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力傳感器的設計過程應力集中原則

2020-11-22 電子產品世界

一、概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2386.htm

  對於電阻應變片式測力傳感器(以下簡稱「測力傳感器」)來說,彈性體的結構形狀與相關尺寸對測力傳感器性能的影響極大。可以說,測力傳感器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其彈性體的形狀及相關尺寸。如果測力傳感器的彈性體設計不合理,無論彈性體的加工精度多高、粘貼的電阻應變片的品質多好,測力傳感器都難以達到較高的測力性能。因此,在測力傳感器的設計過程中,對彈性體進行合理的設計至關重要。

  彈性體的設計基本屬於機械結構設計的範圍,但因測力性能的需要,其結構上與普通的機械零件和構件有所不同。一般說來,普通的機械零件和構件只須滿足在足夠大的安全係數下的強度和剛度即可,對在受力條件下零件或構件上的應力分布情況不必嚴格要求。然而,對於彈性體來說,除了需要滿足機械強度和剛度要求以外,必須保證彈性體上粘貼電阻應變片部位(以下簡稱「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與彈性體承受的載荷(被測力)保持嚴格的對應關係;同時,為了提高測力傳感器測力的靈敏度,還應使貼片部位達到較高的應力(應變)水平。

  由此可見,在彈性體的設計過程中必須滿足以下兩項要求:

  (1)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應與被測力保持嚴格的對應關係;

  (2)貼片部位應具有較高的應力(應變)水平。

  為了滿足上述兩項要求,在測力傳感器的彈性體設計方面,經常應用「應力集中」的設計原則,確保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水平較高,並與被測力保持嚴格的對應關係,以提高所設計測力傳感器的測力靈敏度和測力精度。

  二、改善應力(應變)不規則分布的「應力集中」原則

  在機械零件或構件的設計過程中,通常認為應力(應變)在零件或構件上是規則分布的,如果零件或構件的截面形狀不發生變化,不必考慮應力(應變)分布不規則的問題。其實,在機械零件或構件的設計中,對於應力(應變)不規則分布的問題並非不予考慮,而是通過強度計算中的安全係數將其包容在內了。

  對於測力傳感器來說,它是通過電阻應變片測量彈性體上貼片部位的應變來測量被測力的大小。若要保證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與被測力保持嚴格的對應關係,實際上就是保證在測力傳感器受力時,彈性體上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要按照某一規律分布。在實際應用中,對於彈性體貼片部位應力(應變)分布影響較大的因素主要是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

  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是指當彈性體受力的大小不變時,力的作用點發生變化或彈性體與其相鄰的加載構件和承載構件的接觸條件發生變化。如果在彈性體結構設計時,未能考慮這一情況,就可能造成彈性體上應力(應變)分布的不規則變化。這方面最典型的實例是筒式測力傳感器。為了減小由於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引起的測力誤差,有些傳感器設計者採取在筒式測力傳感器彈性體上增加貼片數量的方法,儘可能將彈性體上貼片部位圓周上應力(應變)分布不均勻的情況測量出來。這樣的處理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減小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引起的測力誤差。但這種方法畢竟是一種被動的方法,增加的貼片數量總是有限的,還是很難把彈性體上貼片部位圓周上應力(應變)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全部測量出來,測力誤差減小的程度不夠顯著。

  由於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引起的測力誤差的實質是彈性體貼片部位圓周上的應力(應變)的不規則分布,如果能使彈性體貼片部位圓周上的應力(應變)分布受到一定條件的約束,迫使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按照某一規律分布,因而使得彈性體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與被測力基本保持嚴格的對應關係,由此來減小因彈性體受力條件的變化引起的測力誤差。

  作者曾用上述方法對筒式測力傳感器進行改進。改進前的普通筒式傳感器測力誤差大於1%

  F.S.,改進後(局部挖空)的筒式傳感器測力誤差為0.1~0.3%F.S.,測力精度明顯提高。

  三、提高應力(應變)水平的應力集中原則

  若要測力傳感器達到較高的靈敏度,通常應該使電阻應變片有較高的應變水平,即在彈性體上貼片部位應該有較高的應力(應變)水平。

  實現彈性體上貼片部位達到較高應力(應變)水平有兩種常用的方法:

