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博士生如何出版英語專著?—萬毓澤老師的經驗

2021-01-16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

從出版英文專書談起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敎授; 國立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
(一) 緣起
我在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論文經刪節修訂後,已於2011年6月由英國知名的人文 社會科學出版社Ashgate Publishing出版,書名為Reframing the Social: Emergentist Systemism and Social Theory°[1]以下略誌出版經過。


我在完成博士論文約三分之二的篇幅時,便決定和國外出版社聯絡,探詢將博士論文改寫 為專書的可能性。在聯絡Ashgate出版社之前,我曾分別和劍橋大學出版社及Routledge出版社 接觸過,但前者始終無回音(我至今不知原因),[2]後者的編輯則在閱讀過我的提案及書稿後, 表示這本書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but commercially not viable (總歸一句:「不會賣錢」),因此直接拒絕了我的提案。但在和Ashgate的社會學類主編Neil Jordan博士聯 絡後,事情終於有了進展。Jordan博士對社會科學哲學和社會理論方面頗有涉獵,因此對我 作品中的一些主題很感興趣;再加上當時我已有兩篇英文論文被國際期刊接受,研究品質已受 到初步肯定,因此他很願意進一步與我討論出版事宜。之後,就是一連串的外審、回應審查意見、 修改提案、經董事會通過與簽約、完成書稿、修訂與校稿、出版等過程。在審查過程中,幾位 審查人的正面意見無疑是很重要的鼓舞。


(二) 專書簡介
本書有系統地闡釋、評價了當代頂尖的系統哲學家、科學哲學家(原為量子物理學家,獲 有十九個榮譽博士學位)Mario Bunge 的哲學體系對社會科學研究與社會理論化工作(theorizing)的意涵。我除了比較了社會科學中不同的「系統」思維外,也集中探討了社會 科學哲學及方法論的幾個重要議題,包括如因果關係、機制式解釋、分析社會學等等。本書為 國際學術界第一本以此為主題的專書,並獲得了Mario Bunge[3]教授本人及其他學者的高度 評價。
在本書中,我勾勒出一種突現-系統論(emergentist systemism)的研究取徑。突現 一系統論主張:


(1) 一切事物(包括觀念)都是系統,或者是/可能成為某個系統的組成成 分,而「系統」可界定為這樣的複雜對象:其組成成分由強烈的(可能是邏輯的、物理的、生 物的或社會的)聯繫力量連結在一起;

(2) —切系統都具有至少一種突現(體系性的、全面 性的)性質,而這種性質是其組成成分所沒有的;

(3) —切具體的(真實的、物質性的)系 統都可以進一步分析為特定(但可變)的組成成分、環境、(內部與外部)結構與(主要及次 要)機制,而將這四個面向統一在一起的模型稱為CESM模型。[4]

這種取徑(1)在本體論上 既超越整體主義(宏觀化約論),也超越個體主義(微觀化約論);(2)充分關注社會行動 者在創建、維繫、改善、修復與瓦解社會系統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可被視為一種「行動 一系統理論」(Handlungs-systemtheorie; theorie des action-systmes)。


由此出發,我在書中探討了以下幾個主題:


1. 從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分佈於各門社會科學的大量文獻入手,闡述晚近社 會科學的「本體論轉向」。我的主張是:一切理論立場都取決於特定的預設,包括本體論(關 於「存在」的理論:世界由什麼組成?我們的研究對象具有哪些特質?)、認識論(關於「知 識」的理論: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知識的可能性條件是什麼?)及方法論(關於「方法」的理 論:我們運用哪些方法來發現、蒐集、處理資料與證據?)。過去的社會研究者多半聚焦於認 識論與方法論(或更具體的「研究方法」),卻忽略了更為根本的本體論課題。許多研究者已 體認到,必須更仔細地檢驗過去藏於幕後、未經質疑或迴避質疑的(社會)本體論,才能推動 理論工作與經驗研究的進展(見第二章)。


