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故事 經典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發布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故事 經典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版在京發布

  WWF高級顧問雍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的發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從而讓更多公眾認同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自然教育,讓廣大公眾了解生物多樣性,提升保護意識和參與度,對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有著重要意義。

  11月16日,在中國林學會的指導以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在京共同發布了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原野之窗》。來自自然資源部宣教中心、生態環境部COP15執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林業教育學會,以及林業、環保、出版、媒體等單位3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林學會趙樹叢理事長在會上表示,明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我國昆明召開,通過《原野之窗》中文版所帶動的公眾教育活動,必將向全球貢獻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

  WWF高級顧問雍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的發布,希望能使大家真正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從而讓更多公眾認同並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

  打造本土經典

  《原野之窗》是全球公認的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已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幫助了千百萬全球各地的自然教育者。此次發布的《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分為「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為何重要」、「生物多樣性現狀」、「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四個主題,這個框架的最終形成經歷了不斷地調整。

  雍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WWF歷時三年組織了對《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一書的編譯活動。「最初目的只是想翻譯這本書,後來發現僅僅進行翻譯遠遠不夠。這本書原來構架對標的是美國的課程標準,為了讓它重新適應中國老師解讀的方式,我們做了很多調整,包括從語言的表達方式、數據的大量更新到中國案例的替換。」

  在忠於原著的科學性、系統性、專業性的基礎上,中文編譯版更新了大量文獻數據,補充並豐富了中國的現狀數據、熱點議題和本土案例,最終形成一套展現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專著。同時也保留了書中部分經典北美案例,令讀者有機會運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視角去閱讀和運用本書。

  中國林業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劉東黎認為,自然教育的發展需要打造經典,自然教育的傳播要從經典開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社會啟蒙的作用,而出版是教育的一部分。他建議《原野之窗》以打造經典為目標,動員各界社會力量,依託各類傳播平臺,大膽嘗試各種創新路徑,將這本精彩的專業著作帶給更多熱愛自然、關注和從事自然教育的人們。

  與會人士表示,《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一書出版後,將會推薦給全國的林業科技工作者、自然教育的推動者和愛好者、自然教育學校和基地以及各類自然教育機構,為國內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提供專業指導和案例鑑,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能力提升。

  據悉,WWF近期還將聯合OPF為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優秀環境教育工作者舉辦《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工作坊,並在此基礎上開發設計生物多樣性教育的實務培訓方案,從而豐富WWF環境教育實務培訓和註冊系統的管理體系。

  生物多樣性教育是時代之需

  當前,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據2019年《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75%的陸地環境和大約66%的海洋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約有100萬動植物物種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近年來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加大生態空間保護力度,紮實做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各方面廣泛認可。

  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夏俊在會上表示,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面向公眾開展生物多樣性教育已是時代和社會的客觀需求

  此前,WWF中國生物多樣性意識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只有34%的公眾聽說過並知道「生物多樣性」含義,57%的公眾表示聽說過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公眾的生物多樣性教育仍較為匱乏。

  為了更好地提升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知,在進行《原野之窗》編譯工作的同時,WWF與OPF共同開啟「發現身邊的自然」公眾生物多樣性教育項目。在過去一年中,「發現身邊的自然」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100多場活動,線下直接參與公眾人數超過100萬,線上閱讀人數超過3000萬人。

  此外,創新傳統教學方式也是業界關注焦點之一。雍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傳統的宣傳教育更多偏重在知識層面,公眾難以將生物多樣性問題與自己聯繫在一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而打折扣

  在雍怡看來,學校老師可以打破原本的教學方式,通過《原野之窗》推薦的很多教學方法開展創新教育,讓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在教學的實踐中感受新的方法帶來的改變,這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

  「要改變生物多樣性教育的現狀,最終還是靠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雍怡說。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DF353)

