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長期以來作為快遞行業的老大,雖然快遞費用相比其他幾家要貴一些,但勝在速度和服務較好,因此用戶也願意買單。物流行業本是比較傳統的行業,順豐早些年主要都在和「四通一達」競爭,依靠良好的口碑常年佔據領頭羊的位置,但如今隨著眾多「攪局者」的加入,順豐雖然短期內仍是行業老大,隨著阿里巴巴和京東對快遞行業的進一步拓展,順豐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
雖然現在一說快遞龍頭是誰,大家還是首先想到順豐,但順豐公司卻早已感覺到危機四伏。在2017年順豐上市之後不久,阿里巴巴就對菜鳥物流追加了50多億投資,針對順豐的意味何其明顯。在此之後,的體量增長到1000多億,跟順豐幾乎相差無幾。
而京東這邊也沒閒著,京東物流的估值也同樣超過了千億大關,再加上劉強東時不時站出來為自家快遞宣傳,足可見京東對物流發展的決心。這邊是阿里和京東等巨頭紛紛「攪局」快遞市場,另一邊是順豐控股市值縮水1000多億,負債也超過300億。其實根據小編的親身經歷,自從順豐上市以來,速度確實明顯變慢了。隨著高額負債和速度下降的消息不斷傳出,順豐一度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順豐負債超300億」的消息也是頻繁刷屏財經圈。
不過令人有所疑惑的是,順豐負債300億就頻頻陷入熱議,作為房產公司巨頭的萬達,如今負債超過4000億,卻似乎不是什麼大新聞,網友也很少看到相關的報導。為什麼順豐負債300多億就引起這麼激烈的討論,萬達負債4000多億,足足是順豐的十幾倍,為何順豐壓力山大,而萬達卻顯得更為輕鬆?難道是因為萬達更有錢嗎?
其實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只看負債率是沒什麼意義的。特別是行業不同,更是無法直接比較。拿順豐和萬達來說,順豐的資產主要是輕資產,主要包括人工、運輸設備和倉庫。除了這些,固定資產佔比很小。但這並不是什麼好事,一旦負債率增加,企業的壓力也會倍增,因為固定資產少。
但是地產行業就不一樣了,它的行業性質就決定了大部分資產都是固定資產,在公司經營真的遇到嚴重困難時,可以選擇把固定資產變現。萬達旗下的固定資產非常可觀,目前足以應對負債壓力。一些網友可能也聽說過王健林拋售固定資產的消息,一處處的房產就是一顆顆定心丸,足以讓王健林應對當前的負債率。
而且高負債一直是房地產行業的特點,恆大和萬科的負債甚至一度突破了萬億大關,而負債率更是一度逼近90%。相比來說,萬達的負債率在房產行業都沒排進前十。因為房地產的預售制度,高負債很難避免。開發商甚至都沒開始建房子,就可以收買房者的錢,然後把這筆錢用於投資或者其他方面,這種資產也會被算入負債中,而且還沒有利息。
順豐負債300億成了新聞,萬達負債幾千億卻很正常。 在商業社會,「負債」二字有時候跟普通人生活中的負債並不能直接劃等號。普通人最害怕欠債,但對於這些房地產公司的巨頭來說,1塊錢能變成2塊,負債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反而往往是一種賺錢的手段。因此,萬達負債4000多億卻並沒有成為什麼大新聞,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