2. 從社會本體論的角度,比較Bunge的突現-系統論、Niklas Luhmann的「自我創生」社 會系統理論、奧地利薩爾斯堡學派的「批判社會系統理論」。我的其中一項論點是:Luhmann 在建構其(社會)本體論時,強調的是「事件」、「時間化」(Temporalisierung),這是 一種較為「動態」、將時間因素納入考量的本體論。在本體論的研究傳統中,這種觀點可稱為
「動態論」(dynamicism),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pdKAeiroq) 的「萬物皆流」(ndvTa He H)式哲學觀。但「動態論」可粗分為兩種:「徹底」的動 態論與「適度」的動態論;Henri Bergson、Alfred North Whitehead等人提出的(各種版 本的)「過程形上學」及Luhmann可算是前者,Bunge則是後者。「徹底動態論」沒有堅實的「物」(thing)的概念,誤以為「過程」或「事件」本身即構成了實在。雖然我們確實經常 在方法論的層次上,將「過程」、「事件」視為實體,以利研究的進行,但不應為其賦予本體 論的地位,因為「事件」是物的某些性質發生的變化,因此「物」與「性質」的概念,在邏輯 上優先於「事件」的概念。此外,若要為(社會)系統理論奠定本體論的基礎,還必須帶進「 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其互動」、「世界的層次結構(level structure)」、「部分-整體關 係」、「突現」、「機制」等概念,而我認為這些正是Luhmann力有未逮之處(見第三章)。


3. 比較不同的系統思維與社會理論如何概念化「突現」(emergence)這個重要的(社會) 科學概念,並釐清「化約」、「化約論」等(社會)科學家經常任意使用、欠缺反省的概念;我一方面強調Bunge的「理性突現論」(既反對「物理主義」這種取消式的化約論/唯物論〔 eliminative reductionism/materialism〕,也反對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義,如生機論、 某些版本的「強」突現論)的重要性,並引進芝加哥大學系統哲學家William化解「對「 突現」的界定(「非加總性」,non-aggregativity),一方面也批判包括Luhmann在內的 各種以認識論(而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的突現觀。我也指出,社會科學中關於方法論個體主 義/整體主義的爭辯已幾乎走入死巷,若要有所突破,勢必得向自然科學借鏡(如系統科學、 晚近的複雜科學),並充分釐清「突現」、「化約」、「化約論」等關鍵概念的意涵(見第四 章) 。
4. 以Bunge的「完整民主」(integral democracy)理論、薩爾斯堡學派的社會自我組織 (social self-organization)理論為主、以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政治
哲學等領域的其他文獻為輔,一方面批判Luhmann對「引導/調控」(Steuerung)(源自於 他的心理系統-社會系統二元論)的悲觀看法,一方面討論「計劃」與「參與」相互結合的可 能性。我的基本論點是: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計劃,而是該「如何」計劃、「為什麼目標 」計劃。在欠缺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對一切形式、一切層級的「計劃」或「導引」感到悲觀, 無異於為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政策服務。(見第五章)。
5. 從批判Luhmann對「因果性」(causality)及功能主義的看法為起點,我運用了大量( 社會)科學哲學/方法論(特別是批判實在論與科學實在論)的文獻,一方面批判幾種概念化 因果性、因果作用(causation)的重要取徑,如:
(1) 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建立以事件的規律性(當A,則〔有若干機率為〕B)為基礎 的因果關係,即所謂涵蓋律模式;
(2) Luhmann版本的功能主義:提倡以「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比較方法( 尋找「功能等同項」),質疑「因果科學」(Kausalwissenschaft)或「現代因果理論」 所提倡的「因果分析」(實際上指的是涵蓋律模式);
(3) 建構主義:如Luhmann所言,因果性取決於觀察者的「判斷」(Urteil)、歸因過 程(ZurechnungsprozeG)或歸因決斷(Zurechnungsentscheidung);
我另一方面也指出:Luhmann對「因果性」的理解仍不脫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的框架,但 實際上,我們完全有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以外的理論資源,可供重新構思「因果性」。比 如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特別是強調機制式解釋的社會科學研究),因果作用力( causal powers)這個由科學實在論、批判實在論者(如Rom Harr6、Brian Ellis、 Alexander Bird、Nancy Cartwright) —再強調的概念就是不可或缺的(見第六章前半 部)。