相關焦點

  • 打開原野之窗,從熱愛到行動——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主題課程《原野之窗》在京發布
    中國日報11月17日電 11月16日,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正式在北京出版。在中國林學會指導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共同主辦此次會議,向我國熱愛自然、關注自然教育的人們介紹這本為他們度身定製的生物多樣性教育的專業教材。
  • 打開原野之窗,從熱愛到行動——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主題課程...
    中國日報11月17日電 11月16日,全球經典生物多樣性教育專著《原野之窗》中文編譯版正式在北京出版。來自自然自然資源部宣教中心、生態環境部COP15執委會、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林業教育學會,以及林業、環保、出版、媒體等單位30多位代表與會,共同見證了《原野之窗——生物多樣性教育課程》的新書發布,並就新書出版後的推介、宣傳和應用建言獻策。
  • WWF生物多樣性新書推介及研討會在京召開
    趙樹叢理事長回顧了WWF與中國政府部門合作推動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充分肯定了享譽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專著《原野之窗》在WWF中國團隊努力下面世新版,該書從理論和實務上提出了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是倡導和推動自然教育的新專著,是為即將在中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 ...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
    保護生物多樣性丨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 2020-12-09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環境保護部在京舉行紀念大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迪亞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出席大會並致辭。會上,施爾畏宣布,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 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京舉辦
    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日,日前,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京舉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活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對進一步推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 網絡生命大百科中文版發布
    本報訊 北京—網絡生命大百科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近日聯合發布生物多樣性免費資源的全新中文版。
  •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每一次去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發生的巨大發展變化。」
  • 生物多樣性
    措施與行動    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 2011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李克強副總理擔任委員會主席,25個部門的主管領導任成員,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指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
  • 科學網—網絡生命大百科中文版發布
    本報訊 北京—網絡生命大百科和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近日聯合發布生物多樣性免費資源的全新中文版。
  • 《全球環境展望-6》中文版發布,聚焦地球健康和人類健康
    12月20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科學司及新聞司聯合主辦的《全球環境展望-6》(GEO-6)中文版發布會在京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發布會上獲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第六期《全球環境展望》報告(GEO-6)是2012年以來最全面的全球環境報告。GEO-6由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的250位專家共同完成,這次評估以先前GEO報告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歷時五年,概述了當前的環境狀況,預測了未來環境的發展趨勢,並對政策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 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標發布
    1月9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與《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代理執行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女士,在京共同發布
  • 綠會獲邀出席GBIF網站發布暨報告會|與中科院節點合作翻譯的簡體...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2019年金秋九月,秋分過後的一天,一場紅火的發布會——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簡體中文版官方網站正式上線暨報告會,如約在香山植物園旁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召開。GBIF新任執行秘書Joe Miller博士在秋分之時到訪了中國綠髮會辦公室。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發布 冬蟲夏草和猴頭菇已屬...
    來源:北京晚報今天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25周年,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行主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顯示,我國已有1種大型子囊菌疑似滅絕,冬蟲夏草、猴頭菇等我們熟悉的菌種也已經屬於「易危」級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上午的宣傳活動現場表示,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部門各地區的有關規劃計劃之中並有效實施。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海洋一所科技專著入選「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石洪華博士等編著的《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應用及發展》(英文版)入選2020年「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名單。  2020年「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主要分10個類別,其中「科技類」將
  • 生物多樣性保護 • 專家談丨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展望:以國家目標推動落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COP15將制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2020後框架」),描繪未來十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國際社會將此視為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歷史性機遇。回顧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無論是《公約》COP6通過的2010年目標,還是COP10通過的2020年目標,全球層面上未能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核心問題在於執行。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全國首部!《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在昆發布
    5月2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海埂會堂召開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白皮書——《雲南的生物多樣性》正式在昆明發布。此次發布的《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分為前言、保護成效、保護舉措、未來行動方向和結束語五個部分,共約2萬多字。
  • 科研進展|博士後宋希坤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出版
    2019年10月1日,我實驗室博士後宋希坤博士的專著《中國與兩極海域檜葉螅科刺胞動物多樣性》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 世界自然基金會主管: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積極貢獻——訪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政策研究與發展主管布洛霍芬「在人類和自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採取積極行動,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