  (1)整體減小彈性體的尺寸,全面提高彈性體上的應力(應變)水平;

  (2)在貼片部位附近對彈性體進行局部削弱,使貼片部位局部應力(應變)水平提高,而彈性體其它部位的應力(應變)水平基本不變。

  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提高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水平,但對彈性體整體性能而言,局部削弱彈性體的效果要遠好於整體減小彈性體尺寸。因為局部削弱彈性體既能提高貼片部位的應力(應變)水平,又使得彈性體整體保持較高的強度和剛度,有利於提高傳感器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局部削弱彈性體提高貼片部位應力(應變)水平的原理是:通過局部削弱彈性體,造成局部的應力集中,使得應力集中部位的應力(應變)水平明顯高於彈性體其它部位的應力水平,將電阻應變片粘貼於應力集中部位,就可以測得較高的應變水平。

  局部應力(應變)集中的方法在測力傳感器的設計中經常被採用,尤其在梁式測力傳感器(如彎曲梁式和剪切梁式測力傳感器)的彈性體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局部應力(應變)集中方法應用較為成功的當數剪切梁式測力傳感器。剪切梁式測力傳感器是通過檢測梁式彈性體上的剪應力(剪應變)實現測力的。

  對於梁形構件來說,其彎曲強度是主要矛盾。在一個梁滿足彎曲強度的情況下,剪切強度一般裕量較大。當在中性層附近挖盲孔後,該截面上腹板上的剪應力(剪應變)明顯提高,然而該截面上的彎曲應力提高很小。因此,剪切梁式彈性體應用局部應力集中方案後,被檢測的剪應變大大提高,使該測力傳感器的靈敏度顯著提高,而對整個梁的彎曲強度影響很小,使整個梁保持了良好的強度和剛度。

  四、小結

  在測力傳感器的設計過程中,如能自覺地按照上述兩種應力集中的原則,對彈性體進行結構設計,就能夠收到提高測力傳感器的測力精度和測力靈敏度的良好效果。靈活、恰當地運用應力集中的原則,對於設計和生產高性能的測力傳感器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相關焦點