6. 在討論「因果作用力」這個概念後,我進一步處理了當前國際社會學理論界相當關心的 問題:在什麼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社會結構具有因果作用力」?我一方面以Bunge的CESM模 型來理解社會結構,提出這樣的核心論點:所有「結構」都是系統所具有的(突現)特質,因 此它們不是(具有突現因果作用力)的具體系統(如分子、細胞、有機體、大腦、人、家庭、 幫派、學校、醫院、企業、工會……),也不是Rom Harr6及等人所謂的具有因果作用力的「 力量特殊物」(powerful particular)或「動力因果實體」(efficient causal entity); 換言之,社會結構只是概念的集合,不具備因果作用力。但這不表示我們不能從「因果性」的 角度來理解「社會結構」,但前提是必須先拓寬「因果性」的概念,而我的做法是參考國際關 係學者Milja Kurki等人的作品,引進亞裡斯多德的架構(即一般所謂的「四因說」),但一 方面也與Kurki等人同中有異(見第六章後半部)。


7. 最後,透過檢視許多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如Charles Tilly的政治社會學研究),我
比較了不同學者對「機制式解釋」的不同預設與觀點,並評估了「機制」這個概念在(社會) 科學因果解釋中的地位;我也簡單評估了以結構個體主義(structural individualism)及 機制式解釋為核心的研究綱領:分析社會學(analytical sociology)(見第七章、第八章)。我處理的問題包括如:


(1) 「機制」指的是一組過程、一組實體、因果作用力、還是兼而有之、還是「中介變 項」?
(2) 「機制」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或過程(Mario Bunge、Alexander George、Andrew Bennett等人的觀點),還是只是具有啟發性(heuristic)的概念工具(Arthur Stinchcombe、Diego Gambetta等人的觀點)?
(3) 「機制式解釋」必須納入哪些因素?機制式解釋與實證主義式的「變項社會學」之 間的關係為何?和「理性選擇」式的研究取徑又有什麼關係?
(4) 若欠缺對機制的描述,是否代表我們一定無法做出因果推論?「微觀基礎」( microfoundations)在因果解釋與因果推論中的重要性為何?「分析社會學」是一套值 得追求的研究綱領嗎?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特色是:


1. 充分科際整合。例如在探討「突現」這個理論概念時,我大量借鑑了各門學科的研究成 果,如不同傳統的系統理論、當代複雜科學、社會學理論、(社會)科學哲學、心靈哲學、社 會科學既有的經驗研究等。
2. 充分整合歐美研究成果。我參考的文獻不侷限於個別歐美國家,而是廣泛關注歐陸(主 要是法、德、義、西)與英美的研究成果。
3. 結合理論探索與經驗研究。我認為,理論工作(T)與經驗研究(E)的關係可以是

(1)T總結E的成果,提出一套較為普遍的、相互聯繫的、可供檢驗的命題體系,或據此建立起能 夠辨識出關鍵的生成機制(generative mechanisms)或因果過程(causal processes)的 解釋模型;

(2)T藉由釐清關鍵概念,讓E達成省力(underlabor)的效果。本書的著力點 主要是上述第二點:使經常被使用但鮮少被檢討的概念清晰化,並澄清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邏輯 聯繫。但本書在討論社會科學哲學/方法論(如因果關係與機制式解釋)的部分,也參照了許 多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等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讓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更容 易理解我的論點。


4. 討論題材新穎且受重視。我討論的多半是國際學術界最為前沿(cutting-edge)的議題, 且涵蓋廣泛。社會本體論、(社會)突現理論、社會結構的因果作用力、分析社會學、機制式 解釋等都是國際社會科學界的討論焦點,近年也有大量作品問世,我也希望這本專書能對國際 學術的發展有所貢獻。此外,我也推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以下幾本與我專書的主題相近的最新 著作,以收交互參照、截長補短之效:


(1) Donati, Pierpaolo. 2010. Relation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 Elder-Vass, Dave. 2010. The Causal Power of Social Struc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Smith, Christian. 2010. What Is a Person?: Rethinking Humanity, Social Life, and the Moral Good from the Person U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Maccarini, Andrea M., Emmanuele Morandi, and Riccardo Prandini (eds) 2011. Sociological Re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5) Demeulenaere, Pierre (eds) 2011. Analytical Sociology and Social Mecha¬nis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出版英文專書的收穫


