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故事 經典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發布
WWF高級顧問雍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的發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從而讓更多公眾認同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自然教育,讓廣大公眾了解生物多樣性,提升保護意識和參與度,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11月16日,在中國林學會的指導以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在京共同發布了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原野之窗》。來自自然資源部宣教中心、生態環境部COP15執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林業教育學會,以及林業、環保、出版、媒體等單位3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林學會趙樹叢理事長在會上表示,明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我國昆明召開,通過《原野之窗》中文版所帶動的公眾教育活動,必將向全球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WWF高級顧問雍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的發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從而讓更多公眾認同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
打造本土經典
《原野之窗》是全球公認的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幫助了千百萬全球各地的自然教育者。此次發布的《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分為「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為何重要」、「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四個主題,這個框架的最終形成經歷了不斷地調整。
雍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WWF歷時三年組織了對《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一書的編譯活動。「最初目的只是想翻譯這本書,後來發現僅僅進行翻譯遠遠不夠。這本書原來構架對標的是美國的課程標準,為了讓它重新適應中國老師解讀的方式,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包括從語言的表達方式、數據的大量更新到中國案例的替換。」
在忠於原著的科學性、系統性、專業性的基礎上,中文編譯版更新了大量文獻數據,補充並豐富了中國的現狀數據、熱點議題和本土案例,最終形成一套展現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專著。同時也保留了書中部分經典北美案例,令讀者有機會運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視角去閱讀和運用本書。
中國林業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東黎認為,自然教育的發展需要打造經典,自然教育的傳播要從經典開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社會啟蒙的作用,而出版是教育的一部分。他建議《原野之窗》以打造經典為目標,動員各界社會力量,依託各類傳播平臺,大膽嘗試各種創新路徑,將這本精彩的專業著作帶給更多熱愛自然、關注和從事自然教育的人們。
與會人士表示,《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一書出版後,將會推薦給全國的林業科技工作者、自然教育的推動者和愛好者、自然教育學校和基地以及各類自然教育機構,為國內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提供專業指導和案例借鑑,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能力提升。
據悉,WWF近期還將聯合OPF為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優秀環境教育工作者舉辦《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工作坊,並在此基礎上開發設計生物多樣性教育的實務培訓方案,從而豐富WWF環境教育實務培訓和註冊系統的管理體系。
生物多樣性教育是時代之需
當前,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據2019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75%的陸地環境和大約66%的海洋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約有100萬動植物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近年來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加大生態空間保護力度,紮實做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各方面廣泛認可。
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夏俊在會上表示,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面向公眾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已是時代和社會的客觀需求。
此前,WWF中國生物多樣性意識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只有34%的公眾聽說過並知道「生物多樣性」含義,57%的公眾表示聽說過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公眾的生物多樣性教育仍較為匱乏。
為了更好地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在進行《原野之窗》編譯工作的同時,WWF與OPF共同開啟「發現身邊的自然」公眾生物多樣性教育項目。在過去一年中,「發現身邊的自然」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100多場活動,線下直接參與公眾人數超過100萬,線上閱讀人數超過3000萬人。
此外,創新傳統教學方式也是業界關注焦點之一。雍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傳統的宣傳教育更多偏重在知識層面,公眾難以將生物多樣性問題與自己聯繫在一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而打折扣。
在雍怡看來,學校老師可以打破原本的教學方式,通過《原野之窗》推薦的很多教學方法開展創新教育,讓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在教學的實踐中感受新的方法帶來的改變,這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
「要改變生物多樣性教育的現狀,最終還是靠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雍怡說。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DF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