  • 測力傳感器常見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3、測力傳感器的結構   測力傳感器的彈性元件、外殼、膜片及上壓頭、下壓墊的設計,都必須保證受載後在結構上不產生性能波動,或性能波動很小,為此在測力傳感器設計時儘管測力傳感器屬於裝配製造產品,但為了保證具有最佳技術性能和長期穩定性,儘可能將它設計成一個整體結構。   4、機械加工與熱處理工藝   彈性元件在機械加工過程中,由於表面變形的不均勻產生較大的殘餘應力,切削用量越大,殘餘應力就越大,磨削加工產生的殘餘應力最大。因此應制訂合理的加工工藝和規定適當的切削用量。
  • 壓磁式測力裝置的原理
    力的測量原理通過對機械零件和機械結構的力、扭矩和壓力的測量,可以分析其受力狀況和工作狀態,驗證設計計算,確定工作過程和某些物理現象的機理。對設備的安全運行、自動控制及設計理論的發展等都有重要指導作用。
  • 做機械設計知道的,什麼是應力集中?減少應力集中方法
    應力集中如以上所示的應力流線所示,截面變化的區域具有更不規則的應力分布。這將導致不規則應力流線處的應力集中大於整個軸的平均值。由於在一點上更多的應力集中,這會導致部件開裂或斷裂。那如何減少壓力集中呢?比方說,一個尖銳的邊緣正在經過高應力集中,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圓角來減少應力。隨著圓角半徑的增加,連接面積也將增加,從而導致這些邊緣處的應力集中減小。在尖銳的角,尖銳的邊緣,邊緣處的小圓角,凹口,孔,鍵槽,花鍵和劃痕的存在下,對於所有類型的應力都會發生此現象。但僅通過提供圓角將無法解決所有這些問題。
  • 新型納米級光纖應力傳感器
    隨著超靈敏納米應力儀器的不斷發展,在體外甚至體內觀察,測量和操縱這些作用力額過程一直是一個持續目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生物力學現象。然而,由於力反饋機制和有源元件,縮小納米機械傳感器的尺寸仍然具有挑戰性。具有緊湊的力傳感器可以使很多測量得到實現,包括細胞內監測,微創探測和高解析度檢測。理想情況下,傳感器足夠小以使炎症反應最小化,同時具有高解析度和同時跟蹤多個力學事件的能力。和尺寸同樣重要的是以不同模式操作並檢測各種類型的納米力特徵的能力。
  • 應力集中的產生及消除
    焊縫結構在循環載荷的作用下,在應力最大的晶粒上很可能形成微裂紋,然後發展成為宏觀裂紋,接著宏觀裂紋會繼續擴展,最終導致焊縫結構的疲勞失效。能夠引起焊接結構疲勞破壞的因素很多,焊接結構的應力集中、殘餘應力、焊接缺陷和金相組織發生改變是導致焊接結構疲勞破壞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設計出石墨烯波紋結構應力傳感器
    這使其應用於應力傳感器件時主要面臨兩方面困難:一是應力測量範圍不大;二是測量精度不夠高。 為此,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趙靜等在導師時東霞、張廣宇的指導下,提出了一種石墨烯波紋結構應力傳感器,使應力測量範圍超過30%;設計了一種基於隧穿效應的納米石墨烯薄膜應力傳感器,使靈敏因子提高到500以上。 據了解,所生長的石墨烯不但具有納米尺寸,而且具備準連續的特點。
  • 基於洛倫茲力的MEMS磁傳感器設計及製作
    本文對目前基於MEMS的磁傳感器在製備過程中涉及的主要設計、製作,傳感技術及器件性質進行綜述,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展望。MEMS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模擬和建模工具選擇製造傳感器的最佳工藝和材料,並預測MEMS磁傳感器的性能。同時設計人員必須考慮器件製作過程應遵從的材料生長、器件製作、信號調製和感應技術的實現等規則,以避免發生影響傳感器性能的錯誤。
  • 端子設計與應力分析
    維持穩定且足夠的正向力破壞表面的薄膜移除掉汙染物減少或去除微振動滑擦
  • 光纖光柵應力傳感器工作原理
    光纖光柵應力傳感器通常是將光纖光柵附著在某一彈性體上,同時進行保護封裝。反射光的波長對溫度、應力和應變非常敏感,當彈性體受到壓力時時, 光纖光柵與彈性體一起發生應變,導致光纖光柵反射光的峰值波長漂移,通過對波長漂移量的度量來實現對溫度、應力和應變的感測。
  • MEMS固態風速風向傳感器的設計與製作
    本文介紹了基於MEMS的固態風速風向傳感器的設計原理及軟體模擬結果,並依據理論與模擬結果設計了工藝流程,對設計的懸梁式測風傳感器進行了測量。  2 傳感器原理  2.1 矽薄膜式傳感器原理  矽薄膜式測風傳感器的設計示意圖如圖1所示。