本書出版未及半年,已有數篇國際期刊論文及博士論文加以引用,多位國際知名學者也曾 來信與我討論此書,如美國社會學者Daniel Little(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 校長)、加拿大政治學者Andreas Pickel(Trent University「全球權力與政治批判研究 中心」主任)、英國社會學者Dave Elder-Vass、德國社會學者Rainer Greshoff、奧地利 系統科學家Wolfgang Hofkirchner(維也納「Bertalanffy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等等。其中,Hofkirchner教授還邀請我赴歐洲與他進行合作研究。由此可見本書已確立一定的學術 價值,未來應可進一步在國際社會科學界中發揮影響力。
此書出版後,Mario Bunge教授主動來信致意,我也與他在這半年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繫, 時常通信討論問題。他極為和藹、親切與幽默,除了嚴肅的學術討論外,他也在信件中透露許 多「秘辛」(例如他和Stephen Jay Gould在研討會上的唇槍舌戰),使我獲益良多。他於 今年10月受邀至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地密集訪問兩週,也指定由我將他 的三篇主要演講稿譯為中文。
在與出版社接洽前,其實我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當時我連博士學位都還沒有完 成,很難相信會有國際知名學術出版社願意在我身上「冒險」。但最後我仍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完成了對自己的許諾,並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設定目標,按部就 班去做,一定可以做得到,我也願意以此與學界後進共勉。[5]三篇講稿分別為〈哲學與反哲學〉、〈科學進步的哲學基礎〉、〈從辯證唯物主義到系統唯物主義〉, 有興趣閱讀譯文者可與我聯絡。



(OCR自《臺灣社會學會通訊》,OCR效果勉強。推送標題是編者自己加的。)


                                                           (Sociological theory理論大缸第11期)

