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
  • Sci Adv: 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幹細胞多樣性促進大腦皮層複雜性
    2020年11月7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11月6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幹細胞和祖細胞在早期大腦發育中表現出多樣性,這可能導致成人大腦皮層的神經複雜性。兒童國家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CNR)的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擴展了有關大腦發育的現有觀念,並且可能在未來極大地影響神經發育疾病的臨床治療。
  •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大首次確定一幹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中新社香港9月16日電 (記者 李焯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解開特定蛋白與「自閉症」等相關疾病成因的謎團。
  • Nature:新研究鑑定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細胞起源和特徵性突變
    年輕的MPAL患者的長期存活率為47%~75%,而年輕的ALL患者為90%以上,AML患者為65%~7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對MPAL進行有史以來很可能是最為全面的基因組分析。他們採用下一代測序技術---包括全基因組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和RNA測序---對來自兒童MPAL患者的115種白血病樣品進行分析。
  • JCB:肌肉晶片有助解釋心臟病幹細胞療法局限性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解釋在臨床試驗中,基於幹細胞的療法迄今為止對心臟病病人表現出有限的益處。儘管移植到病人體內的幹細胞能夠分化為心肌細胞並整合進心臟組織中的未受損區域,但是多項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都發現心臟的收縮功能並未取得顯著改善。對此的一種解釋可能是機械力並沒有在新的源自幹細胞的心肌細胞和現有的存活下來的心肌細胞之間正確地傳播。心肌細胞之間交換的機械力是不可能在病人體內測量到的。
  • 人類為何這麼聰明?500萬年前神秘突變的G基因,是誰的「傑作」?
    地球上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生活著很多動物,人類經過漫長的歲月發展出了文明,那麼動物有沒有可能發展出文明呢?尤其是那些靈長類動物,比如黑猩猩去過動物園的人都知道,從外觀上黑猩猩跟人真的很相似,從機體上去看的黑猩猩與人類大概有98.5%是相同的。
  • Sci Adv |基於人工智慧度量學習的單細胞類型鑑定新方法
    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的分析過程中,細胞類型鑑定是必須且重要的一步。常規的細胞類型鑑定依賴於細胞類型標記基因,這種方法費時費力且不穩定,可重複性差,易導致不同實驗室的鑑定結果不可比較。scLearn,以及簡單易用的R包平臺和包含人類、小鼠在內的多個組織器官的預訓練的完整reference數據集,為有效利用海量的單細胞測序數據進行細胞類型鑑定提供了可借鑑的工具和資源。
  • Cell:新研究有助鑑定出對免疫療法作出反應的侵襲性乳腺癌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生物學線索,它們可用於協助鑑定對激活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藥物作出反應的侵襲性乳腺癌。他們的發現是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和對來六項臨床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獲得的。如果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的話,那麼這些新見解可能有助於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治療,從而讓這些患者遠離無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