  • 微型全光纖力傳感器可測量0.6 mN的微弱力
    微型全光纖力傳感器可測量0.6 mN的微弱力科學家開發的纖巧而複雜的光纖力傳感器可以量化微小物體施加的非常輕微的力。新型的基於光的傳感器解決了建立在微機電傳感器(MEMS)上的力傳感器的局限性,並且可能證明對從製造到醫療系統的各種應用都很方便。力感測的應用眾多,但缺少可以對小物體進行力測量的完全微型且用途廣泛的力傳感器。我們的傳感器是迄今為止設計的最小,用途最廣泛的光纖力傳感器之一,有助於滿足這一需求。
  • 三元電芯原位膨脹應力分析-不同預緊力
    充放電過程電芯膨脹曲線 電芯在3種初始預緊力條件下進行0.5C充放電測試,膨脹曲線及微分容量曲線如圖3所示。隨著初始預緊力的增加,電芯在充放電過程中的應力變化量也增加,這主要是由於預緊力越大,電芯初始厚度越小,電池在脫嵌鋰過程中的結構膨脹會被限制的程度越大。
  • 中考必考經典題:設計實驗測滑動摩擦力大小(專題複習4)
    (2)小明在實驗中發現,拉著木塊運動時很難控制「勻速」,於是他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裝置,將彈簧測力計固定,改為拉動平板小車,當他水平向左拉動平板小車時,木塊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為_____.這樣改進後的裝置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力集中是否會引起結構斷裂?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廣泛使用杆單元來做結構設計,在支座或節點位置,應力集中是觀察不到的。如果專門做節點分析,可以觀察到應力集中,但有時我們又會刻意忽略應力集中,只關注平均應力。在結構工程中,應力集中難道不是客觀存在嗎?為何可以被忽略?或者,忽略了應力集中,對結構安全的影響是否可控?
  • 什麼是應力集中,怎麼預防?
    一,應力集中的概念及其產生的原因所謂應力集中,是指焊接接頭局部區城內的最大應力值(σmax) 比平均應力值(σav)高的現象。應力集中的大小常用應力集中係數Kr表示,其計算公式為:Kr =σmax/σav導致焊接接頭應力集中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 焊接工藝缺陷焊接時產生的氣孔、夾渣、裂紋和未焊透等缺陷將導致應力集中,其中以裂紋和未焊透引起的應力集中最為嚴重,特別是與受力方向垂直的裂紋產生的應力集中最大。
  • 結構件焊接的一些基本原則,設計要點
    一、焊接的連續性原則a、連續性的原則是避免在應力集中的幾何突變處設置焊縫如果無法避免,則設置轉換結構。b、焊縫兩側板厚不一致,幾何連續性不能保證時,應設置過渡結構。>六.便於焊接前後的加工、操作和檢驗結構設計便於焊前焊後處理、焊接操作和檢驗。
  • 壓力傳感器應用及選用原則
    要了解不同領域壓力傳感器應用的方向就必須先了解壓力傳感器的性能參數及其選擇原則。這就涉及到傳感器的選用,其原則便是以最經濟的價格買到滿足其用途、壓力量程、精度要求、溫度範圍、電和機械要求的壓力傳感器.傳感器裝到設備上後,運行正常、穩定,測量準確.以下是壓力傳感器應用到不同領域的選擇原則。壓力傳感器應用到不同領域的選擇原則1用途.
  • 一文帶你搞懂應力集中
    hello,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結構設計設計中常見的問題,應力集中。
  • SolidWorks大型三向力限FMD振動夾具設計
    文獻[4]針對承力筒單向力限FMD進行了一系列分析,並給出了相關優化方法。文獻[5]介紹了三向FMD測力環進行整星試驗的結果。本文將針對某大型衛星進行三向力限FMD振動夾具設計,通過有限元分析算出各傳感器的受力情況,選出最佳方案,最後分析說明大型三向FMD的設計要點及難點,並提出了相應解決辦法。
  • 智能加速度傳感器工作原理及其設計原則
    加速度傳感器的應用範圍,實現了加速度的精確測量。對於智能加速度傳感器的設計,我們要綜合考慮。智能加速度傳感器主要由敏感元件、信號調理電路、A/D轉換器、典型的單片機系統、鍵盤和電源等組成。在硬體選用方面,智能加速度傳感器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儘量採用集成化程度高的晶片,以減小主機體積,滿足便攜使用要求;採用低功耗的元器件,滿足加速度傳感器長時間工作要求;選用寬工作溫度範圍的元器件,滿足加速度傳感器在戶外工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