相關焦點

  • 一位美國社會學博士生CV,透露了文化社會學的4項理論前沿
    《美國社會學評論》主編Omar Lizardo(最近從聖母大學轉會到UCLA)的一位博士生,Dustin S. Stoltz,在他的CV中,po了大量正在研究和正在寫的東西,其實反映了很多有趣要做的社會學題目。
  •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勇先教授出版《英語發展史》
    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勇先撰寫的《英語發展史》(中文版)已完稿,近期將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發行(下圖為樣書)。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胡壯麟、清華大學英語教授程慕勝、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秦秀白分別為該書作序。
  • 黃清的專著《數位化風險傳播與公眾風險感知研究》出版
    近日,我院黃清老師的專著《數位化風險傳播與公眾風險感知研究》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基於理論分析並輔以實證研究,揭示了數位化風險傳播中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這將有助於了解如何增強個體應對風險的心理韌性,促進建設強韌社會以提升全民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
  • 情境教育思想向世界傳播——德國施普林格出版李吉林三本專著
    情境教育思想向世界傳播——德國施普林格出版李吉林三本專著1920年,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在南通考察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此次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專門購買了李吉林老師《兒童母語情境學習的理論與應用》《兒童情境學習範式建構的歷程》《兒童情境學習課程體系及操作》三本專著英文版權並正式出版發行。這套兒童學習叢書,不僅聚焦當下全球範圍內教育學術界一致關注的兒童學習,更是基於她近40年的實踐研究,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獨具中國文化特色。
  • 方舟子:學術出版混亂 垃圾專著誤國誤民
    原標題:方舟子:學術出版混亂 垃圾專著誤國誤民  原標題:學術出版,泛濫不是繁榮 方舟子:垃圾專著誤國誤民   在出版業持續高速發展的今天,龐大的出版市場正在漸漸改變著絕大部分領域中的出版狀況。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出版圖書44.4萬種,總印量83.1億冊,其中新版圖書25.6萬種。
  • 曾出版史學專著高中生林嘉文因抑鬱症離世-搜狐
    早前消息:高中生出版超水平歷史專著 學者贊解放後罕見  一個高中生,一邊在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經出了兩本專著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昨日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
  • 華大海洋參與的英文專著《海洋生物技術百科全書》正式出版
    近日,華大海洋參與編寫的英文專著Encyclopedia of Marine Biotechnology(《海洋生物技術百科全書》)正式出版(圖1)。紙質版和電子版於8月底完成全新上線。本書由世界第一大獨立學術圖書出版商John Wiley& Sons Inc.(約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印刷發行。
  • 南哲新聞|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
    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我校哲學系洪修平教授的禪學專著《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英文版《Chan-Buddhist Philosophy: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作為國家「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 國內首部晉商倫理學術研究專著出版
    記者2月24日從山西大學了解到,由該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勇民等著的《走向晉商文化的深處——晉商倫理的當代闡釋》一書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馬克思主義道德哲學視角深入地思索與探究了博大精深的晉商文化,是國內第一部晉商倫理學術研究專著。
  • 同濟學者完成的6部固體廢物英文學術專著出版發行
    同濟學者完成的6部固體廢物英文學術專著出版發行 為世界上首次在相關領域完成的專著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12-17  瀏覽:
  • 《固體地球潮汐》專著出版
    近日,由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厚澤院士等著的《固體地球潮汐》專著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專著40餘萬字,詳細介紹了國內外在固體地球潮汐理論和實驗及相關方面研究的主要發展歷史和最新進展。
  • 學術專著出版的內容被別人抄襲了怎麼辦,分為兩步,輕鬆搞定
    很多學術作者在出版專著的時候,發現別人抄襲了自己的作品,那麼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該如何解決呢?有以下兩個辦法:【1】可以起訴侵權人。當作者的學術專著出版的時候,發現內容被別人抄襲了,這個時候作者可以收集證據,並且有自己學術專著的相關證明,證明他人侵權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當有這一系列的證據之後,那麼作者就可以拿出相關的證據來起訴侵權人,當作者完成學術專著之後,作者就享有著作權,這本學術專著就屬於作者本人的勞動結晶,如果發現他人抄襲的情況,一定不要容忍,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 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故事 經典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發布
    中國林學會趙樹叢理事長在會上表示,明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我國昆明召開,通過《原野之窗》中文版所帶動的公眾教育活動,必將向全球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WWF高級顧問雍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的發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從而讓更多公眾認同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
  • 科學網—出版科技英文專著,該找誰?
    那時出專著是件很牛的事。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行情大有不同。面世出版的科技專著,有的須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各個質量環節絲絲入扣;有的為了市場需求和其他原因,同行評議能省就省。越來越多的工序進入「外包」行列,比如編輯加工和檢查校樣很少由出版社的編輯親力親為。所有這些,凸顯了在數位化和電子化背景下出版界的變化。經常有人問我,想出本英文書,找哪家出版社比較好?思忖片刻,筆者以為這一問題可能很難有解。
  • 出版專著在中國知網上查不到嗎
    那麼,在中國知識網上找不到出版專著嗎?答案並不一定。中國知網將包括已出版的專著,但數量相對較少。在知網上只能搜索中國知網包含的專著。對於未列出的出版物,我們可以去新聞出版總署。已出版專著的學術含金量高於單篇文章。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作者,對出版專著的關注都在增加,導致出版的專著數量逐漸增加。只有發表論文的方式,才有出版物可供選擇。
  • 2021年蘇州大學出版專碩考研經驗
    一、個人經歷及擇校寫這篇經驗貼純粹是希望能夠給學弟學妹們一點點幫助。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的考研情況吧。報考的是蘇州大學出版專碩,初試成績389分,排名第六。複試成績411,初複試總分800,排名第一。本科二本普通院校,在學校方面也算是跨了一大步吧。
  • 掛名專著 代發論文 「評職稱」中有「套路」
    為更快翻到山那邊以升職加薪,有人不惜鋌而走險抄起了小道,花錢掛名專著、代發論文等,滋生出種種亂象。這其中究竟有何貓兒膩?折射出哪些評職稱中的痛點?又該如何對症下藥?開學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以「青椒」之名去探究了其中的「套路」,並採訪了部分「青椒」、相關專家,試圖尋求解決之道。
  • 大型藥學專著《礦物藥》出版發行
    繼《動物藥》出版之後,又一部反映中藥現代化及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型藥學專著《礦物藥》,由我校科研處處長張保國教授編著完成,近日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應用礦物藥治療疾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礦物藥資源豐富,歷代醫藥學家都非常重視礦物藥的臨床運用。
  • 博士生分享給碩士生寫作論文經驗
    但要注意引用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評價這篇文章的:支持還是反對,補充還是糾錯。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師。做實驗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反覆嘗試?放棄?看書?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交流。對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請教體現你對他的尊重;對同年資的人,公開的討論可以使大家暢所欲言,而且出言謹慎。千萬不能閉門造車。
  • 2021年南京師範大學出版專碩考研經驗
    一、寫在前面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江蘇某三本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報考的是南師的出版專碩,總分391。與其說是經驗,不如說是對考研這個過程的一個小小總結吧。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我將從擇校、英語、專業課、政治、複試幾個方面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